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禁区还是误区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9/11/23 作者:游涵

记得在小学四年级的一堂“自然常识”课上,老师将一幅人体解剖图挂在黑板框上。所有的同学都睁大了眼睛,好奇地观察着这既陌生又熟悉,既神秘又乱七八糟、令人心悸的美术作品。突然,第一排的某个男生情不自禁地小声嘟囔了每个人都已看出来,却又耻于言明的事实:“这是个男的。”这句话的后果,是整整一个星期的书面检查,不仅要认识深刻,而且须站着写,“罪名”是:上课耍流氓。
那是18年前的暑假前夕——“十年动乱”所造成的损失,社会急于在下一代身上弥补,旧的东西尚未抛除,新的知识又盲目填入,老师们还没搞清该教什么,该不该让孩子们懂得他们和孩子家长素来难以启齿的“常识”。更何况我们这个民族,历来“谈性色变”,甚至含蓄到“做得,说不得,谁说谁下流”的状态。于是每每在课上涉及到生理常识,教师都含含糊糊地敷衍过去,既在学生的知识结构里造成盲区,又萌发起学生们极大的好奇心,为了搞清楚这连大人们都极力回避的问题,孩子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探讨,可探索“真理”的道路是艰辛的,代价也是惨痛的,甚至有些孩子在一切都搞清之后,已撞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身心受到重创。
对此,大人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凭什么把这种自己经常操作的事情搞得神秘兮兮的,凭什么在传道时解惑时如此吝啬?那明摆着是人人该明白的东西,为什么不像语文、数学一样为下一代讲透?
如今我已逾而立之年,再提起孩时琐忆已成趣事,但当我引进《感情和性100问与答》这本书时,仍有那么多人跳出来反对,说什么“太过分了”、“不该说得太透”、“东西方差异不可忽略”,更有甚者,还有人说此书有“黄色”之闲……就连引进该书的出版社,刚接触此选题时,也战战兢兢、忖之又度。书,是一位名叫加布里勒·林的德国人写的,现任德国《妇女》杂志的记者,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在采访工作中,她曾与众多“那”个年龄段的孩子交流,回答他们那些似懂非懂的敏感问题,比如“接吻是不是可以怀孕”,“我们相处已半年了,前几天他突然跟我提出那个要求,我该不该答应他,如果不答应他,我会不会失去他?”,“我今年十七岁了,前几天上体育课时,突然感觉胸部胀痛,是不是我有增生了?”……
加布里勒·林认为:为孩子们澄清感情与性的问题,是每位家长的责任,如果你不尽这个责任,与“将之引入歧途”无异。她把与采访对象的对话记录及书信交流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提炼出100个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的问题,逐一耐心回答,让读者一目了然于两代人的距离与距离间的桥梁。
也许对中国的大人们而言,那些德国女孩子提出的问题太露骨、太荒诞、太不堪入目了,自己的孩子若胆敢言谈中涉及此领域,绝对是忤逆,别人的孩子,就是缺德。是的,出版公司总经理看到原版书(译稿)时,都谨小慎微地反复叮嘱责任编辑要修这改那的,责编也惟恐“出了格”,屡次给我这个版权代理人打电话,要求再删些“太肉麻”的话。在我与作者多次沟通,为其“宣传国情”,并博得其理解后,《感情与性100问与答》中文简体字版,像个难产的婴儿,落地时并无哇哇的婴啼——没有招贴广告,更无媒体宣传,几乎是悄悄地上市了,静静地立在某书店靠墙书架的一角,像我那位苦命的小学同学一样低头做着检讨……
一个月后,出版社决定再版,还说,没想到书会买得这么快,据说买书最多的,是学生。(游 涵)
《感情与性100问与答》[德]比吉特·莱姆乐 加布里勒·林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1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