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上哪儿遭遇真情的眼泪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0/12/12 作者:大麦

也许我们的“资讯化时代”不过刚刚初露端倪,但我确已感到其势威猛——我已身不由己地被一个资讯化社会所迅速裹挟。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特别是这个后发制人的互联网,一举重新整顿了我们的时空观念。我们现在标榜没有距离和第一时间。如果你愿意,你大可以在几秒钟内对世界大事、私秘小事了然于胸。即使你并不愿意,只要你在正常地衣食住行,你就得随时随地与种种当红和作秀、种种新潮和旧梦,甚至美国的爆炸、非洲的瘟疫耳鬓斯磨。应当说我们是更加耳聪目明了,但我却时常被这种强烈的曝光搞得满眼盲点。比如阅读。比如我这一次阅读其大名早已如雷贯耳的毕淑敏的新集子《爱怕什么:毕淑敏心理散文》。长久以来,我们删除了遴选的过程而习惯了追随着“资讯”引擎进行时髦或时尚阅读;我们经常口若悬河地谈论着某部作品某位作家,却根本忘记了我们其实尚未真正阅读文本而只是在复述资讯。我们到底是健忘还是过目不忘呢。
先是“毕淑敏心理散文”云云令我不解。什么样的散文什么样的文学不是与人的心情、感觉、情绪、思想有关呢?有哪一篇出色的散文不是内在情感的流淌、不是纷纭灵府的抒发呢?找来找去总算在该书的封底上找到一点说明:“毕淑敏,熟悉的名字,温暖的笑容……这几年,她沉寂了。她,读心理学博士去了。今天,她以心理学的目光和作家的笔法,针对现代人纷繁驿动的心,写下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散文”。在书中穿插的一系列毕淑敏的个人照片中,也有1999年她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期间的留照。毕淑敏在该书中记录了她为各色人等正式或非正式做心理咨询的经历,她解说母子之爱、男女之爱和婚姻家庭,有些篇什索性就是由某个心理小测试借题发挥。可见,“心理散文”还不仅止于创作时间概念,毕淑敏确实将她的读书进修当成了她创作散文的一个新视角。可惜的是,她太执著于她的心理咨询师身分了。她总是如此地高高在上难得糊涂,她为芸芸众生——从成功的企业家到青春期的问题女孩排忧解难仿佛她自己洞穿了人间云雨却不吃五谷杂粮,她时常太“作家的笔法”——连篇累牍的比喻,此起彼伏的想象,结果滔滔不绝之下问题之核并未昭然若揭。毕淑敏就是将自己与这个庸常世界庸常人生的干系脱得太清了,她不乏自爱而太缺感同身受,这使她的文章经常面现得色而没有给应有的悲悯之情留下位置。我当然不是在说佛家的那种“无缘慈,同体悲”,我只希望一种现世的博爱。

\Images\1995-2000\cbsb2000121208t005.JPG

(《爱怕什么:毕淑敏心理散文》毕淑敏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1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