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梦笔生花以心解梦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9/4/16 作者:金波

董宏猷的《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可说是集当代中国孩子梦之大成,他们以“日有所思”的现实生活,引发了“夜有所梦”的幻想故事,由实而虚,亦真亦幻。孩子们的这些梦,是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而这些梦,又反映了孩子们的追求、愿望和思考,梦正是现实生活在他们心灵上折射出的印记。
《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反映了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不同年龄的孩子做着不同的梦。幼儿做的梦,大多有鲜明的童话色彩,如《长满小鸟的白桦树》,把一个落叶萧萧的冬天写得凄清寒冷,以致树妈妈因落叶飘飞而悲伤。当“树叶变成小鸟”,树妈妈又“含泪笑了”。这是一篇很美的幼儿童话,它让读者从心里感到温暖,孩子们的梦和他们的年龄、心理贴得很近。到了十多岁,现实生活用梦的形式反映得更为直接,像《快把阳光存起来》中那个“阳光吸收器”,十分符合有了一定科学知识的小学生的幻想。
年龄稍长,进入准青年期,他们的梦境常常反映他们的思考和追求。就以全书最后的那篇《寻找支点》为例,没有曲折的情节,但那个“初中三年级学生”附在岩石上,只有攀登、没有退缩的勇气,那是比“求生”、比“荣誉”更重要的。这是一首关于意志,关于人的尊严的颂歌,是一首诗,它无法复述,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只能在阅读中感同身受。这是语言的力量。梦醒之后,主人公仍在思考着这“初中生活结束后的一个噩梦……这仅仅是一个‘噩梦’吗?”这一设问和思考,是很富启示性的。
这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在艺术风格上,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孩子的现实生活不同,感受不同;这种统一,又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孩子的愿望和追求。
在艺术表现上,有的像童话,有的像故事,有的接近散文,有的像无韵的诗,形式多样,各体兼备,对于培养孩子多种多样的文学趣味是很有帮助的。
作者董宏猷在本书的创作上,显示了他强烈的文体求新求变的意识。“梦”属于哪一种文体,很难界定。阅读每一篇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不能不说是文体变化中带给我们的阅读愉悦。每篇“梦故事”前面的“小引”与梦醒之后的“尾声”和“追忆”,巧妙地体现了作者创作的构思,体现了作者对这种文体的追求和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