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需要简明和执着
摘要:
选择引进《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因为我们对图书内容的认同。这本书的作者标示这是为“八岁以上”读者写的,这个定位非常准确。“八岁”,预示这个年龄已对人生有了懵懂的意识;“以上”,可以上不封顶。“生与死”、“幸福与痛苦”、“对与错”、“公平与不公平”……这些厚重甚或沉重的话题不要说孩子,就是成年人也大多不能给出精准的定义。书中主人公身上的一点点自私、一点点贪婪、一点点嫉妒,我们丝毫不陌生。一个个小故事那么生动,讲述者对人的种种弱点瑕疵(有谁没有呢?)不带一点谴责,它让读者明白,还会有更好的选择。那些清丽流畅的文字像温暖的小手,拂去了人们心灵上的微尘,无论儿童还是成年人。它阳光、亲切,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种客观看世界的方法,一种包容的人生态度。
这套书法文版书名直译为《关于人生的哲学点心》,虽然活泼却略显牵强。为了给书起个更好的名字,大家投入了很大的热情,还开了几次专题会,但最初始终难以摆脱原著划定的圈子,“小点心”、“哲学”、“人生”这些字眼儿,成为束缚思路的羁绊,诸如“星期天下午的哲学小点心”、“人生哲学小点心”、“哲学甜点”……不一而足。我的思维更是局限在一个框子里,绕着圈儿地琢磨怎么用这几个词组合出立意高雅、与众不同的书名。卷名的确定同样遭遇了这种尴尬,认准一点,心无旁骛。不知是谁提出是否可以水果名分卷,于是,我又积极地随着水果径直走了下去,直奔苹果卷、香蕉卷、菠萝卷……当这些裹着最玄奥学问的“甜品”把人们搞得疲惫不堪的时候,有人说,这套书不是首先针对孩子的吗?不是有关哲学的吗?不是涉及最基本的哲学原理的吗?何不叫“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呢?直爽明快,众人赞同。很快,卷名也以同样明快的“橙色卷”、“蓝色卷”、“紫色卷”得到认可。反思“起名”这段小插曲,本想会当凌绝顶,结果为赋新词强说愁,实应引为借鉴。
因为做童书不是我们的强项,为了使这套好书有更多的人读到,我们想到了请知名人士为书作序或题字,著名学者周国平和“知心姐姐”卢勤成为最佳人选。周国平老师因为之前与出版社有过很好的合作,而且对这套书喜爱有加,写序的事很快搞定。而我们与卢勤老师却从未接触过。起初,我通过电话跟卢勤老师取得了联系,说明了意图,被她婉转地拒绝了。电话联系后的第二天,我带了原书和编辑后的纸样,一大早就赶到了卢勤的办公室门口,见面后交谈很融洽,最后她答应先把书稿留下,看看再说。第二回合小有进展。就在等待回音的过程中,领导想将出版时间提前,赶“六一”的档期,版式全部排好,预留的版面就等卢勤的字。正值“六一”前夕,卢勤的议程更是排得满满的,手机和办公室电话根本联系不上。无奈之下,我只能到中少社去撞大运。早上赶到卢勤单位时,只见从京郊、东北和南方赶来找卢勤讲课的人早已等在门口。令人沮丧的是,由于少儿社片区下水道大修,全社放假四天,办公楼里想找个人都困难。转来转去,最后突破口选在了少儿社出入的必经之地:传达室。20分钟的闲聊,“策反”了那位憨厚的守门人,我给了他手机号,他答应一旦“目标”出现,立即与我联系。返回的路上很是郁闷,快到单位时,书包里手机呜里哇啦地唱起来,那边说,快来。没喘气又往回骑,等再次回到少儿社,已是中午12点多。卢勤老师从食堂出来,手里捏着一个馒头(早已过了开饭时间,菜已卖完),从她的表情可以看出,我的突然出现让她诧异。我们一同到了她的办公室,她说近期时间全排满了,我晚来一步,第二天她就要去南方某电视台做节目了。“不过,”她放下馒头,“现在就把你的事办了。”她找来纸笔,将题字内容认真写了三遍,最终将最满意的一幅递给我。至此,我的任务终于圆满完成。(于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