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积极推动科学发展 努力建设专业强社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6/19 作者:吴静春

\Images\2005-2009\20090619T903.JPG

黎雪

■商报记者 吴静春

30年来,苏科社坚定正确的出版方向, 坚持积极的市场开拓,经历了创业、发展、创新的奋斗历程

1 创新发展篇

用心经营情系“三农”出版

30年来,苏科社牢记社会责任,情系“三农”出版;30年来,苏科社始终如一,用心经营“三农”图书品牌。每年高质量、分批次、成规模地推出2~3套“三农”图书,品种占该社科技类图书30%以上。例如获国家图书奖的《跨世纪农村书库》,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和省“五个一”工程奖的《农民金口袋丛书》,被称为“不出家门的农艺师”的《“菜篮子”工程技术丛书》。2006年来,出版由卢良恕等院士领衔的《“金阳光”新农村丛书》,总规模达200种。

在长期实践中,苏科社总结出了“政府支持、市场推动、长效机制”相结合的“三农”图书出版基本思路。

第一是政府支持。将“三农”图书的出版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轨道,取得各级各地政府的支持。新闻出版总署将“金阳光”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江苏省“农家书香”工程将“金阳光”纳入政府采购目录;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联合发文,加强“金阳光”征订发行工作,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对每个品种资助启动资金。各级领导也对“金阳光”的出版十分关心和支持。

第二是市场推动。有了政府支持,还得接受市场检验,有市场者生存发展,无市场者坚决淘汰。苏科社以适应农业改革想市场需求,以追踪农村发展做市场营销,以帮助农民致富行市场维护。为更好地开拓市场,苏科社与上级有关部门共同组成调研小组,深入田间地头,在选题、开本、装帧、价格等方面认真听取农民读者的意见,采用“新技术、小开本、少印张、低定价、零利润”,力求让农民读者能“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并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把书及时地送到农家书屋。“金阳光”出版后,受到农民读者欢迎,其中三分之二品种多次重印,最多的已重印了8次。

第三是长效机制。苏科社在全省近6000家农家书屋中首选20家建立“三农图书调研基地”,基地与农家书屋同步挂牌,进行长期“点对点”调研;同时,在机构设置、出版流程、书号使用、绩效考核、资金资助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提供长效支持。

“三农”图书出版的确存在诸多困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有政府支持、市场推动和长效机制,在服务大局中寻找选题,在服务中心中开拓市场,困难就会由大变小,由难转易。今天,苏科社对“三农”图书是由怕做到想做;从不愿做、推着做,到抢着做、争着做;由一个编辑室单独做到几个编辑室共同做,初步走出了一条干劲十足的金阳光之路。

展望未来,苏科社对“三农”图书出版充满信心。该社将在“三农”图书内容生产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等方面开拓创新,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金阳光”品牌工程。

“姓科名实”铸造专业品牌

具有重大科技价值的高端专著是专业出版高原上的高峰。苏科社提出要在“高原上凸显高峰”,打造高端学术专著系列。

为支持高端学术专著出版,苏科社在江苏省科技厅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支持下,成立了“金陵科技著作出版基金”。通过该基金,该社打破由社委会决策高端选题的常规做法,全方位借助“外脑”,提高选题评审的层次和科学水平,建立起科学、开放、规范的科技专著选题申报、决策、审批新机制。

在基金的支持下,数百种优秀科技专著得以出版,75%以上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多种图书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等。

关注高端的同时,苏科社坚持“姓科名实”,提出“专业出版大众化”,专业出版与大众出版互动,立足经济发展,追踪科技进步,贴近市场需求,打造专业品牌。

据此,苏科社提出“板块生产线”的方式,推进内容创新、培育品牌产品。这些重点系列图书均表现不俗,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益。

“章鱼模式”延伸裂变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版资源就是苏科社发展的“活水”。在实践中,该社提出“章鱼模式”,就是在主体稳固、良性发展的基础上,将自身专业优势与区域出版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延伸新的触角,寻找新的“活水”。

触角一:寻找新的突围点,分支机构开发区域资源作为地方科技社,苏科社深感发展上存在诸多困难和瓶颈。省会城市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又未真正贴近基层;主流文化北学南渐,改革开放南风北吹。如何“接引天地”、“融通南北”,摆脱中间状态?

这些年,苏科社多次到苏州昆山调研学习。在“昆山经验”的启发下,该社“跳出出版想出版”,对发展环境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纵向来看,苏科社地处长三角地区,六朝古都,金陵文化,历史底蕴丰厚;江浙沪、苏锡常,发展态势活跃。这片土地上,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资源。

横向来看,南京处于南北交汇的位置。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在这里交融,平民文化与精英文化在这里共存,文化的碰撞带来更多的创意和创新。

苏科社学习“昆山经验”,延伸触角,“接引天地”、“融通南北”,在困境中寻找机遇,在传统中创新模式。

近几年,苏科社在北京、苏北、苏南、苏中设立分支机构,深入基层开展对口服务,积极挖掘区域出版资源,组织了反映创下多项世界之最的《苏通大桥——世界工程难题的破解与实践》以及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等重大选题。

自2005年起,在盘活存量的基础上,各地分支机构大力发展增量,造货、销售、利润等指标年均增长50%以上,预计“章鱼章鱼,五年过亿”的目标将会提前实现。各地分支机构已成为苏科社发展的“排头兵”,被誉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业发展的“动车组”。

触角二:寻找新的增长点,多元发展探索全新领域延伸触角,以灵活的机制,探索新的领域,包括数字内容生产、“三农”和教育网站、按需印刷、社会合作等,寻求多元发展。

数字内容生产——在集团数字化出版中心的整体框架下,苏科社积极开展数字出版业务,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流程,数字内容生产开始起步。

建设“三农”和教育网站——服务“三农”的“金阳光”新农村网站顺利开通;国标教材配套教学服务网站起步早、影响大,日渐成熟;联手南京电信,共同开发“高考信息网”。

开展按需印刷——今年,苏科社在集团的领导和支持下成立了“凤凰数码印刷有限公司”,提出“一张起印、张张不同”,适应图书市场小众化发展的新趋势,积极开展按需印刷业务。

拓展社会合作——开放式的广泛合作,蕴藏着大量的市场机遇。苏科社把视野投向社会,拓展新的市场。一是与高校合作;二是与基层教育部门合作;三是与专业电子音像制作单位合作;四是开展国际合作,聘请海外专家,共同策划外向型图书。

2 企业文化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据此,苏科社提出了“3+1”的思路,“3”就是组合事业、利益、感情三个共同体,“1”就是营造“张力型和谐”企业文化。

事业、利益、感情“共同体”

一是事业共同体。让员工感觉到,出版社是个人发展和事业发展的好地方,是实现个人理想的好平台。

苏科社形成老中青分层次的员工发展思路:对老同志保稳定,帮助他们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对中年同志“压担子”,搭建充分发挥才能的平台;对青年同志重培养,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也不能“翻烧饼”,更不可“瞎折腾”。

实践中,苏科社制订多层次的、“从军营到海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路线图。人才的成长,要经历军营集训、基层锻炼、岗位轮转、高校学习、海外进修的一系列流程。

二是利益共同体。从分配制度入手,逐步建立科学的岗位目标考核体系,既强调团队合作,又重视个人贡献。

在全社成果共享的基础上,强调科室团队整体发展,同时彰显个性,以个人业绩和能力为导向,将所有在职人员纳入若干板块,每一板块又细化到具体岗位,进行绩效考核。有层次的科学激励机制,既有保障,又有差距,更具竞争,有效地激发员工积极性。

三是感情共同体。在感情上,让员工感到受尊重、被理解、有温暖。苏科社“以社为家”,共商社事。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些年来,苏科社员工有进有出、有上有下,总人数基本保持在90余人,顺利完成了人员的新老交替,在总人数没有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张力型和谐”企业文化

在贯彻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时,苏科社努力营造“张力型和谐”企业文化,以文化理念和传统把握以人为本的精髓。

企业文化建设,是出版社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支撑。出版社参与市场竞争,必须要有硬性的经济指标,讲数字、讲生产、讲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是刚性、张力的一面;企业文化建设则着眼于品牌建设和事业常青,讲理想、讲精神、讲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柔性、和谐的一面。二者相互结合,刚柔相济,共同推动出版社和谐发展。

“张力型和谐”企业文化,就是针对出版社存在的各种差异与矛盾,通过积极的、科学的、建设性的管理和引导,达成差异与张力之间的动态平衡,倡导“和而不同”,发扬集体智慧,营造和谐大环境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发展氛围。

苏科社认为,建设事业、利益、感情共同体,发展人、依靠人,与营造“张力型和谐”企业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养鱼养水,种花培土”,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为员工提供和谐发展的氛围、环境,推动事业科学发展。

3 制度建设篇

制度,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组织与控制,是偷不了、抢不走、砸不烂甚至难以模仿的企业精髓,是事业常青的基石。

经过不断探索、总结,苏科社初步形成了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制度,稳定改革、继承创新、高效规划、统筹兼顾,推动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制度建设中,苏科社坚持三个基本的要求:一是重在发展,以制度适应发展,以制度推进发展,以制度保障发展;二是切合实际,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运行;三是要有特色。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个性,制度建设也有相应的沿革、企业的特色,不能照搬照抄、生搬硬套。

苏科社历届社委会班子都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将制度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来考虑,每年都要花相当多的时间来分析、讨论、总结制度建设。

问题天天有,困难时时在。苏科社的员工迎难而上,尽职尽责,想办法,动脑筋,群策群力,破题解困。此时,员工的主观能动、巨大潜能、聪明才智、创造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新思路应有尽有,新办法层出不穷。对这些想法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提升,使之成为适用于全社的、可供共同遵守和执行的制度、规范,这,就是对员工首创精神的尊重,也是制度不断完善的必由之路。

根据重要程度和作用,苏科社将制度分为三个层面:核心层制度,是出版社的“大法”,是出版社的发展方向、战略规划、总体规范,是其他制度的基础;紧密层制度,是出版社的运营规范,是核心层制度的具体化,是出版社日常运行的重要依据;影响层制度,是各种大大小小的、相对边缘的细节规范,包括约定俗成的工作习惯等。

当企业的制度已经或基本确定时,执行就变得最为关键。在实际工作中,苏科社强调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中层干部贯彻执行,全体员工具体实施。明确责任,层层把关,将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同时,鼓励探索、鼓励创新,因时因地制宜,在大前提、大目标合理的基础上彰显个性,自由发挥。

统放自如、充满活力的形式,有效地强化了制度执行力,真正发挥制度建设促进改革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的作用。

好的制度、好的规范,将体现苏科社发展的经验,是一代又一代苏科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创新发展、企业文化、制度建设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就是信念。企业必须有一贯坚持的、全体员工为之共同奋斗的信念。出版社作为文化企业,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更应具有自己的信念。这也是基业常青的必要条件。

苏科社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产品研发,是市场开拓,是“章鱼”创新,是以人为本,是制度建设,而最根本的,是全体苏科人的精神理想和信念追求。而这,就是苏科社一直在致力寻求的、企业发展必需的不竭的动力。

读书写书编书爱书?

黎雪1987年进入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工作,历任医卫编

辑室编辑、总编办公室主任、副总编辑、党委书记,2005年出任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下过乡,插过队,做过工,当过医生,丰富的生活经历,给黎雪带来的是善于思考、勤于钻研、勇于创新的“好习惯”。他创造性地提出“章鱼模式”、“模块化生产线”、“张力型和谐”企业文化等新理念,带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锐意创新、快步发展。4年来,出版社总规模从2亿元增长到4亿元,实现了全新跨越。

黎雪不止一次地说,出版这项事业,给了他读书、写书、编书、爱书的一个很好平台。在亲自组织110余种重点图书项目的同时,他深入研究编辑出版业务工作,撰写并出版图书10多部,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论著、书评、译文等各类文章100余篇。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读书、写书、编书、爱书人的生活。黎雪说,能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发展做一点事,能为我国出版文化事业的进步出一点力,做一个见证者、参与者,就是他最大的心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