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报道详情
在呈现和保留之间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9/3/12
作者:莱雅
摘要:
将某些在故事中只隐约暗示的内容再予加强,但要注意的是,又不能把故事画死了,必须保留空间让读者容纳他们自己的想象图像
德国摄影与写实画家科文特·布赫兹生于1957年,长于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其后在慕尼黑求学与艺术学院就读,专攻艺术史、美术与插画,目前住在慕尼黑附近。
自1980年以来布赫兹除了从事绘画创作之外,也以自由业者的身份为德国与其他国家的出版社及杂志社绘制插画,先后有作品在舒尔坎普(SHURKAMP),绍尔兰德(SAUER
L
ANDER)、拉文斯布尔格(RAVENSBURGER)以及卡尔·汉萨(KAR
L
HANSA)等出版社发表。布赫兹斐然有成,获有多项大奖。1997年他的新作《瞬间收藏家》(DERSAMM
L
ERDERAUGENB
L
ICKE)由卡尔·汉萨出版社发行,而其他的图画书,像1990年的《莎拉看马戏表演》(DIESARA,DIEZUMCIRCUSKAM),1993年的《好好睡,小熊》(SCHAFGUT,K
L
EINERBAR)则展现了布赫兹摄影写实的诗样风格。
他的画有时出现在书籍封面上,有时在书中扉页里。科文特·布赫兹(QUINTBUCHHO
L
Z)这位插图画家最著名的作品是他为《苏菲的世界》一书绘制的插图。然而,除此之外,由布赫兹绘制插图的书还多得很,其中有两部图画书,他还亲自撰文。这两部书是《好好睡,小熊》以及《瞬间收藏家》:值得一提的是,他最近问世的《灵魂的出口》成书过程和一般情况恰好相反:先有画,再由几位知名作者为这些画量身为文,有的写艺术、有的介绍高艺术水准书籍的制作:有论想像力的,当然也少不了谈儿童,谈书的。以下是《斯图加特报》记者伊娃·科特勒(EVAKETT
L
ER)与他的访谈——
问:您为书籍封面所作的插图近来引起不少人注意,您是怎么寻得作画灵感的?
答:其实这并没有任何特定的窍门,每一幅画的诞生过程都不一样,唯一不变的是,我必定会先读过这本书;这一点和许多我的同行不同,他们只是等着编辑给他们指示。而我,除非看过书,否则我根本就不必开始,因为即使勉强开始,结果还是什么都没有。此外,我也常常婉拒委托案:如果我觉得自己的图像风格和作者所写的不搭调,就算我本人喜欢那本书,我也会推掉。真要说起来,我为书籍设计封面的时候,注意的其实不过是一般的原则:我努力做到,不只表现内容,还要掌握一本书的情境,将它在封面上呈现出来。我的封面一方面不可以透露过多,另一方面却要能勾起读者的好奇心。
问:在您画过插图的书中,最知名的当属《苏菲的世界》。是否因为这本书一举成名,连带使得这本书的插画家科文特·布赫兹也大红大紫?
答:是,但也不全是。至少那些从事与书的相关工作的人,从我其他的书就已经知道我这个人了。不过《苏菲的世界》是那样的出名,几乎每个偶而逛逛书店的人都会知道有这本书,所以对我来说,《苏菲的世界》的确可说已经成了我的标志。如果有人问起,我到底是做什么的?我只要提一下《苏菲的世界》几乎就没有人不知道了。
问:为什么您绘制的插画以儿童和青少年读物为主?
答:其实不是。我也为成人看的书作画,只不过,在德国为成人书籍附上插画的传统已经式微了,而许多出版社与读者也都认为,“真正的”文学作品不应附上插图,于是,儿童书籍对插画的需求自然而然就大多了;相较之下,成人书籍的插画不过浅尝辄止,如今已经很难再像以往那样找得到画有插图的长篇小说了。
问:您刚刚提到,封面画一方面不应该透露过多,另一方面却要能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到底画和文应该有怎样的关系?插画是应该使故事更加清晰,还是应该诉说自己的故事?
答:我的看法是,插画是为书服务的,但是插画要好,就必须带有插画家的个人色彩。如果我只是重复书中的内容,画就会变得无趣,所以,我必须寻觅自我的风格,但又得兼顾书中的故事内容。插画是可以为自己发言的——只要别喧宾夺主!让我特别盼望、期待的是,将某些在故事中只隐约暗示的内容再予加强;但要注意的是,又不能把故事画死了,必须保留空间让读者容纳他们自己的想像图像。
问:您是不是会特别考虑,作画的时候要留给自己多大的发挥空间?
答:不会!这纯粹是一种感觉,会自行在创作时涌现出来。举例来说,
《心!》
作者:陈希我著
相关报道
2021
出版集团老总眼中的2021(一)
出版集团老总寄语“十四五”
2020年度影响力图书推展·第肆季
2020
2020 10月我们社发得最好的书
《天鹅图腾》能否再续《狼图腾》辉煌?
盲盒如何瞄准年轻人钱包
充满未来感书店在上海轮番启幕
出版机构新锐独立品牌进化之路(二)
上海人民社高质量出版工作服务国家战略
在人教社百炼成钢的那些编辑(四)
豆瓣有新的“想读”就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