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人怎样才纯粹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8/4/10 作者:徐诚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党务工作者的日记结集。作者贺金钟同志虽长我几岁,但与我相知甚深,相交甚笃,老朋友真诚地邀我在他坦露心扉的日记前说几句话,我十分乐意。当我读完这部他八年组织部长任上的日记后,不由得感慨万端,也勾起我自己关于做人的思索,在此一并说出来。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经历了许多运动与高潮,有些事已随时光流逝而淡漠了,有些事却是锁入心扉的,早年读“毛选”便是一例,许多名篇至今仍能脱口成诵。但真正字字句句都闹明白却谈何容易。譬如《纪念白求恩》一文,主席在文中提出要学习白求恩,“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据胡乔木同志(当年毛泽东的秘书)回忆,“纯粹的人”一句是毛泽东同志亲笔在秘书起草的底稿上加上。做人追求高尚、追求有益于人民并不难理解,而且一直是我们理想教育的旗帜。但为何要追求纯粹?怎样才算纯粹?这个问题一直盘桓在我心头。随后30年风雨人生,我多少参悟出一些真谛来,与“高尚”的激昂相比,“纯粹”显得更深沉,更有纵深感,实行起来也更淡泊、内敛些,不大会被道德伪善者盗用。但它内在的道德醇度丝毫不逊于“高尚”,甚至可以讲,一个人常常因为“纯粹”才最终“高尚”。这大概是主席当年的一点超越修辞的讲究吧!金钟同志的日记也让我读到他的一份源于生活的真实答案。
这部日记时间跨度达八年,此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社会学家们喜欢称之为“转型期”,这个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背景都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和经济改革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生活中的利益流向,分配方式与格局都在告别昨天,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评判亦随之调整与更新。由此带来的精神生活的激荡、错位乃至迷失也在所难免,我们这一代人是否该拒绝高尚,握别纯粹呢?无需徬徨,多年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与做人、做事的人生磨砺使我们坚信,高尚与纯粹的人生追求永远不会过时,它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高峰。也依然是一切正直、真诚的人们心中的太阳。心中有了阳光,人生才有亮点,吃苦也罢,吃亏也罢,都能格守初衷,“顽固不化”。我常想,我们这一批人只要理性与良知不泯,大概便一刻也不会放弃对纯粹人生的追求。
纯粹的另一意义是知行、德行的统一,这是一种人格的升华。生活中有一类人喜欢自己贴“标签”,遇事常常自我表白如何如何的“问心无愧”,实际情况是要打折扣的。其实在古人那里,“问心”的过程与“无愧”的结论必须分开来。问心是一种道德仪式,是一种心灵的叩击与反省,也是一种知与行的对话,通过对话求得德与行的统一,精神世界最终走向纯粹。记日记就是“问心”的形式之一。日间亲历,加上所思所感,面对明月孤灯,细细记述,杂以评说,对照人生的坐标与道德追求,自我省思。寻一个解释,寻一方净土,串起来便是个人精神生活的实录。一个有精神生活的人,无论他干什么,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心灵总是宁静的,脚步总是坚实的。我知道,说起来轻松,实行起来需要不凡的毅力。金钟兄便是这样一位有毅力的人,亦因为坚毅而不断地纯粹起来。
或许在史家眼里,日记是一份当代史料,是一种近乎口述史的职业与人生状态写真,能映射出这个时代的底色与脚步。我不是史家,无力扯开来谈,我相信读者自己会有所采撷,无需我来点拨。
(《一个组织部长的日记》,贺金钟著,青岛出版社1998年3月出版,定价:13.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