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使把劲 促燃西北书业之火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7/3/28 作者:沈山

西北地域的辽阔和广大,是任何具有商业激情的人都无法不渴望拥抱的。然而,与东部书业这几年持续喧腾的景状相反,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听到西北书业的声音。西北图书业的滞后,有目共睹,这似乎已成定论,但笔者在近日的走访和调查中,已分明觉到某种与此迥然有异的商业潜流……
年初的党校订货会,西北16家参展单位,订货总额尚不敌排名第20位的一家出版社,其沉闷可见一斑
尽管西北图书事业这几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中国书业发展的总体状况相比,其相对滞后的局面却始终没有得以根本改变。
1994年,西北五省图书销售84153万册,占全国的7.04%;销售码洋145535万元,占全国的5.62%。
1995年,西北五省图书销售90141万册,占全国的6.76%;销售码洋227017万元,占全国的6.1%。
西北图书市场的滞后,在年初的党校订货会上更是得以充分体现。据了解,这次订货会,西北五省除新疆地区以外,其余各省的主渠道都没来,而新疆所来的也不过是一两家而已。
不来有不来的理由,这无可厚非。但这一普遍不介入的姿态毕竟向人们透露了这样一个事实:西北书市如此冷淡,以至冷淡得对党校订货会这样一个有可能奠定全年书市走向的书业盛会都丧失了足够的热情。
另外,西北出版业在这次党校订货会上的表现同样令人失望。据统计,这次党校订货会,西北五省16家参展单位,其订货总额(码洋1239万元)尚不敌排名第20的中国少儿社(码洋1250万元)。这一结果相对于西北占全国近31%的辽阔土地来说,无疑有些令人尴尬。(见三版表一)
影响出版业发展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当地图书市场的清淡和冷落肯定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
感觉上就是西北图书市场比较冷清,没有什么大的图书活动,仅仅是一些平平常常的柜台买卖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西北图书市场的凋落?
近日,笔者就此问题采访了新闻出版署发行司副司长艾立民同志。
他认为,西北图书市场之所以不景气,主、客观原因都有。
客观上,西北经济基础较差,读者购买力偏低,加之西北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对西北图书市场的发展都很不利。但是,造成西北图书市场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更主要的问题还出在主观方面。
艾司长说,长期以来,西北地区市场意识薄弱,购销活动冷淡。尤其是这几年,东部及部分中部地区图书市场火爆,各类书市、图书订货会频繁举行,在这样的情况下,西北地区的声音却越来越难以听到。早几年西安还举办过几次订货会,这两年基本上绝迹了。感觉上就是西北图书市场比较冷清,没有什么大的图书交易活动,仅仅是一些平平常常的柜台买卖。
另外,西北地区图书资讯闭塞,市场信息不灵,许多出版社对此多有抱怨,并因此认为西北市场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资讯的匮乏,表明西北地区对市场的调研工作尚未到位,其市场意识的薄弱由此也可见一斑。
西北图书市场的冷淡已勿庸置疑,然而,市场的冷淡就一定意味着其市场潜力的空乏吗?
激烈的市场竞争,终于使部分出版社开始将发展的目光移向西北
尽管这次党校订货会的情况难尽如人意,但事情并非全都如此,一个令人可喜的倾向是,早在一至两年前,许多出版社就已将开发西北的事情提到议事日程,并逐步付诸行动。一切都进行得很平淡,但所有这些努力却已在暗中静静地凝成一股潜流:
浙江文艺出版社从去年开始重视西北市场,其西北发行工作立刻取得显著进展。以甘肃为例,’95该社在甘肃全省订货码洋仅2万多,’96则一下猛增到30万,其中高达1600元的高档套书仅甘肃一省就发出100多套,这样的发行数字,过去在西北是难以想像的。浙江文艺社表示,从头两个月的势头来看,97年该社在西北的发行工作还将取得更大进展,并有可能在西北五省形成全面开花的局面。
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表示,这次党校订货会,尽管西北五省的主渠道参与乏力,但由于二渠道的积极运作,西北订货情况还是较去年有了较大进展,翻了一番,从去年的40万上升到今年的100多万。世图公司认为,这与他们这几年在西北市场的全力施为是分不开的。
湖南文艺出版社从去年开始重视西北发行工作后,尽管发行状况没有取得明显改善,但他们相信,经过这一年的经营,’97西北的发行量一定能上去,目前他们已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