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西方为何热衷战争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9/4/27 作者:马宁

金钱就是军事力量        战争成了西方大国"教训"那些不驯服小国最严厉的手段只有打赢战争,才能补上"亏空"  毁灭战争发生区的生灵是一种重建和平的"义举"吗武力掠夺在西方的崛起中扮演了中心角色。在过去2500年中的绝大部分时期,不是更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或更崇高的道德价值观,也不是无可匹敌的军事天才或直到19世纪才出现的发达的经济结构,不是这一切,而是陆海军的绝对军事优势为西方的扩张奠定了根基。这种军事优势意味着西方很少为成功的侵略付出痛苦的代价。这便是历史学家杰弗里·帕克在他所著的《剑桥战争史》中通过大量的战争事实得出的"结论"。简而言之,杰弗里认为西方的兴起缘于西方国家的军事扩张与武力掠夺。
客观地讲,《剑桥战争史》是一本"好看"的书,它附录了大量的图片,更主要的,对现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南联盟之战,此书为我们提供了西方国家发动战争的背景下的又一种西方人的视角。杰弗里写下了几乎跟西方有关的战争,由于篇幅所限,因而注重轮廓式的勾勒,也不时穿插一些细节增强读者感性的认识,在写作的笔法上是比较老到的。
发动战争需要大量的金钱支撑,杰弗里在归纳英国在历史上不断发起战争时这样写道:"如果金钱就是军事力量的话,那么英国就拥有无人可比的军事实力。它所以有能力频频获胜,其核心在于长期的低息信贷——它有能力合理地聚集必需的资金。"而最终,只有打赢战争,并从战败者手中掠夺财富,才能补上亏空之后,再大赚一笔。
在战争中亦无所谓残忍可言,历史总是在告诉我们谁胜谁就是老大,《独立宣言》"谴责"印第安人是"残忍无情的印第安野人,他们知道的战争规则,就是不分年龄、性别、情况地一律加以毁灭。"这简直是十足的污蔑与颠倒黑白,既偷盗了别人又反诬其为强盗。正是以理性自居的西方文明人们对印第安人手段残忍,穷凶极恶,并把印第安人驱赶到荒蛮贫瘠的地区居住。
16世纪30年代到17世纪40年代,由于欧洲分化成不同的宗教阵营,战争迭起,一位法国农民在家中的《圣经》上绝望地写着:"我们活得就像畜牲一样,只能吃树皮和野草,没人能想到这种事会发生在我们身上,许多人说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上帝。"今天的科索沃难民们,四处逃亡,流离失所,历史经常重演,人类总是难以吸取教训。
"一将功成万骨枯"已是常话,无论是哪一方取得胜利,最大的牺牲者都是百姓,伟人采用各种可以激起人们战斗欲望的方法,鼓动他们到战场上去厮杀,为了领土、财富、以及所谓的"生存空间",这其中的是是非非,真是一言难尽。在杰弗里·帕克的笔下,过去的战争于今人看来,仿佛可以作为一种艺术而欣赏,如同北约对南联盟开战,全世界"瞩目",通过电视在"观赏"。对于处于战争之外的其它国家来说,战争双方谁输谁赢,恐怕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战争已经爆发了。这里有这样一个事实:对于许多纠缠不清的争端,战争也许是解决问题的最好的办法。如同那位在大学期间,把光阴都花在酗酒和嫖妓上的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所说:"我们时代的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票能决定的……它们应用铁和血来解决。"这便是笔者从杰弗里书中读出的最重要的东西。
从众多的发起战争国中,我们可以总结这样一点:独裁导致国家的衰落,而为了转移国内的危机,就必须发动侵略战争,掠夺他国的财富,以满足私欲,今天,在存在一个超级大国的情况下,战争成了教训那些不驯服的小国的最严厉的惩罚手段。至于小国家发动战争,最终必然是以卵击石。所谓国家间的平等,在国家强弱存在的情况下,永远是一种渺茫的期望。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三个英国妇女正在扛运一袋焦炭。
1914年德国军队转移战败的俄军俘虏。
作者简介
杰弗里·帕克 现为耶鲁大学罗伯特A·莱沃特军事及海军史教授,曾任教于圣安德鲁、不列颠哥伦比亚和伊利诺大学,是英国历史科学院和西班牙历史科学院成员,编著过20多部书,包括《弗兰德军队和西班牙道路》、《荷兰叛乱》、《菲利浦二世》、《革命军》、《西班牙舰队》和《世界史的阿特拉斯时代》等。
现代西方两次典型的扩张战争
越南战争  
1968年,一颗北越军队的火箭在美国被孤立的溪山基地的海军物资堆放处爆炸。  
越南战争是自1812年以来,"美国第一次被对手击败"(杰弗里语),从一开始,美国就低估了其对手的思想信仰,麦克纳马拉和像他一样思考的人轻蔑地拒绝了这类无形的东西。在这次战争中,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自尊心受到了"损害"。但美国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