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书业经营需要提升理念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9/8/20 作者:艾立民

进入6月以来,业内人士议论最多的仍然是市场形势严峻的话题。但与去年不同的是,对于今年的市场形势大家心理上似乎早有准备。市场形势严峻使社店双方开始重新审视现有的生产经营方式,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编者按 目前商界都在为市场不振所困扰,今天的书业也不能置身事外。现在我们要做的并非祈祷宏观环境马上升温,而是要着手思考如何转变观念、创新体制,适应新的市场形势,为此我们特编发新闻出版署出版物发行管理司副司长艾立民同志专稿,希望对业界从新的视角分析和研究中国书业经营问题及解决方案有所启发。
1999年上半年已经过去,图书市场情况正如年初业内人士预测的那样,继续呈低速增长的态势。据了解,1-6月全国图书纯销售额为163亿元,同比增长8.45%。从各类图书的市场表现看,社科类图书表现相对平稳。少儿类图书在六一儿童节前后走出低谷出现上涨,波动较大。科技类图书一直表现尚好。文学类图书除个别热销品种以外,整体仍销售不旺。相比较而言,一直走红的当属政法类图书。
进入6月以来,听到业内人士议论最多的仍然是市场形势严峻的话题。与去年不同是,对于今年的市场形势大家心理上似乎早有了准备。市场形势严峻使社店双方开始重新审视现有的生产经营方式,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这种情况早在今年初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就有人做出了某种提示,并指出社店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整合期。6月18日,《中国图书商报》以“出版社忧心忡忡”为题,报道了4月份在成都举行的京沪版图书订货会上社店双方就当前购销方式问题进行的讨论,以及5月份在上海举行的全国教育出版社图书订货会上30余家出版社就发行规则问题的“高峰会谈”,足以表现出当前社店关系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所出现的不平衡状态。社店关系问题是个讨论多年的老问题,恐怕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将会成为一个永恒的题目。我认为当前市场不旺,退货增加,结算困难是多种因素作用于图书市场的结果,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刚性表现,不好就事论事地去讨论,也不应互相指责,怨天尤人。在讨论社店关系时,是否首先要弄清楚:第一,图书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内在联系是什么;第二,我们的经营行为是否与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相吻合;第三,我们的竞争行为是否在法律、法规和商业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要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出发反思现行的发行办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供销双方才能找到达成共识的基础。
下面,我想结合当前图书市场的状况就发行工作中的有关问题,谈几点粗浅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冲浪式”与均衡性
我们的发行工作应该在利用好图书现场订货这一重要方式的同时把加强发行工作的整体策划提到日程上来,注意运用多种形式和多种手段,既有“地毯式轰炸”,又有“精确制导”,既有“洪峰浪涌”,又有“细水长流”
保持相对均衡是商品生产和供销工作的重要规律。图书作为商品除教材以及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的文件类图书等季节性、时限性较强的品种以外,也应注意遵循均衡供应的规律。发行体制改革以后,传统的购销形式被打破,出版社的自办发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图书发行工作从以目录征订为主逐步让位给以现场订货和现货批发为主。目前,绝大部分出版社主印图书品种都在50%-70%之间。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这种方法由于大大缩短了出版和发行周期,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进步。至今图书订货会在发行工作中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或多面性,并且随着主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现场订货这种方法虽然突出了一个“快”字,并且兼有沟通信息、引导出版、展示成果等功能,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现在的图书市场同前几年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精神文化产品已经走出相对短缺的时代,虽不能说市场已经饱和,但已向买方市场转化。第二,出版物载体多元化发展迅速,声光电磁出版物的迅速发展使纸质图书不再独领风骚。第三,书店经营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已开始从码洋管理转向品种管理。多品种、小批量、快周转已成为书店提高效益的经营策略。第四,图书品种日益丰富,在架销售时间不断缩短。第五,非国有书店近年来发展迅速,在一般图书的发行方面已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第六,近年来受大的经济环境的影响,以及住房、医疗、教育等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强,使文化消费受到了相对的抑制。综合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地说,图书市场的承载量、承载主体和承载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图书订货会作为图书发行的主要形式和手段,在大的经济环境相对较好、出版物品种相对短缺的时期还能与之相适应,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