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谁是2008出版业领军力量(之二)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4/3 作者:小温,蓝有林

王建辉(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公司董事长、总裁)《出版集团管理模式创新的路径》

出版集团文化管理体现在四个层级。首先是"全员价值认同"的培育。当前国家要建设核心价值观,在企业集团里要建设"全员价值观"。其次是文化责任的树立,这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再次是文化评价体系的建立,出版企业内部要看一种出版物文化贡献的多少,看出版人能否出好书。第四是文化趣味的提倡,一个没有文化趣味的企业是死气沉沉的企业。

王亚非(安徽出版集团总裁)《跳出出版才能做大》

出版界的所有管理人员应该跳开出版看出版,才能有助于做好出版,才能做大做强出版,从出版起步,走向更大的创业。出版行业没有完全走向市场化,主要是指经营思路要市场化。出版企业的分割是最大问题,出版做发行、发行做出版是恶性竞争。出版业的每一个市场主体,应该干好自己的专业,搞好资源整合,这个行业才能健康良性发展。市场是检验出版规律的最好标准,要看这个出版规律是不是合理的规律,是不是需要改革。有两个基本的规律:出版物要出精品,需要资金;出版物要卖出去,需要营销。

贺圣遂(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大学出版社:在奔跑中打造个性》

大学出版社的特色与以下几个因素息息相关:首先是社领导的出版理念。其次是出版资源。三是出版的价值取向。

以文化价值为导向,还是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将决定出版社是否能做出特色。在与同类出版社的竞争中,大学出版社要表现自己的个性,就要做到特色鲜明。什么是特色鲜明?一是差异化,二是独特的优势,三是企业文化与优秀的人才。

朱杰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从学界到商界,距离到底有多远?》

在出版社管理上,我们要引进西方管理中的"以财务为核心"的理念。

出版社的财务总监有三件任务:第一,规范化;第二,财务管理要介入整个社的经营管理;第三,要过渡到"以财务为核心"的管理。将西方的企业管理程序拿来,再加上我们东方的人文关怀,加上巧妙的人际关系的运作,那么中国的企业就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企业。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是人,社长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怎么用人,怎么容得下人,怎么吸引人。怎么才能容得下人呢?这就和社长个人的能力、肚量、修养有关系。

刘志鹏(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走向数字化的高教出版社》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现在充分满足教育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需求的可能性正在变得越来越现实,使得传统的教育出版模式也面临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这样一场新的变革的龙头应该是资源的集成服务。它首先是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然后能够集成最优秀的教学内容资源,以最适当的表现形式满足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我们现在正在极力探索和建立在网络经济下教育出版的一个新模式,基本上我们是想建立一套基于互联网的与作者交流、协同编辑、个性化定制、在线学习、即时印刷、网上销售的数字化的服务体系,并且和大批量的印刷、大宗化的销售以及大型书店、便销体系一起,形成网上网下销售的教育出版和服务的模式。    (小温/整理)

(以上经营思路摘自近期发表于《中国图书商报》等报刊的专题文章)

财经出版实力格局

说起近年来的财经图书市场格局,机械工业出版社与万国集团共同设立的华章公司可谓开了以引进版起家立身的先河,而且发展态势一直比较平稳,一方面是引进版高端教材,同时其经管图书在零售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有意思的是,包括现在仍活跃在财经出版领域的一些领军人物,就有不少人曾在华章公司历练过。之后机工社本部也成立经管编辑部门,2006年前后升格为经管分社,主要出版本版财经图书,与华章财经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而2001年因《谁动了我的奶酪》而崛起的中信出版社,实际也是走的以大批引进版权书迅速占领市场的路子,此前该社主要出版财会类考试用书,自此大力引进外版财经图书的做法至今仍备受业内关注。随后的中信社也发力本土财经,像《水煮三国》等风靡一时,2007年更是联手北大管理案例研究中心、蓝狮子财经创意中心推出了"中国百家标杆企业工程",计划3年出版100部企业著作。因此尽管该社此后还涉足生活、少儿和文学等领域,但其在财经出版领域的影响犹如该社2009年出版的巴菲特传记《滚雪球》。在2008年的"商报·东方"财经图书销售排行榜上,机工、中信两家社的图书产品仍然处于领先地位。

事实上,也正是自新世纪始,财经出版市场开始喧闹,不断有新的力量加入,而且也是民营力量非常活跃的一个板块,不少民营财经策划力量后来也成了出版社的一个部分。如电子工业出版社于2001年4月成立世纪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向经济管理类图书领域拓展,出版了像《富爸爸,穷爸爸》等畅销品种,之后扎根培训教材、实用图书以及本科与职业教育教材。人民邮电出版社次年成立北京新曲线出版咨询有限公司和北京普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前者致力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商务英语领域高等教育教材及相应专著的出版,后者立足经管图书的策划出版以及本土管理实务领域的咨询和培训业务。中国青年出版社那时则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等有了不俗的表现。当时,清华大学出版社也在引进版和影印版经管教材出版的基础上成立经管出版中心,后来其他事业部也设立经管编辑部门,先后出版了《人月神话》、《圈子圈套》等。之后,新华出版社借《细节决定成败》一举成名,北京出版社携《向解放军学习》也开垦出一块领地。到了2005年,商务印书馆引进出版的《蓝海战略》也刮起一场蓝海风暴,中国铁道出版社借中铁博文强势进入财经板块,推出《飞得更高》等。中国纺织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介入财经出版时间并不短,但《中国新股民必读全书》、《要做股市赢家:杨百万股经奉献》使二者在2007年着实火了一把,而2008年让此前一直坚守专业出版的化学工业出版社也开始涉足财经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涉足财经出版的出版社远不止这些,仅经济类出版社发行联合体就有34家之多。当中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大量学术专著、法规准则、考试用书、大中专院校教材以及培训用书,每年出版品种1300多种,出版码洋近4亿元,可以说当下不少经管界专业人士都是学着该社出版的教材成长起来的。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及立信会计出版社也为财经专业院校提供着相关教材,其中人大社的"工商管理译丛"和"哈佛商业评论"就影响不小,近年还成立了经济分社、工商管理分社和公共管理分社等。北京大学出版社成立博雅光华后也加大了财经零售市场力度,而企业管理出版社的派力营销思想库则培养了不少营销人员。此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则在职业培训出版方面颇有建树,中国经济出版社也树立起"中经理财"等品牌。(蓝有林)

法律出版实力格局

2008年,国内法律图书最大中盘、法律图书专业服务公司--中国法律图书有限公司举行成立20周年庆典。作为法律出版社为推动法律图书销售和传播而尝试组建的中法图公司,目前除销售5000多种本版书外,还与近400家出版社合作,年经营外版图书品种达3万种,而法律社自身也是连续多年保持国内法律图书市场总体占有率第一、品种规模第一的地位,年出版新书逾1000种,培养了几代法律人才队伍。

当然,说起法律教材的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和武汉大学出版社等都应该被提起。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法律出版分社依托人大法学院以及全国相关的高等法律院校,目前已拥有法学教材、教学配套用书、学术著作、工具书、引进版、法律一般读物等不同层次的系列图书,并形成"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等。而北京大学出版社在原有法律教材出版的基础上,近年又新设了第五事业部主打大众法律图书和法律学术读物市场。

正如法律图书市场及法律界人士所知道的,为了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在中国法律图书公司股份制改造的同年,由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中国检察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群众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国工商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组建了"中国法律图书发行联合体",该联合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并因集国内立法、行政、司法、监察等多方面图书的出版优势也不容小视。

法律出版的另一个阵营就是各地人民出版社,但从目前看来,除人民出版社因享有法律法规单行本的出版权而长期扎根法律图书及社政类图书出版外,只有像上海人民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等少数几家地方人民出版社仍在出版法律图书,偶尔还会推出一些经典作品。          (蓝有林)

IT出版实力格局

作为"营销增值领先战略"的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自2007年起拿出100万元设立"人民邮电出版社致远奖学金",至今已连续两年在清华大学主办"出版发行业现代高层经理人研修班",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并获得经销商的称赞。事实上,作为被业内称为"IT出版四强"之一,人邮社近年来图书总销售收入每年以12.6%的速度增长,至2007年出版物销售规模达6亿元,业务收入4亿元,并以高达23%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在计算机图书零售市场排名第一。值得一提的是,该社与清华大学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作为IT出版的第一梯队,市场集中度也在逐年上升,2008年下半年每个月的集中度都超过了85%。其中像电子工业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1900多种,音像和电子出版物约400种,出版物内容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分支以及交通、机电、经济管理、科普与少儿等领域。而机械工业出版社早在1995年与万国集团成立华章公司进入该出版领域就奠定了其在IT出版市场的地位,随后社本部又设立计算机分社,有意加大在该市场的比重。

在紧随其后的第二梯队,中国青年出版社凭借其多年来在图形图像书籍零售市场的打拼,以有限的品种一直位居该梯队的前列。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有限公司、兵器工业出版社(产品由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开发)也相对稳定,只是在前10的位次上偶尔有些出入。有意思的是,当初如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曾因成立万水公司介入计算机图书出版而声名鹊起,中国铁道社也曾与台湾某出版公司合作在业内造成一定声势,其"红宝书系列"至今仍被人提起,不过近来其主力放在了IT高职教材市场。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大学出版社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分别于2008年10月和11月挤进了动销排名的第9位,这或多或少说明了IT出版仍在两极分化。

众所周知,地方科技社和部分大学出版社也曾经是IT出版的一支生力军,但翻过2001年那座IT出版的分水岭之后,很多地方科技社、大学社都放弃了当时炙手可热的计算机图书出版,目前仍活跃的有东南大学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和重庆大学出版社等少数几家,当中如东南大学出版社还拥有O'Reilly版图书在国内出版的优先权。(蓝有林)

建筑出版实力格局

近年来,有很多出版社加入建筑图书出版市场,但建筑出版的龙头企业一直未变--至今已成立55周年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据公开数据显示,该社的市场占有率一直超过40%以上,年出版新书1000多种,年重印图书约1200种,其中2007年的销售码洋达4.23亿元。该社除在北京开设了中国建筑书店外,同时在全国各地还建立了50多个代理站和600多个连锁店、点,而这一渠道也被称为建筑图书的专有渠道,目前绝大多数从事建筑图书出版的出版社都在借用这一渠道。

除建工社外,建筑图书还有中央部委社、专业大学社和地方科技社等三大阵营。中央部委社阵营里,像机械工业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等都是建筑界耳熟能详的出版单位。如机工社是从2000年开始做建筑图书,到2002年底成立建筑图书编辑室,改制以后变为建筑分社;中国电力社近年的发展势头也比较迅速,如果现在说起建筑图书零售市场份额,机工社和电力社均可位居前列。而其他部委社各有侧重,像交通社在土建方面有优势,铁道社从道桥建设切入,轻工社主攻家居,计划社以标准和规范见长等。

专业大学社阵营里也有不少出版单位,如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等都是建筑出版的老面孔。不过清华大学出版社近年在土建编辑室的基础上,其旗下公司也在介入建筑文化的出版。当然,新增的力量不止于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这两年也介入了建筑出版。而2005年开始介入建筑出版的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至2008年已经成立天津事业部、北京事业部和上海事业部,这些年的发展势头可谓突飞猛进,年出版规模已近7000万元,已成功迈入建筑图书市场前10名的圈子,成绩最好的时候甚至进入了前5名,真算得上是后生可畏。

在地科社阵营当中,绝大多数地科社仍在建筑图书领域耕耘,在世纪之交前后20多家地科社还联合成立了百通集团,专门从事建筑图书出版,但近年来鲜见其声影,目前只是江苏科技出版社、辽宁科技出版社、福建科技出版社等少数几家还经常被人提起。

此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和百花文艺出版社也值得一提:二者在建筑文化图书出版领域可谓颇有建树,在读者心目中都有不错的印象。        (蓝有林)

地图出版实力格局

对于中国地图出版社来讲,作为奥运地图唯一官方授权出版单位,这些年应该算得上是丰收年和声誉年。因为自2004年起,该社受北京奥组委火炬传递中心委托,陆续编制了火炬传递路线工作用图;2006年8月又得到奥组委的一项重要授权--编制出版中英文对照的《北京奥运场馆旅游交通图》,并于2008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推出了首张带有北京奥运标志的地图--《北京奥运场馆旅游交通图》(场馆篇)。与此同时,中国地图社还为《奥林匹克大家庭指南》、《残奥会大家庭指南》等多本图书绘制了32幅地图插图,编写出版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观赛指南》、《Welcometo Beijing》、《新北京·新奥运地图集》。该社建社以来至今累计出版各类地图及书刊8000余种,发行量超过30亿册(幅),占全国地图发行总量的90%,近5年年均销售码洋高达6亿元。

而于1993年才成立的星球地图出版社,这些年的发展速度也甚是快捷,充分体现了雷厉风行的部队作风。自2002年以来,连续3年销售码洋超过3亿元。2005年发行图书首次突破9000万册,销售码洋突破4亿元,图书再版率达到67.5%。人民交通出版社的地图出版中心则成立于1994年,受益于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利用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交通资源建立起全国权威的公路交通数据库,立足交通旅游这一主题,出版了《中国高速公路及城乡公路网地图集》(详查版)等一批全国优秀畅销书,而有公开数据也表明,在全国交通地图图书市场,其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

此外,地方地图出版社一般都是立足本省,如成都地图出版社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家专业地图出版社,在国内率先建成数字地图与彩色电子出版系统,并运用于地图规模化生产,全社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生产和管理,在电子出版物及GIS产品开发方面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湖南地图出版社也是以湖南为立足点,辐射全国,其中全国性品种的发行码洋约占50%,产品形式由传统纸质地图发展为数字化地图、电子地图、网络地图等多种形式。广东省地图出版社是以地图编制、地图出版为主的专业出版机构,而作为全国9家专业地图出版社之一,其拥有甲级测绘资质证书,并于2006年9月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需要说明的是,近年来网络地图兴起,对传统的地图出版已构成一定的冲击,人们在出行时很自然地到网上搜索一下。2008年3月25日,八部委发文联手整顿互联网地图,对互联网地图管理设立市场准入限制,或许能够叫停那些不合规范的互联网地图,对专业地图出版社是利好消息,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发展商机。       (蓝有林)

医学出版实力格局

医学图书市场也一直是集中度非常高的出版领域之一,比如该领域长期以来一家独大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就拥有包括品牌、资源以及作者与编辑队伍等优势,在业内享有较高盛誉。而该社在"走出去"方面也走在国内出版社前列,其美国公司2008年成立之初就有大手笔,一举收购了加拿大BC戴克出版公司全部医学图书出版资产。目前该社年出书1000余种,年发行量1000多万册,年产值超过5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该社有出版医学教材的优良传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翻译前苏联的医学教材,到1960年代组织国内一流作者自编院校教材,1970年代开始的统编教材,直至现在以规划教材为主体的人卫版全方位医学教材,已有50多年历史,培育了一代代的医学生。有医学专家曾经满怀深情地说:中国的医学生是读着人卫版的教材踏入了医学工作行列的,中国的医学家是读着人卫版的图书成长起来的。

当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医学出版领域的集中度有所降低,像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等力量也在不断成长起来。如科学出版社的医学出版近年来尽管在各类媒体均鲜有声音发出,但业内人士在谈起医学图书市场格局时大多不忘提及该社这些年的迅速发展。而人民军医出版社这两年也开始加大教材和考试用书的出版力度,同时加强了医学科普的出版,在业内的影响也在提升。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近年来的教材和学术出版也获得了很好的市场份额,该社这些年与爱思唯尔的合作吸引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并时有大部头的医学专著问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公司多年来一直定位医学教材出版,持续的品牌打造也为该社赢得了不小的市场份额。化学工业出版社早年涉足医学出版是从医学化工切入,但近年来在医学出版市场也取得不错的成绩,先后设立了医药生物分社和医学科普分社,据该社社长俸培宗透露,有公开数据表明2008年该社已进入医学出版市场前三名。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一直立足中医药图书出版,其中也包括规划教材,这些年凭借《求医不如求已》等书的出版也在大众健康出版搅起一股风潮。

说起大众健康图书,当年北京出版社推出洪昭光的《登上健康快车》可谓红极一时,至今仍有跟风之作。一些非医学出版社也在民营策划力量的配合下介入该市场,其市场销量一般都不小,但同时也备受医学专家诟病。而在地方科技出版社当中,这些年也纷纷进入大众健康图书出版领域,青岛出版社的《细节决定健康》更是加快了这一势头,不过江苏科技出版社尽管也在进军该领域,但也在坚守着其临床医学出版的优势。此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上海科技出版社、辽宁科技出版社在医学出版方面也有较长的历史。前者主要如西安世图的《柳叶刀》就有较高声誉,上海科技社在医学教材和专著方面也有不错的影响;辽宁科技社的医学图谱也表现不俗。           (蓝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