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出版:“借光”时尚?“借光”流行?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9/10/29 作者:沈浩波,萧国良,姜宁馨

专题动机
严格说,出版一事本身就包括流行文化的成分。但在更多的时候,出版在文化承传和文化积累方面的责任更加重大。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但是,如此现实其实并不妨碍出版者在严肃认真的文化承传之余,关心流行文化流行时尚中的一些细节——因为,那些细节或许刚好是其“市场亲和力”的焊接点——即通常所谓卖点所在。本次专题即遵循如此思路,从主要产生于今年的时尚与流行中挑选出6位,并试图从流行、时尚符号的角度,探讨他们各自赢得市场的因由。通过对这些流行符号的解读,不难发现,真正的市场,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市场,而所谓开拓市场,也不仅仅是一味地迎合或者一味地拒绝。市场的空白需要发现,更需要小心挑剔,大胆借鉴。
向余秋雨“学习”
——学习玩深沉
余秋雨,上海人,大学教授,知名作家,90年代中期因《文化苦旅》而声名鹊起,其作品被世人名为“大文化散文”,近作《霜冷长河》亦风行书肆。
其实“玩深沉”一词未必尽含贬义。“深沉”是肤浅年代的共同向往。谁不希望自己像个体面的绅士那样——衣着光鲜,言行矜持,不苟言笑,俄尔发古今之浩叹,“间或,还用英语交谈”。这样才能深入人心,打动平民百姓。
可以说,拿捏得当的“把玩深沉”已成为当下的某种时尚。“时尚”造英雄,余秋雨、赵忠祥等就是这一时尚的典型代表。余秋雨近年来更是最令出版商眼热的角色,我们不妨选定余秋雨作为承载此种时尚的文化代码,通过对其个案的分析,来看看“把玩深沉”这一品质为何足以大行其道,出版商应当从这一品质中学习什么。
其一,深沉。前文已提及,“深沉”是肤浅年代的某种特质。但正是在这种特质背景下,人们更向往沉稳,向往深藏不露(应当是“稍露”才对),向往不动声色,向往洞悉人生真谛。因而人们总是会觉得自己不够成熟,因而总会热爱一些带有深沉品质的偶像。余秋雨从年龄、阅历和行文等各方面看都吻合了这一点,年近六旬,经验丰富,正是信得过的长者之风;经历坎坷,又在大学任教,长相儒雅斯文,更足以令人信任;其文又爱谈古论今,时常咏叹不已。“深沉”之状跃然纸上。正是由于这样的品质,人们便喜欢听他娓娓道来,人世沧桑若在其中;喜欢听他耳提面命,人生经验若在其里。所以出版社策划的图书切不可离人们的生活太近,太近了,往往看不到“深沉”感,很难令人们信任。
其二,把玩。“把玩”,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包装”。名人包装自己,出版社包装名人的同时包装自己的图书,都是言中应有之意。而“把玩”的前提是同样可以玩味,它要求“把玩深沉”的人学问固然要有一些,起码要能说会道,但学问又不能太艰涩,因为太艰涩的学问难于抚慰人们的情感,不是太过率性,就是成为脱离群众的“一小撮”。所以出版社在制造偶像、包装名人时,切不可请出这些“艰涩之神”。
其三,把玩深沉。“把玩”与“深沉”相结合,便构成一种商业时代可复制的品质,满足时下人们的心灵需要,适时适地地推出“把玩深沉”的偶像,当可无往而不利。书业界例子不少,张中行的“负暄”闲谈,梁晓声的年终“笔记”,余秋雨的悲天悯人,都可视作此中典范。对于出版社而言,若要“批量生产”余秋雨,制造出类似的文化快餐偶像,所需人选当具备如下品质:
①有学问,有可挖掘的名望,但学问不能太深,名望不可过大。
②阅历丰富,给人以沉稳踏实之感。
③见过世面,爱发感慨,切合世道人心。
④文笔要好。
⑤要有心机,会维持自己的公众形象。
而这些,既可作为人的品质,亦可视作书的品质。
向窦文涛“学习”
——学习虚拟可爱
窦文涛,凤凰卫视当家男主持,主持“锵锵三人行”,“老窦一家亲”等,深受观众喜爱。
既不俊朗,也不高大威猛,窦文涛凭什么这么受到青睐,成为时尚男人?究其原因,用俗语说,是因为他“蔫坏”;用流行的话说,因为他是“新坏男人”;照我自己的话说,那是因为他有种“虚拟的可爱”。
所谓““虚拟的可爱”,就是骨子里“使坏”,表面看起来却挺老实,但眉眼之间又能让你看出“坏”来的那种“可爱”。这一类的典型代表除了窦文涛,还有深受人们喜爱的崔永元,他们俩小眼睛里包藏不住的“祸心”,老窦讲坏段子时的一本正经,小崔提问时的皮笑肉不笑,就都是这种品质的外在表现。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