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出版集团借“外脑”谋发展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7/8/21 作者:李保莉

近日,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与美国佩斯大学、南京大学共建的“中美出版研究中心”重要项目之一——首届美国出版高级研修班在南京正式启动,旨在借助国内外学界的力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国际先进出版理念、具备跨文化沟通和国际交流活动能力的新型出版人才。

记者了解到,随着改革的深入,生存和发展愈发成为出版集团头顶挥之不去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少集团在深度挖掘资源、发挥自身的能量外,开始重视借助“外脑”来为集团改革听诊把脉,为集团发展出谋划策。从选题论证、品牌建设,到组织结构改善、企业文化建设……出版集团正不断通过外力开拓自身思路,合作对象也突破了出版圈子,产学研一体化还使许多机构实体呱呱坠地。

特定阶段的发展需要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壮大实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往往就会阶段性地陷入盲区和“管理真空”。这时的企业,就像一个穿了新鞋子的孩子,喜欢时不时看看脚却不知道该怎么走路。我国的出版集团化已有几年,在经历了最初的磨合后,各个集团也无一例外地把做大做强作为目标。然而,如何走出盲区、打破“真空”?如何为长远发展谋篇布局?“外脑”正好满足了集团的需要。一位业内专家表示,“外脑”或能进行深入调研,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帮助集团找出经营管理、改革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查明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或能在具体业务上帮助集团坚实发展的“正略奇谋”,而这些正是集团发展中所急缺的。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史可荣谈到,“外脑”存在的价值与企业规模、品牌所处的发展阶段及企业自身执行素质有很大关系。在不同的企业规模阶段、品牌发展进程与素质基础上,“外脑”所具备的特长发挥的空间与价值感也会不同。因而对于长江出版集团而言,对“外脑”的甄选与其说是姿态高踞的“比武招亲”,倒不如说是一场自我发展的全方位检视。长江出版集团通过人脉与业界口碑,积极寻找合适的“外脑”,与高端机构、高端人才,实行“高位嫁接”。

河南出版集团出版部主任王刘纯亦有深刻的体会。他表示,集团成立后,天地更加广阔,问题也随之增多,这不仅是某一个出版单位的问题,而且涉及到整个省乃至国家的出版业发展的共同诉求。特别是出版业的发展和转型、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等深层次问题,集团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技术、思维上的困惑,出版业需要吸引和团结一批有志于出版的专家和人才,借助于他们的力量为集团化建设服务。

借专家团队为发展支招

辽宁出版集团早在2000年就开始跳出小圈子,借“外脑”求发展。集团多次邀集业内外知名学者,为集团年度重点图书选题暨长远选题进行论证,后将选题论证专家系统作为机制确定下来,助力集团重点选题论证和决策,提高质量、品位和档次。

河南出版集团在借助专家团队方面,也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王刘纯告诉记者,集团每逢周年庆典之际,就会请专家为其下一步发展献计,还在科技专业出版领域实施“精品带动战略”,组建100多人的专家团队,规划大型出版工程项目。每年集团把出版的现状和一些发展趋势进行通报,方便专家结合出版业发展对研究前沿性课题和成果进行分析,让出版与科技一样与时俱进。据悉,在尝到甜头后,该集团开始筹备建立教育出版领域的专家团。

为适应改革发展需要,湖北长江出版集团请专业机构为集团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出谋划策。集团旗下的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在2006年年初聘请了人力资源专家和有关咨询机构,为集团设计更为科学的“薪点制”薪酬体系,以此满足企业发展与员工职业规划的需要。如今一年多过去,实践证明集团“薪酬体制”领域迈出的探索性步履,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和创作性,收到了预期效果。

作为中国最大的外文出版发行机构,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外文局)还通过把国外专家团“请进来”,来推动集团的“走出去”业务。为加强对外出版选题策划能力,扩大出版物在对象国的影响,集团于2006年邀请美、英、加、澳、法、德、墨等国家的出版发行专家来京举行“对外出版选题策划研讨会”,与所属出版社的编辑进行了一对一、面对面的选题策划交流。据负责该项目的国际合作部主任刘东介绍,集团所请的国外专家在图书出版和发行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经验,而且常年与中国出版机构保持合作,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出版业运作机制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他们对“内”和“外”的“双通”,能够帮助集团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产学研结合为集团添翼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创新最活跃的地方,不少集团也开始重视与这些知识生产机构合作,合作方式从理论指导向产学研结合转变。

王刘纯告诉记者,河南出版集团和河南大学于去年共同出资创办“河南大学河南省出版产业发展研究所”,由集团管委会主任邓本章、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建伟牵头,并制订发展研究工作计划,进行集团化建设课题研究,如出版主业设计、出版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人才培养等。目前,多项课题已经结题,为集团的转企改制和长远发展提供了许多具有借鉴意义的框架方案。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与华中师范大学的合作范围则更广,注重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据史可荣介绍,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内外结合、借智借力、不拘一格、和谐共赢”的与高校合作发展思路,在实际运作中以“五个结合”予以推进:与创建各级领导班子相结合;与改革、改制相结合;与全面提升管理和经营绩效相结合;与在干中学、学中干相结合;与树立集团新形象相结合,制订了创建学习型企业的“一揽子”规划。日益增长的文化产业研究需求和日益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要求高校和文化企业集团加入到文化产业的研发领域,实现高校理论研究和企业发展的互补和互动。正是看到了这一趋势,湖北长江出版集团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建立了文化产业战略研究所。研究所依托华中师范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经济和管理学科方面的研究优势,联合华中师范大学及湖北省和武汉地区学术界、教育界的科研力量,聘请文化主管部门领导和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特聘研究员,聘请国内文化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人员为兼职研究员或教授,实行以项目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此外,集团还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成立长江教育研究院,立足于中部地区特别是湖北省教育发展研究和教育产品开发的机构。通过这个机构,集中湖北省乃至国内外优秀的教育专家队伍,搭建一个以湖北长江出版集团为支撑的、联系相关教育专家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平台,形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教育研究、人才培养和产品开发的新模式,为促进中部地区特别是湖北省教育的更快、更好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理论支撑、人才支撑和产品支撑。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河北出版集团提供资金在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成立项目组,就集团的资本运作、重组等重大问题设立研究选题,进行调研论证;凤凰出版集团与美国佩斯大学、南京大学联合建立中美出版研究中心,致力于建设开放型学术机构,对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当然,在和“外脑”相结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位受访者表示,如何把这些成果真正转化为出版产业发展一些实际的操作方法,或者是变成更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指导,还需要一个衔接的过程和机制,需要执行力。“外脑”也并非万能钥匙,切忌病急乱投医和急功近利,真正想要取得回报尚需实践的检验与经验的积累。

各省域的出版集团通过借智和借力,打造企业持续竞争力,并在这一过程中探索出了不同的模式和内容,“外脑”力量的介入,也让出版业竞争更加精彩纷呈。

\Images\2005-2009\sb070821T030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