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性犯罪的第三类认识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8/8/14 作者:周勇

在我的印象中,大凡描写性犯罪心理的作品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以案例和故事情节见长,作者往往极尽夸张之能事,将异常性心理及行为表现描绘得活龙活现,淋漓尽致,大有不把你吓得心惊胆跳绝不罢休之势,以致一旦提起性犯罪杀人犯,脑海中便自动浮现出血淋淋的裸尸、断肢、人皮,“沉默的羔羊”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另一类便是以逻辑分析和理论阐述为主的学术著作和教科书。坦率地讲,对于这两类,我都不喜欢。对于前一类,除了满脑子的恐惧、恶心、压抑等消极而强烈的情绪体验之外,你几乎说不出从中你还能领悟出多少的有用知识和防身之道;而后一类的深奥又苦涩的抽象说教显然不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因此,常常期盼能克服上述不足的关于性犯罪心理的第三类作品出现。
这一本《变异画像》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它的可信性与可读性。这一点主要依靠其作者的经历和所采用的素材来保证。在该书的三位作者中,有两位是联邦调查局专门从事行为与心理分析的资深警探,在这方面,他们显然“具有丰富的经验、专业化的技术、显赫的教育程度,而且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书中关于行为与心理分析警探选拔录用的基本标准);另一位则是造诣颇深的大学精神治疗和心理卫生教授。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该书的撰写直接建立在联邦调查局行为与心理分析警探对36例真实的性犯罪杀人案件的调查手记上,其中所收集的资料广泛而深入,不仅涉及到36名杀人犯,也涵盖了所有被证明的118位受害者,对于每位杀人犯,搜集的资料不仅有官方的记录(如精神病医疗记录、法庭审判记录、服刑记录等),还有探员甘愿冒险与每位凶手面对面的访谈。书中对这些宝贵而罕见的第一手资料的直接援引撕开了笼罩在性犯罪杀人犯头上的神秘面纱,迎合了大部分读者的探奇心理。
内容翔实而全面是《变异画像》的突出特点。作为一部性犯罪心理方面的著作,《变异画像》一书的内容相当完整。该书以36例性犯罪谋杀案件的真实资料为论据,系统剖析了性犯罪杀人犯的每一个生活或心理层面,包括童年经历、家庭背景、异常人格、犯罪成(偏)见与态度、犯罪幻想及其发展、杀人动机、犯罪预谋、犯罪进程、重复及连续犯罪、犯罪后反应等等,内容几乎涉及到迄今为止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所有领域。不仅如此,该书还将笔墨触及到了对于性犯罪杀人犯心理的应用方面,即如何利用性犯罪杀人犯的心理特征来帮助执法人员侦办案件以及帮助潜在的被害人防范受害。
本书从32例强暴案件中归纳出凶手如何看待被害人以及怎样对待被害人的反抗的规律,据此提出了一套受害人因应强暴犯的四步骤抗拒策略,它作为避免遭到暴徒性侵害、伤害及至杀害的防身之道,应对大家有所帮助。
较好地融专业性与通俗性于一体的《变异画像》既对犯罪学家、社会工作者、执法人员和罪犯矫治专家等专业人士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适合社会一般公众阅读和学习。应该看到,由于作为本书基石的真实案例较少,其代表性无疑要受到质疑,有些提法或结论也还有待商榷。此外,特别对于我们中国读者来说,阅读时应考虑到国别与文化上的差异。然而,无论怎样,《变异画像》对于人类加深对于性犯罪杀人犯的认识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正如该书扉页上引用的尼采的话所说:“无论是谁与这些怪物搏斗,都需要了解他们还没变成怪物的过程。同时,当你望向无底深渊时,无底深渊也同时回望阁下。”
〔美〕罗伯.K·雷斯勒等著
译者:李璞良作者:
1998年4月第1版法律出版社/定价:18.00元

\Images\1995-2000\CBSB1998081401700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