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英国小巫师 书市掀狂飙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0/8/11 作者:魏兵

\Images\1995-2000\cbsb20081110t001.JPG

编者按 从“哈里·波特”系列图书的成功中,我们欣慰地看到了网络时代小读者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回归。“哈里·波特”系列的热销扶持并壮大了一批出版商和书商的实力,带动了书业界一些传统观念和运作方式的革新。比如,成人读者不再被认为是复兴出版业的唯一动力,就连历史悠久的《纽约时报》也因“哈里·波特”系列的热销要设立专门的儿童畅销书排行榜,因为这一系列儿童读物雄霸其畅销书榜首长达三十几周的历史已使一些成人读者倍感不适……关于这本书可说的话题很多,在为其欢呼雀跃之后,人们更想知道的恐怕是:这一切是为何发生的?
一部系列儿童文学小说,创造了出版业的一个销售神话。英国女作家J.K.罗玲继1997年以其“哈里·波特”(HARRYPOTTER)系列儿童小说(下简称《哈》)在西方出版界掀起儿童文学出版热浪之后,又在今年7月7日的仲夏夜将这股热浪再次推向新的顶点。在能卖出5000册就算是儿童畅销书籍的今天,《哈》前3本所创下的3500多万册的销量着实不得不让人对它刮目相看。美国最大的巴诺书店在7月8日凌晨开门营业的1个小时内就售出11.4万册,其中7月8日和9日两天共售出50多万册。另一家大型连锁书店鲍德斯书店同期售出30万册。亚马逊网站也卖出电子商务有史以来的最高额——40万册。
此外,《哈》还以40种语言在110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就连冰岛、以色列、泰国、印度尼西亚都有译本上市,第一部《哈》在日本已卖出50万册,印度卖出30万册,俄罗斯将于今年圣诞节前推出“哈里·波特”系列,中文简体字版也将在今年10月面世……
在娱乐业和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是什么原因促使成千上万的读者深夜在传统书店门前排起长队、急不可待地购买这本长达734页的儿童小说呢?
作品旧瓶新酒 老少皆宜
就像花香招蝶来的道理一样,《哈》作品本身的魅力是它能畅销的首要原因。这个故事讲述的是11岁的小孤儿哈里·波特寄住在伦敦的亲戚家里饱受虐待,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封神秘的来信把他带到了一所巫术学校,在那里开始了一连串的神奇际遇。因为巫术学校的学制是7年,哈里·波特系列故事按计划将每年出一本。从情节上说,《哈》沿袭的仍是欧美魔幻文学的老套路,它与《小飞侠》、《爱丽丝漫游奇境》这类童话故事有雷同之处。颇具魔幻色彩的神秘主义文学传统长期流行于西方文坛,这是《哈》得以火爆的历史文化基础。就像金庸的武侠小说很难得到没有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美国大众的赏识一样,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是影响一部作品是否畅销的潜在要素之一。
从创作风格上来看,罗玲风趣幽默的语言、童趣十足的想象、起伏跌宕的悬念以及由此塑造的善恶分明的人物,都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不同年龄、性别的读者都可以通过这本书里独特的儿童视角感受到新奇的阅读愉悦。因此,不仅许多小读者连读4、5遍还不过瘾,而且一些家长起先是念给孩子听,结果反倒自己欲罢不能。据统计,《哈》的读者中40%是成年人。小波特眼下还是大学校园的新宠,《哈》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吸引了成年人的注意,而不仅仅局限于儿童图书市场。
作者传奇身世 招徕看客
在作者身上寻找卖点也是畅销书一贯的炒作手法。出版商在为《哈》制定的宣传策略中,罗玲从昔日寒酸落魄的单身母亲到今天财运亨通的亿万富婆的经历一直是用来招徕读者的一大“噱头”。因为出版商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们对发财的故事总是抱着不厌其烦的好奇心。
当然,罗玲本人的经历无疑就是一个传奇。她自幼饱读诗书、爱好写作。大学毕业后做过秘书、教师工作,在里斯本教授英语时,与一位葡萄牙电视记者有过不到一年的婚史。1990年她带着3个月大的女儿回到英国,靠失业救济金生活了一段时间。罗玲在一次误点的火车上萌发了写《哈》的念头,那时的她穷得为了节省暖气费而跑到一家咖啡馆写作,没钱买电脑,她硬是用手打印了两份手稿,结果,9家出版社都对这个一名不文的新作者说了“不”,其中有大名鼎鼎的哈珀·考林斯(HARPERCOLLINS)、企鹅(PENGUIN)及环球(TRANSWORLD)出版公司。最后,一家中小型出版社布鲁姆斯伯利(BLOOMSBURY)以3300美元的价格买下第一部《哈》的书稿。
据BBC今年7月21日一则报道说,罗玲仅1999年的收入就有4500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