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农村图书发行97条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0/2/18 作者:李连仲

编者按 本报去年11月5日第773期第2版刊发了王益同志专稿《呼唤农村图书发行"新一轮研讨现在开始"》,向业界推荐1998年11月由新闻出版署和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的农村图书发行研讨会论文结集《大力开拓农村图书市场》。《大力开拓农村图书市场》是一部43万字的大集子,对于工作在第一线的同志来说,通读一遍实属不易。有心人李连仲同志将论文集中提到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分类摘编,归纳整理为一份浓缩文本。王益同志认为这项工作很有意义,他老人家对本文初稿作了全面校订和大幅度调整增删,最后形成这篇较为完备的资料。
如同当年王仿子同志的《门市工作72条》对门市服务的规范作用一样,《农村图书发行97条》也将对新一轮农村图书发行的研讨与实践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文中条目后括号中的人名系论文作者,数码系原集子中的页码)

开拓农村图书市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1.争取农村图书发行的更大发展,是图书发行业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实际行动,也是图书发行业服务大局应当承担的政治责任。(刘杲序1,张尔深138)
2.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组织好文化、科学下乡,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对担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重任的出版社是摆在面前的重大课题。(刘杲序1,孙林78)
3.逐渐摆脱贫困的农民和新一代成长起来的有文化有知识的新型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迫切,如果新华书店不及时占领这块阵地,一些不法书贩就会乘虚而入,淫秽色情、封建迷信思潮就必然会泛滥,这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极为不利的。(武秋英98)
4.图书出版发行者必须心系九亿农民,真正从思想上强化为农民服务的意识,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为农民多做实事,把质优价低、深受农民欢迎的图书送到广大农村。(孙林79)
5.加强农村图书发行,主要讲的是积极扩大农村一般图书的发行。(刘杲序4,张佩清22,刘强242,张训智309、312,陈里斌、吴强320,王俐324,杨瑞虎482~485)
6.开拓农村图书市场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刘杲序3)
7.做好农村图书发行工作,要思想下乡、领导下乡、人力下乡、图书下乡。(陈章远210)
8.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是做好农村图书发行工作的前提。(武秋英97)

开拓农村图书市场有利条件
9.实现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目标为开拓农村图书市场的繁荣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刘杲序2)
10.科教兴国战略在农村全面实施将为农村经济的再次腾飞插上翅膀。农民渴求知识,希望"科技致富"、"科技兴农"的呼声从来没有这样高涨,巨大的农村图书潜在市场将因此被拉动。市场需求将大幅度增加,这种局面给农村图书发行工作带来了良好的历史契机和发展机遇。(张明333,沈镇昭序1)
11.党和政府组织文化下乡活动,为开拓农村图书市场创造了条件,例如:中宣部、新闻出版署、农业部、共青团中央联合组织向全国农村推荐100种优秀图书的活动;中宣部、新署出版署组织"万村书库工程"活动等。(刘新明76)
12.农村图书需求的增长表现在:一是农村读堰群不断扩大;二是农村图书购买力不断增长;三是农村图书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农村读者群包括:①乡镇企业职工②科技队伍③中小学生④幼儿(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对独生或少生子女的幼儿教育)⑤受过教育的青年农民。
13.十年来,国家给农村发行减少的营业税,返还的增值税以及所得税是一笔可观的资金。新闻出版署1996年建立一般图书发行专项基金,是对农村图书发行的极大支持。(谢振伟13~14)
14.一大批下岗人员积极投身农村经济建设,给农村图书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张明333)

开拓农村图书市场的不利因素
15.城乡经济文化的差别未根本改善,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文化水平低,购买力低,农村图书发行费时、费力、费用高、投入产出相悖等情况依然存在。(谢振伟12,黎昌福105,张尔深138~139,姜文龙151,周亦翔187~188,马跃飞288,张鸿雁299,周立伟375,马海民423)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