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冰点·沸点·深不可测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7/7/18 作者:

黄:你们两位都是编龄不短的资深编辑了。二位合作编辑的《中国戏剧脸谱艺术》(1994),《中国巫傩面具艺术》(1997)不仅都是国家重点出版选题,而且名声赫赫,很有影响——这要我说,就是“沸点”。可我相信,在二位十多年的编辑生涯中,不会全如此。有沸点,也会有冰点。
李:那是当然。
文:编辑也是普通人。不是学者,可与学问有关;不是文人,可与文化有关。仅此而已。
黄:就说二位在今年责编推出的《中国巫傩面具艺术》一书,好评甚多,甚至非常热闹,可5年前,你们着手这一选题的调研时,恐怕并非如此。我相信在这本书面世之前,对中国巫傩面具艺术有详尽了解的人不多。
李:是这样。坦率地说,在编辑《中国巫傩面具艺术》一书前,我们两个已经编辑过不少有影响的大型画册了。但是,在编辑这本书时,我们俩还是觉得在做一件新的工作。巫傩面具艺术属于交叉边缘学科。从研究的角度说,在80年代以前,基本属于空白。所以,我们编辑本书时,感觉最大的难处在于怎样在学术和传播的结合部上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口:让巫傩这样一个较少有人问及的艺术被民众和专家所了解。
黄:出版一本画册,对一家专业出版社来说,是一件寻常事。可责编《中国巫傩面具艺术》一书,让你们发现,通常一本书出版的那样一个简单的过程,变得不简单了。
文:可以这么说。编辑《中国巫傩面具艺术》一书,最初我们只是看了一些照片。后来,为了深入了解,我们还特别参加了1992年在广西等地举办的一个“傩文化艺术国际研讨会”,向专家请教,询问了解,认真搞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有关巫傩面具艺术,情况比我们事先想像得还要复杂和丰富。简单说,原来以为有巫傩面具艺术的地区不多,可后来经过请教专家,沿途考察、调研,发现巫傩面具艺术在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都有蕴藏和遗存,非常丰富。这可能就是你说的:一个简单的过程,变成了一个复杂而又丰富的过程。而具体就《中国巫傩面具艺术》一书来说,所谓复杂的过程,是因为它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我们社不编辑出版这本书,几乎没人知道巫傩面具艺术其实不仅仅是一种舞蹈道具。光它所涉及的少数民族就近20个。不得了。
李:所以,对我们俩来说,这个过程还是一个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一个调整和磨合的过程。
黄:研究,学习,我大概都能懂。调整,磨合,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李:恐怕最主要地还是跟作者的磨合。《中国巫傩面具艺术》的作者大都是专家。但每个专家在撰写本书前,都有自己擅长的专业。但编辑这本书,我们不想仅仅把“巫傩”作为某个门类艺术的一个附件来研究,而是希望从宏观的角度、从大文化的角度来把握这个选题——坦率地说,在最终实现这种设想前,在找到真正合适的骨干撰稿人之前,我们是很苦恼的。
黄:我想这可能就是沸点前的冰点?
李:可以说是。
黄:一旦找到了骨干作者,可以真正按照你们事先设定的目标去做时,情况可能就好多了?
文:那当然。我还想补充的一点是,我们出版社《中国巫傩面具艺术》一书,对我们责编而言,除去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学习研究的过程调整磨合的过程而外,对国家而言,它还是一个抢救的过程。
黄:怎么讲?
李:文亦农的意思是说,因为出版本书,我们不仅调用120多位专业人员,而且书中拍摄搜集巫傩面具及巫傩活动图片达3000余幅,其中有相当多的面具是首次披露和发现的。收入本书的宋代“广西桂林师公舞”木质面具,在我们组织拍摄之前,没人知道。因为年代太久,整个面具都接近风化,拿都拿不起来了。所以,收进本书的这组面具群的图书可以想见它有多么珍贵。
黄:但我能想像二位为了获得这样的“珍贵”付出了很多——不过,往往越是需要付出很多才能够得到的东西,才越是让人感到满足,让人倍加珍惜。
文:不错。
李:联想开来,编辑《中国巫傩面具艺术》,对我们两人更像是一个探险的过程。围绕那一张张巫傩面具,从商周到明清4000年风雨飘摇,我们要一点点梳理……也想过打退堂鼓,可好奇心让我们继续往前走。
黄:越是深不可测,就越有兴趣?
文:是。
黄:这时,也许兴趣是最诱人的导师?最恒久的动力?
李:是啊。
※李一意,1984年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