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魔鬼身材的娃娃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9/1/19 作者:贝鲁特

玩过娃娃吗?经济原因使然,不是以“益智”为目的的玩具,在中国好象不怎么受宠,各种印刷品倒是更早地进入了儿童的生活中。不过我承认,每次回家路过商店的柜台,那个衣着华丽的芭比总是让我怦然心动。我无数次地看到售货员阿姨擦去她盒子上的灰,直至这个国营百货店改建成潮粤风味。
尽管出洋不利,芭比在其本土已风行了近四十年。她非但没有美人迟暮的遗憾,而且不断以更时尚、更前卫的面貌出现,引得一片尖叫。《永远的芭比》在细细回顾了这个塑胶偶像辉煌历史的同时,也讨论了这四十年来美国女性的生活,从一个侧面提出了自己对“从大文化、艺术历史、女性主义……”的个人见解。芭比玫瑰色的晚裙在现实洗衣粉的强力作用下,褪成了封面上那种暖昧的粉红色。
女孩子为什么喜欢玩娃娃?作者指出,这种爱好是暗示和鼓励的结果。女性从小就被安排生活在女性物品的环境中,以获得和加强自己内在的性别特征。物竞天择,自然选“美”,已经使这一强化行为普遍成为无意识状态的社会现象。昂贵、美丽、纤瘦、娇滴滴、生活闲适,张嘴就是“数学课好难噢”、“让我们逛街吧”之类的废话。这些由女设计师认为代表传统意义上理想女性的大部分品质,融入芭比的形象,马上获得了女性自身(市场)的认同。我不禁感叹于特别歧视斗争的历久弥艰。作者尖锐地提问:芭比的自信源于何处?家庭幸福,还是事业有成?除了那个傻呼呼的男朋友肯,没人再向我们传达类似的信息了。她的自信源于一个硬塑料表面及呢质、棉质、花边的包装,还有全世界女性为之疯狂的魔鬼身材。
通观全文,作者不仅把芭比关联到女性主义,更把她作为美国文化的缩影,与娃娃一同注册的产品还有杂志、漫画和各种以芭比为主角的女性教育书籍,教大家减肥、美容、烹调,以及结婚和谋求职业前的系列培训。更有无数热情群众向芭比倾诉衷肠。这样一种虚假的幻像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提供了千万个就业机会,寄托着更多的感情,折射出人类的自恋情节。芭比在向海外市场的扩张中,推出了美国化的异域品种,不过都不太成功,只有那个金发碧眼的美女,带着她的芭比哲学,所向披靡,从未折戟。白色人种加上比美国人口还要多的芭比美女无疑成为地球村的多数民族,而其它少数民族的命运,不是被同化,就是被请进博物馆,成为唏嘘感叹的对象。
总的说来,这本书是一本时髦读物,其间用60%的篇幅讲述了美泰尔公司与芭比的商业历史:竞争、交易、对手垮台、商业机密等,提到钱的地方动辄上亿。当然,对我这种常看所谓商业电视剧的人,起不到丝毫的刺激作用。称它是“充满睿智、饶富趣味的分析之作”,我看也并无不可。作者列举了大量事例、数字、照片等,来探究某些细节问题,有的还是相当有趣的。但我对她以弗洛伊德心理学为基础作出的性隐喻分析,却不敢苛同。就算事物但分阴阳,好像也没必要引申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太阳虽然是红色的,可它也普照资本主义国家呀!
关于作者未提及的中国市场,事实说明,我们爱吃麦当劳的小朋友已经与国际接轨了。但是他们的父母更倾向于一种个体出售、价格低廉的乡镇企业的盗版产品。还有一种眼睛占到脸2/3左右的日本美少女,你可以把纸做的衣服套在她的纸板身材上,不用担心任何不良性暗示。虽然我们是在向通俗文化看齐,但来自其它媒体的信息远比芭比来得新鲜有趣……不过谁知道将来呢?这个沉默严肃冰冷的女人似乎是有魔力的。
(《永远的芭比》[美]M·G·罗德著 阎蕙群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