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报道详情
遭遇经典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8/6/19
作者:徐友渔
摘要:
我们正在以飞快的速度进入电子传媒时代和商业时代,这个时代的二重性已经开始触动某些人敏感的神经:我们可以极为方便快捷地获取千式各样的信息,但它们能否称为知识?能否有助于人们理解自身及其生存境况?我们可以用金钱兑换种类繁多的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但我们又深深地感到,生活中一些最珍贵的东西正在远离我们,它们是金钱买不到的。新时代以难于想像的力量和速度缩短空间和时间的距离,但它又制造了隔阂与疏离,与其他人的情感、心灵,与养育人类的土地,与我们脱胎而出的历史。
有人不甘心作生活的奴隶,他们想奋力一博,寻回逝去的青春,淡漠了的希望,在平庸刻板的生活中激发出想象与热情,重建现在与过去的联系。《伟大的书》告诉了人们一个真实的成功故事,那是作者大卫·丹比的一次为时一年的精神历险。这是一次艰苦的思想跋涉,也是一次动人的文化之旅,它既不同凡响,又是人人皆可为之。作影视评论工作的大卫·丹比不过是一个标准的白领,美国中产阶级千百万人中的一员,他在1991年秋季,在时隔30年之后返回母校哥伦比亚大学,与初入学的大学生们一起上两门课——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花了两个学期读荷马、柏拉图、黑格尔、马克思等人的著作。他以中年人成熟的目光,观察那些18岁同窗的稚嫩、惶惑以及逆反心理;不同国度,不同宗教文化背景的学生理解的歧异与观点的交锋……当然,书中说得最多的,也是最为打动读者的描述,是作者遭遇经典时调动自己的全部精神力量向上攀升,是与思想巨人心灵相通时的欢悦,是发现自己重新置身于一种伟大的文化传统之后的自信。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随波逐流,人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现在在哪里,自己的喜好、观点、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都被流行的东西决定。在现代社会,人丧失自我,迷失本性的危险更大了,因为外部的诱惑力更有力、更精巧、更“合理”。人毕竟是万物之灵,人在目迷五色之际,往往也有那“心有灵犀”的时刻,感到需要改变在空中飘荡的生活方式,重新在生命的大地上站稳脚跟。本书作者就是生活在花花世界而有一份清醒认识的人,他的工作是看电影,他的职业是作影评,但他感到“我的记忆正消失于媒体生活的迷雾中,我是个看生活而不是过生活的人。”“我拥有信息但没有知识;我拥有观点,却没有原则;我有本能,却没有信念。”他决心挣扎、解脱、逃遁,他可以去旅行或狡猾狩猎,可以去追逐少女,也可以出家当和尚,但他没有选择这些传统的解决办法,“我想,严肃的阅读或许是一种结束媒体生活对我的同化的办法,一种找回我的世界的办法。”对,解决之道是阅读经典,,“我要做的是从根基入手,始于作品,终于作品,寸步不离这些书本身。”
为什么经典著作具有超越时空的无穷魅力,为什么某些思想家的著作是伟大的、不朽的?其实,没有一部著作自诞生之日起就可以自命为经典,恰恰是岁月的淘洗,数代、数十代人的选择和传承,才使得某些作品大放异彩。如果你能读完《伟大的书》(虽然此书有500多页,但它是一本轻松、生动,可读性强的书),你一定能或多或少地体会到经典作品的伟大,感觉到荷马史诗令人震惊的生命力,柏拉图那超脱透明境界的诱惑,莎士比亚对人性的洞察,对生活中苦难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对常人在凡俗生活中的表现所作的既精致微妙,又坦率尖锐的剖析。
《伟大的书》还告诉我们,在人类文明的峰巅,人类精神的精华和日常大众的欲望、追求之间,并不存在无法跨越的鸿沟。此书不是贤徒对圣人的注释和阐发,它在经典和常人之间架起了桥梁。其实,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分享经典表达的真理,因为这些真理是质朴的。唯一需要的,是抗拒随波逐流的勇气,以及把手边程序性事务放一放,跃身投入精神海洋中去的决心。
《伟大的书》/(美)大卫·丹比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心!》
作者:陈希我著
相关报道
2021
出版集团老总眼中的2021(一)
2020年度影响力图书推展·第肆季
出版集团老总寄语“十四五”
2020
豆瓣有新的“想读”就很开心
上海人民社高质量出版工作服务国家战略
出版机构新锐独立品牌进化之路(二)
在人教社百炼成钢的那些编辑(四)
2020 10月我们社发得最好的书
《天鹅图腾》能否再续《狼图腾》辉煌?
盲盒如何瞄准年轻人钱包
充满未来感书店在上海轮番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