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鸡汤”的味道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8/9/25 作者:朽木

北京有个黄河京都大酒店。我所在的单位近日正在此间召开一个全国性的会议。按说,这里并不是最理想的下榻之处。论地点,地处城南一条交通并不太顺畅的街区;论“老板”,这个“黄河”,是黄河边上的山西运城地区人在京城做的生意。所幸南来北往的与会者,对此间都比较满意。于是总结,是这里的饭菜还比较有个性,有独特风味。单就面食论,就有体现山西及运城特点者十几种,什么“波鱼儿”,什么“胡塌子”,更不用说刀削面、手擀面了。于是慨叹:做生意,非得有独特的产品;换言之,独特的产品才会有市场。
其实这番感慨缘自于对《中国图书商报》一篇文章的思索。这篇文章也有一个似乎跟“食文化”有关的题目:题中有“鸡汤”二字。当然,这篇“鸡汤”文章,说的是我国的一类图书,即“心理疹疗”类图书。也许是有过一本曾风靡一时的《心灵的鸡汤》罢,《商报》用“鸡汤”为题将这一批相关相近的图书一锅烩了。
《商报》的文章是有材料有分析的,有兴趣的同志不妨找来认真一读。而我这几天一直萦绕于怀的联想是:真的,也许我们的出版人这一次又烩了一大锅“鸡汤”!
凭心而论,这几年我们的图书外贸工作大有起色,引进版的图书很有一些有看头,或让国人眼睛一亮,为之一震的图书。就说这“鸡汤”类的图书,卡耐基的东西还是很好看的,《心灵的鸡汤》也有一定的味道。限于篇幅,这里不一赘举。我要说的侧重点是,仅仅这几年,我们居然翻译出版了这么多同类著作,仅仅这几年,我们竟然煮了这么多“鸡汤”,说句不客气的话:都要开了锅了,炸了锅了!有这个必要吗?
我总觉得有些“一窝蜂”,人云亦云。“撞车”“追尾”,这是国内图书出版前几年的一大毛病;现在看来,引进版的图书也未能幸免。这里我们不妨打几个问号:我们需要这么多“鸡汤”吗?这么多的“鸡汤”是不是各有风味?这么多的“鸡汤”都是上品吗,有没有滥竽充数者,有无假冒伪劣者厕身其中?我们有限的外汇都拿去买“鸡汤”,有无必要?
我觉得《商报》的这篇报道(还有一个漂亮的《一览表》),至少给我们一个提示,一个警示:引进图书也要遵循图书出版发行的规律,也要符合我国国情,也不能“炒作”!引进图书,也要重视原创,重视个性,重视品牌,重视精品,严防假冒伪劣,严防“瓜菜代”,严防重复撞车。否则,花外汇换来的,很可能是一个压库。
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对出版走向世界,“同世界接轨”,是件极大的好事。但我们务必不能头脑发热,甚至发烧,不能一哄而上,搞“大跃进”,搞你追我赶,甚至竟相仿效,或者制造热点。相反,我们的图书引进工作,应建立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信息考察综合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对国内外有关行情的总体把握之上。对“鸡汤”如此,对其他“好吃好喝好看好玩”的东西也应如此。否则,“鸡汤”会变成寡淡无味的白开水,亦或变馊变臭了的泔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