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贾平凹主持答问栏目——这个“姐姐”不知心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9/11/23 作者:徐健顺

常在通俗杂志上看到“知心姐姐”一类的信箱栏目,回答读者的一些私人问题,只可惜“姐姐”往往不知心,对读者的苦恼调侃打趣,信口雌黄,一副摇头晃脑幸灾乐祸的模样,实在令人不堪忍受。
没想到大作家贾平凹也乐于此道。他和旅居新加坡的夏菲女士合作的《学着活》一书就是一个超大号的“知心姐姐”信箱。两个人津津有味地回答了七八百个五花八门的私人问题,如:
我是一个口吃的女孩,七八年改不过来,十分苦恼。
【夏菲】:沉默是金。  
【贾平凹】:言多必失。
两位的意思是不是说口吃是好事?看起来像是说了一个至言真理,但这个真理指的是处世之道,与说话的快慢无关。那女孩只想治口吃,而两位如此偷换概念,不能认为是传授真知,只能说明对女孩的苦恼毫不在意,一心只想卖弄学问。再如:
我是个害怕孤独的人,当我和一个女子谈恋爱时,总担心她会甩掉我。我该怎么避免这种事的发生?
【夏菲】:在未失恋之前和另一个女子再谱恋曲。
【贾平凹】:把自己拴在她的裤带上。
是读者问错了问题还是“知心姐姐”无能?现实生活和艺术创作完全不是一个世界,大作家虽然境界高,在人世间也未必能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关键是明知道“解决不了多少实际问题”(贾平凹语),为什么还要绞尽脑汁硬答呢?答不上来,是谓无能,答不上来而乱答,是为可恶也。
还不止如此,这本书中的提问显然大都来自夏女士在西安时主持过的一个“知心姐姐”式的杂志栏目。读者写信来倾诉苦恼,不会只写一言半语,多半会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试想,如果我们帮一个朋友出主意,问题的背景是多么重要,不了解背景,所有对策都将是白痴说梦,毫无意义。可是那些背景材料在本书中统统被删掉了,只剩下了主题问句。——这就是浮薄的现代文化:越简单,才越会容易普及,才越会有读者数量。这也反过来证实了这本书不是为了解决提问者的苦恼而出版的,而是冲着广大的读者群来的。——可是,读者群也是由一个个的个体组成的,他们的生活问题同样琐细而难缠,这本书对他们又有何用处呢?
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是一本善解人意的好书,可以给你实际而有用的帮助。”学着活?看来是甭指望了。“如果它不能给你帮助,它会博你一笑。”——原来如此!
这么看来此书并非是“知心姐姐”栏目,而是“讽刺与幽默”栏目了。对丑恶现象进行讽刺,对尴尬情事自我解嘲,这倒是有益于身心健康。可是“讽刺与幽默”的对象总是世俗,是揭出那层严肃伪善的面具下的真面目,所以令人发笑。可惜两位作者的幽默并不到位——尽管语言活泼,又感慨良多,但通常总是在劝人实际一点。
我今年29岁了,还没有对象。我长相不错,学历也不错,为什么就找不到心上人呢?这个世界上的男人怎么都那么没有品味呢?
【夏菲】:任何精美的挂历在过了半年以后都有销不出去的危险。当然,你并没有危急如年中的挂历,不过也可以学学挂历精神,降降价格?
【贾平凹】:恐怕症结在于你总觉得自己长相不错,学历也不错。如果你长相错一点。学历也错一点,在你23岁时,男人们就都是有品味的了。
听起来像经济学,又像媒婆箴言。这样的劝说是为爱情还是为婚姻呢……反正不幽默。
总之,此书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别扭。实用和逗乐完全是两回事,前者需要身心的投入,后者需要观照的距离。这本书想把两者搀和在一起,可能是为了取得1+1>2的销量效应吧。但读者是不是会买账呢,就这么一本很难给自己的阅读心态定位的书而言?也许在火车上看够了风景,提前一小时准备好舒畅而调侃的心境,翻上一翻,才或许不会有咀嚼了一嘴漂亮垃圾的感觉吧。
说它漂亮,因为它的版式和装帧新颖独特,甚至于页码的设计也独具匠心,只可惜如此精美的形式却没有充实的内容相配。精品作家若是没了精品意识,在读者心中就难免要打折了。
□徐健顺/文
(《学着活》贾平凹 夏菲著/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18.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