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广纳智识觅发展良方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8/5/27 作者:金霞,田丽丽

5月24~25日,安徽出版集团集团总裁王亚非、副总裁牛昕率集团所属各出版社主要负责人赴京调研,与在京民营文化公司负责人及十余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座谈,围绕立足本地优势整合资源、集团层面如何系统规划选题、传统出版如何应对新媒体技术等方面内容,请他们为安徽出版集团的改革发展出谋划策。与会嘉宾纷纷表示,此举足见安徽出版集团挺拔主业、谋求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在与民营文化公司交流畅销书运作经验的座谈中,北京弘文馆出版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文轩就如何搭建产品结构、定义畅销书的基本要素、畅销书和策划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目前的阅读趋势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于畅销书未来的发展趋势,他认为,手绘本市场会慢慢升温,尤其是儿童手绘本,因为成人会被网络分流掉,儿童则不会。北京日知图书公司总经理李军重点谈了做渠道、造“土炮”和攒资源——做渠道即寻找竞争密度相对低的渠道;造“土炮”即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很少做引进版图书;攒资源是指积累人脉资源。他认为,处于大众、专业、学术之间交叉地带的产品最容易打入市场。北京新浪大江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颜玉强认为,品牌书、畅销书和常销书三者是相互流动的,他建议安徽出版集团依托安徽丰厚的文化资源做乡土文化方面的图书。北京博克世纪工作室总编辑纪康宝从选题角度详细解读了畅销书的“套路”。他认为,长销书是对品牌的建设,而畅销书则是对品牌的打造,是做影响力。对于有巨大潜力的小众市场,一要做强做专业,即压缩合作对象和选题量,集中精力把单品种做好,二要做专家的资源,因为“在文本上有自己的特色才是核心竞争力”。

受邀嘉宾不约而同地谈到,安徽出版集团应立足本地优势,充分发挥集团在资源整合方面的作用。北京万圣书园总经理刘苏里认为,出版人首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他从出版和社会的关系、阅读与出版的关系、中心出版和地方出版的关系、纸媒出版和数字出版的关系四个方面阐述了出版人如何定位。“要成为当地文化建设的发动机”,在刘苏里看来,安徽是近代以来少数几个带有“发动机”性质的省份,有许多让其他省份“垂涎”的出版资源,作为地方出版集团,应有意识地承载地方文化建设、普及的功能。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佩琦也认为,李鸿章、胡适、黄梅戏等,都是安徽独有的优势资源,应进行更深入的、系统化的挖掘。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泉根分析了徽派文化等安徽出版集团“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充分肯定了安徽少儿出版社“虹猫蓝兔”等产品的竞争力。王泉根认为,与上世纪相比,原创少儿出版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两头大、中间小”,即服务低幼和中学阶段读者的产品多、服务小学生的产品少,到现在少儿文学理直气壮地走进学校,都为安徽出版集团做好原创少儿出版提供了契机。他还建议,在四川地震这样一个特殊情况下,安徽出版界能否编辑出版一本童话心理治疗读本,以出版业特有的方式救助灾区儿童的心灵。《文艺报》副总编辑吕先富提出,安徽出版集团应以品牌建设为核心,走板块突破和统筹发展之路,即在大量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一至三年的出版规划,充分考虑选题的完备性;更加主动、更加有准备地做好政府奖等重大项目;再次审视安徽的人文资源,形成拳头优势;在文学艺术类特别是报告文学上寻求突破;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强化与大众媒体的互动。

数字出版也是与会嘉宾热议的话题。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音像出版社副社长王勤提出,目前,数字出版的先机都不在传统出版社手里,作为地方出版集团,应抢在技术公司尚未大规模地染指地方出版资源之前,前瞻性地做好数字资源的保护。这是一项一把手工程,出版集团应该也有能力整合全集团的资源。只有把与“安徽”相关的旅游、文化等内容做深做透做足,不给竞争者留下可以插足的空间,市场才不会被蚕食。出版商更要努力从内容信息提供商向内容信息服务商最终到内容信息运营商转变。刘苏里预计,未来十至十五年,约有85%的纸质图书将消失,但并非消亡,而是转化成电子书等新媒体形式,安徽出版集团应立足于自身资源,作好与未来对接的准备。

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教授陈传席、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墨、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胡平、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副教授吴立高等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王亚非表示,嘉宾们的建言献策给了集团很大的启发,集团也正在中长期选题规划、数字出版等方面加大探索的力度,近期还将在上海、深圳等地召开类似的专家恳谈会。据悉,集团此行还将参观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出版展览,并赴书店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