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亚洲:理解的鸿沟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8/8/14 作者:林子

〔编者按〕适值今日经济危机的亚洲不但失去了昔日“东亚奇迹”时的辉煌,而且持悲观论调的人还宣称“太平洋世纪”结束了。然而《亚洲在衰落?》一书的作者卡拉姆·亨德森却认为这不过是“神经质的僵化的反应”,与之前的“东亚奇迹”式的鼓吹一样,“都不是理性的经济分析”。在此书中,他要做的正是“尝试填补这些理解上的鸿沟”。然而,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作为“理性的经济分析”的结果,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实际上是很不相同的。读者很快就能发现,那个在书名中直截了当的提问“亚洲在衰落?”因为“亚洲”概念的模糊而要么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要么就是另一种问题。
要点概括:
○亚洲经济危机虽然由金融危机开始,其真正的根源却在于亚洲国家经济自身的不合理。亚洲经济是一种以出口而不是以消费为驱动的经济,对外部需求有很高的依赖.经济发展没有建立在坚实的国内市场之上。
○从克林顿政府开始,美国为修正贸易政策上的失误,使美元兑日元等贬值,这是亚洲除日本以外国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
○1995年4月的七国会议认为汇率有重大偏差,没有反映经济的基本状况,号召一个美元汇率的“有秩序的反转”。到1997年5月,美元对日元汇价较低谷上升了55%。日元的有效贬值极大地削弱了亚洲冥他国家的出口竞争力。最严重的韩国,出口增长由32%跌至4.1%。
○日本出口的胜利却因其他亚洲国家金融危机而惹火上身,日本银行和商人在亚洲的投资损失惨重。
○中国经济因不开放资本市场而免受金融市场动荡之苦。尽管人民币不贬值,出口受到影响,但是通过刺激国内需求经济总体仍能稳步增长。中国经济的增长并不像日本、东南亚国家那样依赖出口。
○亚洲国家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设计负有责任.比如握倡高速而非持续的增长.膨胀的而非紧缩的信贷,以低廉的劳动成本和过于庞大的基建投资驱动经济等。
亨德森在《亚洲在衰落?》一书中,前前后后数落了一大堆亚洲国家的不是,让人觉得亚洲诸小龙们有今天的下场真是活该。不过,亨德森并不是个事后诸葛亮式的人物,而是如此渴望亚洲国家能在痛定思痛的同时明白他们在西方的朋友伸出来的手是友善的。但又怎么让人相信呢?作为他本人,看来所能做的则是莫过于指出这些西方的援助在经济理论上是多么的合理了。
作为“标准普尔公司国际知名的货币分析家”,作者“长驻香港,有多年金融市场分析的写作经历”,对于写一本经济分析的书,他似乎有理由自信。但多少有些令人惊讶的是,在解释经济现象时亨德森表现出很好的耐心。可以肯定,象这样一部尽量解释问题的书与那些发迹秘闻、股市指南、半法规汇编半实例故事的经济书是很不一样的,它更理论,但作者又认为表达自己的观点比让读者知道一些空泛的经济理论更重要,而最重要的是在有限的、明确的前提下把问题说清楚。
亨德森承诺的前提是经济学理论,这也意味着读者如果具备一些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知识将更能体会到这本书的现实意义。在这么一个理论头脑的作用下,亨德森虽身为资深的货币分析权威却没有局限于经济理论中他所熟知的货币理论来解释亚洲经济危机,而是从基本的经济理论框架出发深入到经济内部,提出了经济自身的结构性问题。比如,与亚洲有关国家的领导者的解释不同,金融市场崩溃不是经济危机的原因,实际上,早在95年下半年美元兑日元的反弹就已经预示了亚洲国家间对西方贸易形势的变化,而贸易对亚洲国家的影响太大了。
所以亨德森很乐意讥讽亚洲民族主义情绪对实际经济状况的歪曲。在摆脱危机的问题上,他认为所谓“伤面子”之类的感觉不是拒绝经济改革的理由。经济就是经济,要发展就要尊重经济规律。就是这么一个“从经济出发为了经济”的态度,这是一个西方学者对东方问题的西方态度。西方认为,政府干预经济、国家应为经济服务,经济上不去,政府有责任。而东方人的心情西方似乎永远不能理解。“发展经济乃是强国之路”是亚洲深得人心的信条,国家要领导经济,而经济现代化应为亚洲新兴国家和民族利益服务。我们似乎在全球一体化的时候仍然得承认一种“东西方”的划分,即无论在什么意义上,东弱西强。跟强大的政治伙伴玩一场市场经济的游戏,这就是亚洲国家的处境。
有件事,亨德森也许不便说出口,那就是当他以西方经济理论向亚洲人解释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时,西方既是游戏的成员又是游戏的裁判。这是不是暗示了欠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中注定将成为游戏的失败者?书中既表达了西方国家对亚洲经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