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谁在涂抹张爱玲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9/10/19 作者:乌田

也许对《重现的玫瑰——张爱玲相册》的编者来说,选择哪一张肖像作为书的封面是整个编纂过程中最为艰苦的工作。因为,很遗憾,现在能找到的几乎所有关于张爱玲的图片资料都已经为“张迷”们所熟知。他们最终的选择也不出人意外,那张身着“张式”宽袍微笑侧视的照片第N次(对我而言,N>=3)地登上了一本书的第一页。而余下的工作就要相对轻松好多,太多的出版者早已为本书的编纂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我想本书的编者其实是打心眼里想在书末附上声明:“特别表彰台湾皇冠出版社,表彰它通过《对照记》的出版而对本书作出了毫无索取的奉献。”
我想,对于真正虔诚的“张迷”来说,被迫过于频繁的重复面对她的影像并且要忍受各种花样的配图说明文字,也许不是一件理想的事情。张爱玲文字的魅力当然会使人对她的面目和她的空间产生兴趣,她本身透露出来的神秘高贵不可逼视的气质更加刺激了这种探求的欲望;而且在今天的人看来,张爱玲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已经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的繁华都市和光影时代,窥视她就等于窥视了无法触摸的时光。但是,泛滥意味着庸俗,意味着轻率,意味着随之而来的漠视。尤其是对于张爱玲来说,近几年来国内太多的“老照相簿”已经把她像海报一样四处招贴在消费文化的街垒上。我想感到痛心的不止我一个,大大小小纸质或优或劣的黑白相片肆无忌惮地堆叠,而张爱玲独特的气质和真正的心灵影像在这种泛滥和庸俗中被随意地篡改和涂抹了。
《重现的玫瑰——张爱玲相册》基本上是个照片和张爱玲文字片断的杂烩,这样的编排对老“张迷”来说毫无价值,而对新“张迷”则过于莫名其妙。最后提一句,把张爱玲叫作玫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让人耸肩的譬喻。(乌 田)
(《重现的玫瑰——张爱玲相册》罗玛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19.60元)
张爱玲最后一张照片,摄于1994获得《时报》终身成就特别奖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