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商业模式VS社会担当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6/12/22 作者:晓雪

\Images\2005-2009\cm061222T0306.JPG

\Images\2005-2009\cm061222T0307.JPG

“又一个25年的开始。矫健的姿态,那是轻装上阵的信心,是心无旁骛的前行。”在即将迎来25岁生日之际,《为了孩子》的编辑部以此来鼓励自己。

角色决定路线

在1980年代初期,两本影响至今的重量级育儿刊物先后问世——北京的《父母必读》(1980年4月创刊),上海的《为了孩子》。伴随着这两本刊物成长起来的最初一批孩子如今或许已经为人父母,但是,对于杂志来说,25岁,却还依然年轻。

《为了孩子》走过了25年,回想过去,现任该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的孙小琪颇多感慨。1982年1月,凭着一个位于上海长乐路上夏热冬凉的阳台夹层,一支不足10人的团队,第一期《为了孩子》问世。两个印张,32页,两角定价,一本后来将影响深远的育儿刊物便开始了自己的生命旅程。“条件虽艰苦,但充满理想。”这是孙小琪对那个时期最深的记忆。在短短三个月内,杂志社收到了全国各地5360封应征刊名的来信,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钟民同志为创刊号撰文——《着眼基础 面向未来 培养共产主义一代新人》。1992年,杂志10岁生日,各级领导吴邦国、邓颖超、龚心瀚、陈至立、谢希德等为杂志挥笔题词……与其他许多刊物一样,《为了孩子》“前半生”的成功与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无法分开。同时,它也分享了很多荣誉,数次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被认定为上海市著名商标和全国双效期刊。

从《为了孩子》新世纪以前的成功发展可以窥见早期育儿教育的专业性和单纯性。应该说,《为了孩子》过去所处的是个单纯而富有理想主义的年代,那时的《为了孩子》更多篇幅是在谈品德教育,谈艰苦生活对坚贞意志的磨练。这种坚持和宗旨事实上也一直是《为了孩子》对社会担当的追求。因而,25年来,《为了孩子》的品牌形象一直给人以“正气”的感觉。

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下,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孩子》首先受到的是生存的考验,儿童教育被追逐利润的商场挤到一边。另一方面,育儿杂志市场上,大量以市场化运作起步的“后生之辈”逐渐崛起,并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对于《为了孩子》这样的老刊来说形成了一种绝对压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孩子》的生存面临艰难。

为了适应市场新的需求,杂志不断改变,寻求突破。1998年,《为了孩子》首次改版,读者定位由原来的0~14岁调整为0~7岁,增加彩色内页;2001年,分为上半月版和下半月版;2002年,内页实现全彩;2003年,在国内同类杂志中率先推出0~3岁和3~7岁两个版本。而在即将到来的2007年,《为了孩子》的电子版、有声版、网络版还将陆续诞生。

过去的优势是否能够继续保持,原有的市场地位能否重新夺回,这是决定《为了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然而,正如一位媒体专业人士所言,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优势到了市场经济时代反而演变成了劣势、阻碍。《为了孩子》或许也遭遇了这样的问题:以订阅为主要发行手段,然而自始至终却无法得到详细的读者数据库;委托代理商,尝试自办发行,由于种种原因,收效甚微;广告销售力量薄弱、市场推广力量薄弱、资本薄弱,这似乎都已经成为《为了孩子》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有勇气,更要有放弃

在市场的挑战面前,《为了孩子》却还延续着一些“坚持”。在大多数育儿类杂志都走上了时尚发展路线的今天,《为了孩子》坚持着自己的低码洋路线,5元的定价很多年都没有变过,不失为市场的一个“另类”。估计,这样的定价,目前也是国内育儿杂志中最便宜的。

当谈及时尚化趋势时,孙小琪认为,所谓育儿杂志的时尚化,不过是借鉴了时尚杂志的商业运作模式。对于大多数孕育新生命的父母来说,杂志的内容才是最关键的。提供权威、实用的育儿理念和方法,这是《为了孩子》的办刊理念,因此而带动的消费群体也更重视内容。这就为《为了孩子》奠定了更为广泛的读者群,除了在华东地区一直保有不错的读者市场外,在其他一些中小城市发行得也很好。

在最近一家媒体公司所做的育儿杂志读者调查中发现,事实上,影响这类杂志购买的最关键的两个因素是内容和价格。10元以上的育儿杂志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还略显偏高。

在坚持路线的同时,《为了孩子》在内容上进一步做到专业、实用和精准。

目前的上半月版(0~3岁)和下半月版(3~7岁)在媒体功能上做了比较清晰的细分。上半月版主要针对0~3岁宝宝的新手妈妈,因此更强调科学的育儿理念和实用的育儿方法。“宝宝天地”、“父母参考”、“卫生保健”、“早期教育”等栏目已经成为这个版本的传统精品。同时,为适应读者需求的变化,还不定期推出一些新栏目,如“名医坐堂”、“妈妈厨房”、“博客妈妈”等。2006年,上半月版每期随刊赠阅“宝宝护理系列手册”,主要针对宝宝常见疾病的居家护理进行指导,提供解决方案。

下半月版则致力于打造“聪明妈妈宝典”,重在教育。针对学龄前和“幼小衔接”期孩子的特点,下半月版逐渐走出了自己的一条教育风格,即阳光、整体、润泽。所谓阳光,就是从栏目名称到具体文章,都不是生硬的教育,而是注重营造一种快乐的氛围,力求在快乐中学到东西。所谓整体,在《为了孩子》杂志看来,教育绝不单单是孩子的事,首先应该是“父母”本身的岗位培训;其次,培养智育的同时,也重视心智、情商、人格和潜能等协调发展的完整个体来培养。至于润泽,指杂志绝不以“教师”的姿态去教导读者,而是更希望以一个贴身朋友的身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众多的教育理念展示给大家。

但是,好的内容更需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其体现之一便是广告经营。5元的低定价决定了《为了孩子》不可能靠发行生存(70页左右的全彩印刷,成本并不低),广告才是生存之本。《为了孩子》上下半月两本刊在广告上呈现两种不同的局面。目前,育儿杂志最大的广告客户还是母婴产品。《为了孩子》上半月版侧重育儿,因此乳品、婴儿用品广告相对集中,如法国合生元、强生、亨氏、三鹿等品牌都有投放;下半月版针对的是年龄稍大的儿童服务,更侧重教育等话题,因此,很难获得育儿杂志最大客户——母婴产品的广告投放。下半月版应该更侧重消费,但无奈儿童消费产业的广告投放一直处于低迷状态。2005年,《妈咪宝贝》曾推出下半月版——3~7岁,定位于“消费前沿”。经过一年的尝试,发现这个市场并不如想象中的很有潜力。应该说,《为了孩子》能从2003年坚持做到今天,实属不易,其中更有着《为了孩子》社会担当的责任感。

在孙小琪的考虑中,《为了孩子》的下半月版应该探讨更多婴幼儿教育的社会化内容。她认为,当下,家庭关系和婚姻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孩子问题也产生了很多新课题。但是,对于现在婴幼儿中出现的许多社会化问题,媒体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分寸表达比较好,这一点很难拿捏。对于杂志来说,既要贴近生活,又要保证经营,坚持媒体的社会担当需要勇气,更需要放弃。

网络时代,《为了孩子》也拥有了更广阔的资源与平台。目前,《为了孩子》已经与新浪网亲子频道开展了项目合作,其电子杂志也已经在ZCOM的平台上发布。2007年,《为了孩子》将会在有声书、电子商务等领域进行探索。能否通过网络手段重塑杂志的市场主体,摆在《为了孩子》面前的这个课题并不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