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畅销书出版的“生死时速”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7/6/20 作者:黄集伟

黄:1987年你责编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如果从销量说,也该算是畅销书了——不过,那时你可能并未意识到它是一本畅销书。
白:对。不过,现在10年过去,“畅销书”的概念已经逐渐清晰起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到我们国家参加版权公约为止,印了11次。这样的书,这样的畅销,在今天很难想象。
黄:10年,关于一本书的“畅销”概念似乎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白:是。我理解,10年前,一本书的印数不到二三十万,不能算是畅销书;而现在,能到10万,己经可以算是畅销书了吧?而且我觉得,“畅销书”这一概念,绝对不是指书的品质本身,它应该是一个流通概念。高品位的读物可以成为畅销书;非常浅显通俗的读物也可以成为畅销书。
黄:最开始出版的“大众菜谱”,就是畅销书。
白;对。《红楼梦》品位高下高?销量几千万不止吧?也是畅销书。我的意思是说,应该全方位的去理解畅销书概念。一本书的品质与它是否畅销这两个概念,可能是合一的,也可能是分裂的。我作责编,就算是编畅销书,我会尽力争取一本书它既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同时也有流通价值——但恐怕不会每本畅销书都如愿。
黄:这本身就是一种压力——还有别的压力么?
白:有,而且尤其大!中国参加国际版权组织时间不长,但出版资源开始多渠道、多样化。大家都能拿到版权。你问我现在的“压力”——我觉得最大的压力就是“速度”压力。现在出版社竞争激烈,大家都在拼“速度”。其实,拼“速度”就是拼“实力”。
黄:拆解一下“实力”好么?
白:对于一个现在的编辑来说,所谓“实力”,一个是“敏感度”,一个是“信息渠道”,一个是“鉴赏能力”。就说“鉴赏能力”,它和传统概念中的已经不太一样。至少在所谓“鉴赏能力”中还应该包括你对市场的感觉和判断。这种感觉和判断事实上对一本畅销书来说很要命——按常识说,市场的大机会总是伴随着大风险。
黄:“生死时速”
白:对。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蜗行。甚至不能失误。
黄:速度是要命。可我想,这种要命乃至于残酷的挑战者是对一个责编“智力速度”的挑战。
白:是啊。你说的“智力速度”,当然是指一个编辑对一个畅销书稿内在品质快速而又准确的鉴定;另外,“智力速度”或快或慢,主要取决一个编辑的“参照系”。
黄:“参照系”具体指什么?
白:比如,什么样的书读者喜欢?什么样的书读者不喜欢?什么样的书在中国能有市场?什么不行?这可以姑妄名之为“市场参照系”。还有以个人经验和个人功底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参照系”、“个人趣味参照系”等多种更细腻的层面。
黄:这我能够理解。你责编的很多畅销书都是“文学类”的,——而你本人是一名儿童文学作家。
白:也许是作为一个作家。再编文学类图书,我可能更容易进入情况。除此而外,要说出版一本畅销书的“生死时速”,除去“智力速度”而外,还有一个“行动的速度”。
黄:怎么讲?为出版畅销书的诸多事宜,你通常要打多少个电话?
白:那我怎么数得过来?反正只要是“白热化”阶段,每天晚上,我要把我们家所有的通讯工具的电插头都拔掉,图个清静,好好睡个觉。
黄:真清静得了么?
白:哪能呀!那“断电”的几个小时中,唯恐有什么信息漏掉了,或者人家有什么大事儿打不进电话来!
黄:还有出差。频次当不亚于电话。
白:是。尤其是出书阶段。广州书到,我去广州;上海书到,我去上海;成都书到,我飞成都。最疲劳、最紧张的时候,5天飞3个城市。去过多次的一个城市,我常常根本记不住它的风景名胜或主要街道,只记得开发布会的那个会场。下飞机直接奔会场,开完发布会,接着飞。依照你的“拆解式”提问法,关于一本畅销书的“行动速度”,它包括出书的速度,供书的速度,体能的速度,再有就是宣传的速度——这几个速度加起来,就是“行动速度”。这个“速度”,看起来是发行问题,可其实与两个效益关联紧密,性命悠关。一个作家写10本书,一本慢了,市场反应冷淡,可能这个作家很难再有出头之日。一套书中的一本书搞慢了,砸了,这一套书都可能胎死腹中——概言之,就畅销书而言,速度问题甚至关乎一个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