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邓小平: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6/1/19 作者:

邓小平是20世纪全世界最有魅力、影响最为深远的政治家之一。他设计和导演的中国改革开放震撼全球。如何评价邓小平?毛泽东有褒扬,国人有赞颂,外国人有评说,历史也将有公论。那么,邓小平本人又是如何看待自己,评价自己的呢?
在《邓小平谈邓小平》这本书中,读者将看到邓小平自我评价的一些精彩片断。
1976年,是中国的不祥之年,灾难之年。政治舞台上乌云笼罩,黑云压天,“四人帮”得势猖狂,肆意横行,野心家们阴谋发起“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使邓小平再度受屈受辱。一位省委领导同志在参加中共中央召开的“批邓”打招呼会议后,去着望邓小平。这位领导同志向邓小平说:这次打招呼会议把批邓运动升了温,张春桥在会上明确讲: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不仅在文教界进行,厂矿、农村、部队都要开展。他还说,对你也可以在内部点名批判,看来他们这次是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了。邓小平听了后淡然一笑说,那就点名好了,我早就说过,我是聋子不怕响雷打,死猪不怕滚水烫。
世人对邓小平的意志力曾有不少评说。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众口一词地认为,在邓小平身上有一种自我约束的克制力,坚韧不拔的容忍力,刚毅顽强的坚持力;他是一个吓不退,压不垮,打不倒的硬汉子;是一个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人。
遇事不怒,含怒不激是邓小平意志坚强的突出表现。在三次被打倒,身处逆境的日子里,对来自红卫兵、造反派粗暴无理的训斥,他不屑一顾;对来自“四人帮”的政治谩骂,他置若罔闻,不以为然;对来自不怀好意人的旁敲侧击、讽刺挖苦,他置之不理,一笑了之;甚至对来自别人的陷害、中伤,他也能做到委曲求全,忍辱负重。
邓小平善于“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与他经历广、阅历深、见识多、身经百战的丰富实践分不开的。他这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意志品质,不能说不是得益于战争环境的锻炼。他戎马一生,从起兵百色到万里长征,从领兵太行到淮海决战,从挺进西南到进军西藏,走遍了半个中国。战争,是最容易引起人们产生激情的领域。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况和隐蔽巧妙的战略战术,每时每刻都在撞击着人们的心理平衡。
邓小平在多次战斗极其险恶的情况下,始终做到急而能安,缓而不辍,即使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也能按下“心头火”,沉着冷静地考虑问题。他丝毫不为敌人的“挑战书”、“激将法”所动,也不为一时的困难而动摇既定的决心,不为暂时的敌强我弱、冲击失利而灰心丧气,不为下级部队久攻不克、伤亡较大而埋怨动怒,也不为一役之胜而冲昏头脑,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正确地分析形势,判断情况,掌握战场主动权。在战争实践的许多险要和危难关头,他以高度的克制力和冷静的分析,寻找战胜方略,使其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邓小平一生坎坷之多,陷阱之深,逆境之险,挫折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忍耐的积极意义,在于等待时机,“东山再起”,重见光明,以利再战。邓小平没有对“三下”的忍耐,就没有“三上”的再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忍耐就是胜利。这是邓小平战胜挫折的经验之谈。
有过饱经风霜、尝过酸甜苦辣的邓小平,清楚地知道,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没有一马平川,它犹如唐僧去西天取经,需要经受千灾百难,有困难与失败的考验,有富贵和苟安的引诱,也有围攻、非议与打击,甚至牺牲的威胁。
邓小平有一种说了就做,讲了就抓,不抓则已,一抓到底,不见成效不收兵的毅力。他对认准了的事从不轻易改变决心,而是持之以恒地抓到底。并且他能够为已经开始的事业坚持到底而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对那些被人们看作是“老大难”的事情,他更是以身作则地去抓。比如,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四人帮”对知识分子专政,把知识分子当“臭老九”横加批判,使科技、教育战线成为重灾区。粉碎“四人帮”以后,有的人对科学、教育工作仍心有余悸,而且这方面的问题相当多,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主动向中央提出抓科学、教育工作。他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他还指出:“教育要狠狠地抓一下,一直抓它十年八年。我是要一直抓下去的。”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科技的基础,必须从教育这个基础抓起。他认准了科学、教育关系到四个现代化的成败以后,一是自告奋勇地挑重担,抓难题,二是决心抓好这件事。“狠狠地抓”、“抓它十年八年”、“一直抓下去”,这是邓小平的坚持力在抓工作方面的具体表现。邓小平正是以这种坚持力的精神抓工作,形成他工作、办事的巨大魄力,使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工作迅速打开新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