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钟朋荣谈治学经历与网络经济——搞研究也要自负盈亏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9/7/27 作者:杨盛轩

■受访人:钟朋荣(经济学家) □采访人”杨盛轩(本报记者)
○赚钱是为研究服务
○网络加快了资本流动
○企业家也需要经济学家
○按信息分配财富
[编者按]去年,钟朋荣先生的《谁为中国人造饭碗》一书,曾引起广泛关注。今年四月,他的三本新著同时出版,分别论述了个人致富、企业经营、网络经济问题。钟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陈述了他的治学经历及其对网络经济未来的展望。
把学术研究与为企业服务统一起来
□是什么促使你放弃原来的工作,转而创办一家以盈利为目的的咨询机构?而你当初的工作单位是很令人羡慕的!
■对于我的经历,很多人都很感兴趣。我的下海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关,当时很多机关干部下海,我长期在机关工作,搞的是理论研究,没有搞过经营活动,在机关的时候,领导对我也很好,还准备提拔我,但我当初下海之心已决,而我下海是自己做的决定,先调到社科院,再辞职,创办了这个咨询中心。其实就这么简单。
□在经济学家中,你算是很早就下海的了,你怎样处理做学问与为企业服务的关系?
■我当然尽量想把它统一起来,不过也有一些冲突和矛盾,我每年很多时间都花在不赚钱的事上,比如每年保持一定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份额,每年还要出一两本书,我不想当企业家,我为企业咨询当然是一种商业活动,我所开的中心也是自负盈亏,但我想我赚钱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我的研究服务。
□当前一些经济学家纷纷给企业做顾问,对此你怎样看?
■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在计划经济时期,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为中央政府服务,有时会脱离具体的实际情况来研究问题,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不仅中央政府需要经济学家,地方政府也需要经济学家来为他们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出谋划策。企业家也需要经济学家,为他的企业的发展远景以及企业内部存在的的问题提供解决之道。在国外,经济学家受聘于企业是很常见的,在国内,我个人认为这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然所致。因为经济学家的目光始终要随时关注着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在你的研究历程中,走的是一条与其他经济学家不同的道路,在为企业出谋划策的过程中,你构建了自己的理论框架,你给中国的企业总结出十大陷阱,那么除了企业本身的原因,大环境会对企业产生哪些影响?
■中国一些企业之所以寿命如此之短,相当一部分是“概念经济”在作祟。这些企业不是致力于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不是致力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而是致力于创造或经营一种概念。这些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表现出大量或频繁的短期行为,不是通过立足于长远、脚踏实地地、艰苦细致地工作,对产品品种的不断改进和质量的不断提高来创造成名牌,而是希望通过广告宣传一夜成名,一夜暴富。至于想要详细了解我提出的十大陷阱,可以看我的书。而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我现在没有做过多少研究,即使有所想法也还不成熟,我想下一步我会对这些问题加以研究。
流动性的世界资本,会成为各国和各地的政府优化政策、提高效率的强大动力
□虽然网络经济大家都在谈,但像你这样把它和中国现实经济状况结合起来的却不多,你认为在网络时代,对中国企业提出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网络时代,对企业的整个管理方法,市场分割、经营方式,都会提出一系列的转变要求,企业必须适应变化,否则很难跟得上时代步伐。失去这个机会,等于失去商机,同一行业的企业,如果别人的企业上网,你的企业没有上网,就会严重制约该企业的发展。网络可以缩减企业的组织结构,使现代企业不可能显得臃肿庞大,像传统型企业那样占地几百亩,员工成千上万。网络本身所带来的信息产业就包含着无限的商机,如果死守传统的经营方式,对一个企业来说,商机就会消失。
□你认为“网络就是资本市场”,“股票买卖无国界”,而当前许多经济学家对中国的资本外流忧心忡忡,对此你有何见解?
■网络加快了无国界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资本流动,无国界搞得越彻底,机会就越来越多,网络发展使人们的投资选择机会范围更广,资本的流入流出是很正常的,这对政府造成的压力是好事,政府如果不提高办事效率,不使企业有一个好的生存空间,资本必然就会外流,很难卡得住。政府环境好,政府高效、廉洁的地方,企业自然会得到较好的发展;而那些政策环境比较差,政府的效率比较低,腐败现象比较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