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建设诚信文化 建立信用管理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8/1/11 作者:聂震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把切实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的诚实守信意识,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任务之一。200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2007年9月19日,新闻出版总署和中纪委驻总署纪检组联合召开全国出版发行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电视电话会议,按照中央的要求,认真分析当前出版物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出版发行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专项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经济腾飞同时带来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然而,应当承认,迄今为止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离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这已经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出版发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滞后,也已经成为影响行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障碍。诚信问题已经引起广泛而高度的重视。古人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古人还说:“天失信,三光不明;地失信,四时不成;人失信,五德不行。”(唐代张弧《素履子·履信》)诚信是高于一切、支配一切的大道理,是一条关系到社会和谐、国家安危、企业存亡的生命线。

出版发行行业诚信若干忧思

随着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人们正在普遍认识到诚信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为了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出版发行业许多业内人士也深切认识到了开展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大家谈改革发展,雄心勃勃,豪情万丈,谈及行业诚信状况,却无可奈何,忧心忡忡。试举出版发行行业诚信若干忧思:

一是回款忧思。社店矛盾集中在资金结算难和严重拖欠货款问题上。有的出版社被欠账率竟达99%以上,拖欠款的平均期限为3年,有的甚至长达5年。资金链条的健康循环和不拖欠货款是诚信体系建设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现在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出版发行单位之间的和谐关系,也严重制约了出版发行业的发展。回款问题已然成为行业顽症。

二是退货忧思。图书市场退货现象相当普遍,退货率普遍在20%以上,有的高达30%甚至60%,严重影响了行业诚信。书店退货理由很多,店社都粗放经营就是其中主要原因,不能只责怪书店。但是,如果双方具有正常交易关系,那么,不开包就退货,或者开了包不上架,实在没有理由。

三是质量忧思。出版社选题重复,跟风出版现象严重。据说,仅四大古典名著就有300多个版本,中小学教辅类图书同类同名者不计其数,且多是重复之作。这是书店业务员没有信心、没有兴趣开包看书的一大原因。

四是折扣忧思。高定价低折扣现象由来已久。有的是出版社为了招徕顾客,在定价时预留大量折扣空间,销售时打折打得顾客瞠目结舌,毫无定价信誉可言。有的是为了同业竞争,批发销售时极力压低折扣,导致了整个产业链条的“定价时,你高我也高;谈折扣时,你低我也低”恶性循环。

五是信息忧思。一号多书,二次印刷价格与初次不同,这些行为给销售环节的管理带来极大混乱,书刊发行量虚高大行其道,发行量认证困难已经是业内尽人皆知的事实。信息无标准、不统一也已成为书业很多不诚信的原因之一。

六是购书忧思。图书品种丰富,按说是一件好事情,这是社会文化繁荣、创作能力旺盛的具体体现。然而,不少读者说,现在不敢进书店,更不敢买书,因为买书经常上当。大全不全,精华不精,译本乱译,更无论伪书猖獗、攒书严重,令人齿冷。

七是书评忧思。书评不诚信,直接影响读者对书业的信任度,甚至直接影响社会风气。一些原先很有权威的文学评论家受到金钱左右,失去了评论家应有的客观立场,并逐步丧失权威性。这其中出版社难辞其咎。

八是商贿忧思。行业内商业贿赂正在受到治理,初见成效,而团购、馆购正热,渐渐出现向新华体系外转移的动向,令人忧虑。

九是管理忧思。长期以来,谁来管理行业诚信,有多少主体要为此负责,行业诚信体系何时能够形成,成为全行业的焦虑。

文化建设是立足之本

建设出版发行行业诚信体系,业内人士普遍寄希望于制度建设,对包括道德教育在内的诚信文化建设则普遍感到作用不大。这一方面表现出大家急切心情,反映出诚信既需要“自律”又需要“他律”,同时也有偏颇之处。制度建设是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础,但诚信文化建设却是根本。文化是“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马科斯·韦伯)。有什么样的行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行业法规状态,这是基本规律。美国社会的信用体系比较严密,却同样发生安然公司作弊案和华尔街股票分析作弊案,这就是公司本身的文化出了问题。可见制度管理并非万能,企业文化还在发挥着覆盖性、弥漫性、根本性的作用。时至今日,我国出版发行行业的许多规定还执行得不够好,显然与行业的诚信文化建设不够好有着直接关系。那种截住上游货款,借鸡下蛋,用钱生钱的做法,不是常常受到一些人的羡慕吗?当人们正在为行业诚信的流失痛惜的时候,少数人却在为因不守信用而得到的一时之利欢呼雀跃,在行业培训班上笑谈“原则的坚定性与方法的灵活性结合”的哲学价值。一些社店要实行诚信联盟,商量半天,还是不敢推进,无非是害怕不诚信的社店报复。书业“打假英雄”遭受冷眼旁观,而“造假英雄”却招摇过市、登堂入室,凛凛然一身邪气。如果都这样正气不彰,美丑不分,正邪不辨,冷眼旁观,再好的法规也是没法执行的。为此,我们高度评价今天的社店互评表彰活动。大家所有积极参与这项活动各界人士,都表达了一片公德心,满腔正气和热情。我们有理由相信,榜样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对于行业的诚信文化建设将作出贡献。

诚信文化,是企业立足之本。诚信要从企业自身做起。它应当渗透于企业组织各方面各层次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组织风格、组织气氛和组织环境,发挥其他管理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古今中外,任何企业依靠奸诈的技巧而终成大业者几近为零!同仁堂的“堂训”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用这样的企业精神、道德规范教育感化员工,才使同仁堂一直驰名中外,赢得全社会的信赖,成为长盛不衰,久负盛名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重要成员单位商务印书馆是110年老店,是中国现代出版业的一面旗帜,他们的企业文化是“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是“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因而跨越三个世纪长盛不衰。

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发行企业经营肯定是要讲求经营策略的。但策略也有文化,也有道德和价值的标准。策略与不讲信用无关。策略更不能以次充好。策略也不是赖帐。出版社要随时审视自己在图书内容、销售广告、宣传策划、营销手段和经营管理上有无欺诈成分,书店要检点自己在对客户、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会有没有失信之处,每一个企业都要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放弃什么,建立良好的内在规范。这样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经营将会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其经营策略必然也会是健康、智慧而立足长远的,因为它追求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制度建设不可或缺

尽管诚信文化建设是诚信体系建设的根本,但制度建设依然是诚信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在一个法制还不够健全、行业管理还不够成熟的环境里,在社会多元化、思想激荡化的今天,我们要建设行业诚信体系,必须寻找一种由外在产生的、强制履行的、广泛适用的制度。这种制度也可以称为制度诚信。制度诚信更具有操作价值和作用。如果说诚信文化像是人之健康保健,那么,制度诚信则像是为人治疗病痛,二者缺一不可。

新闻出版总署以及各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正在积极推进这项工作,使得整个行业受到鼓舞。而要使这项工作真正取得根本性的推进,则需要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制订统一规范,共同建立一个由政府部门主导、行业协会推动、企事业单位参与的组织体系,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共同推进。我们不要凡事就往法治上推委,社会的法律资源总是有限的,而很多情况下是可以通过部门规章制度和行业规范来调整的。

为此,我们建议:出版发行行业应当尽快开展行业信用管理工作。建议由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协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行业规范,特别是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加大对信用缺失行为的处罚惩治力度,建立出版发行单位的信用档案,定期通报出版发行单位的诚信状况,强化监督制约,建立和完善诚信评估体系,确立明确的准入和退出机制。而且要有专门的机构承办上述工作,必须尽快把出版发行行业诚信体系的建设落到实处。

一个文化建设新高潮正在兴起,包括出版发行行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和市场秩序亟待建立和完善,否则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难以实现。这是一项历史性的任务,关系到出版发行业的兴衰,我们每一位从业人员都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

\Images\2005-2009\sb080111T04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