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私人史热闹’08历史读物市场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1/6 作者:金雅

■商报记者 金 雅

由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带动的读史热是2006年和2007年书业的焦点话题,当时间的脚步迈过2008年,我们再来回顾去岁的历史读物市场时,私人史出版的数量之多,内容之全面、有趣,对当代史的关注度之高,都引起业者的思考。

2008年是总结的一年,特别是对于新中国而言,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巨变,有太多值得回顾和记忆的东西,当代人已经步入一个可以记录当代的历史阶段。传记、访谈、回忆录这些从私人角度关照历史的私人史读物,因其立足于普通人的视角,感性、生动而备受读者喜爱,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河南文艺出版社的《我是农民》是湖南湘乡人仓生的自传,他历经过日本侵略、抗日胜利、解放、合作社成立、人民公社、“文革”、改革开放、分田到户等重大历史事件,以一个最底层的百姓的视角,娓娓道来,用自己的眼光和认识来述说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别有一番味道。作家出版社的《袁庚传·改革现场》通过袁庚的经历,带读者回到改革开放大业“开篇之章”的深圳蛇口现场,把目光聚焦于某些特定的时间节点,移植电影中的慢镜头手法,穿插报告文学中的特写场面,以期制造特殊环境中的人生跌宕,表现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必要性及艰巨性。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珠三角民企英雄传》记录了风起云涌的经济大潮如何造就一批引领珠江三角洲民营经济发展的时代骄子,内容涵盖了房地产、汽车、信息产业、家电、纸业、环保、资源、医药、食品、财经、纺织等行业,比较完整地反映了珠三角的发展全貌。此外,还有很多这类通过个人经历反映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作品都在2008年集中亮相,成功人物的传记是其中重要一部分,如王石的《道路与梦想》、王佳芬的《新鲜》、李宁的《冠军的心》、金志国的《一杯沧海》、吴仁宝的《赢在华西》等。

史学家王春瑜曾表示,私人史的出版是文化越来越宽容的表现。一些有特殊经历的人或讲述自己的故事,或为他人立传,从不同的角度、于细微之处反映其身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众多点滴拼凑在一起,才会展现更加真实的历史。“历史的真实正源于多家的言说和多向度的记录。”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是私人史出现的重要社会基础。

过去,中国人总是以群体形象出现,无论新闻报道还是日常工作中,大家更多使用的是“我们”而非“我”。现在,时代的进步让个性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个人的角度观察历史,讲述历史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方式。伴随着越来越多私人史的出现,出版人担心图书背后的商业需求或者书中内容有意无意地“修饰”会影响作品的质量。虽然市面上的私人史鱼龙混杂,但总是有一些能够穿越喧嚣的沉甸甸的作品。

中国出版集团“名家30年访谈书系”以访谈的形式,访问近30年来在我国各文化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重量级人物,通过他们的视野和评述,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领域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人民出版社的《归途——我的哲学生涯》,是北大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世英回顾自己成长和学习经历的作品,反映了一位学术老人对自身学术历程的一次深刻心灵反思,体现了改革开放30周年人文社会科学界的一种典型思考。作者重点谈到,在解放后的头30年里,他“长期误入了一条左的教条主义的歧途”,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使他“感到长期套在哲学脖子上的枷锁正在打开,‘光明在望’”。他“仿若一个飘摇在外、‘一去三十年’的游子,踏上了返回自己思想家园的归途。”同时,该书还详细描述了作者在西南联大念书期间的一些故人往事,生动地展现了西南联大自由的学风和教授们的学术风采。三联出版社的《听杨绛谈往事》同样在讲述个人故事的同时,再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空间。在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我的上世纪》中,建筑师关庚用手绘出了上世纪的老北京,那些属于私人史的个人记忆为人们理解刚刚过去不久的历史提供了活证。一个在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大家庭里长大的老者,以一个亲历者的平民身份体味人生感悟,细察世情百俗,通过500余篇短文和手绘的600余幅绘图,生动有趣地描述了自己的童年、家庭、求学和婚恋等故事,同时旁触到上世纪北京的百样风俗、人物、自然景观及人文建筑等方面的变迁。既有小人物的小命运、小情怀、小欢乐,亦有百年中国的大历史、大事件、大悲欢,涵括祭祀、父道、碎影、商贩、现场、流影等渐渐在消逝的人生百态,堪称“北京二十世纪清明上河图”。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各行各业,生活情感,各个领域确实都有不少值得记录的东西。

网络的出现,特别是博客的发展,为私人史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今天写博客的人在记录私人生活的同时,也在记录当下的历史,多年之后,后来者会从博客上了解到我们现在的生活,进而了解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如此看来,私人史不但有着不错的发展前景,而且还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私人史的电子博物馆”,这是侯小强对博客的一个定义,他表示:“每一个人都在博客上披露他的生活与生存状态,他的瞬间,他的当下。但到了很多年之后,很多人共同组成了这个中国私人史。实际上也是这个社会最细微、最直接、最全面的一个生活图景。”

其实在国外,私人史已经非常流行,出版私人史甚至成为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英国一家网站Lulu.com专门鼓励博主将博客内容结集成为图书,并设立了“露露博客书奖”。2007年该奖项的冠军得主是曾在伊拉克服役的美国机关枪手克比·布泽尔Colby Buzzell。他的《我的战争在伊拉克消磨时间》My War Killing Time In Iraq一书,以士兵的角度描写了伊拉克战争,表现了前线的恐怖、混乱和无聊。一些出版公司由此看到商机,开始为想出版私人史但写作能力有限或没有时间写的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即派专门的传记作者采访传主,将内容进行整理,请传主对初稿进行审核修改,于此同时,图片等各种资料被分类整理和扫描,在文字、图片内容和装帧设计都得到传主认可之后,一本私人史就可以印刷出版了。日本也有类似作品,据悉,日本近年来每年自费出版的4万种图书中,个人史占到30%左右,这些作品实现着传主的作家梦,同时也将自己的故事和家族的故事留给后人。

一篇篇自己的个性故事,无数的私人记忆在作品中复活,成为最生动最具体的历史文本。没有艰深道理,没有宏大语汇,“家庭亲情,才是人类共同的记忆,普遍的情感,文艺作品的主旋律。当私人史成为社会史,私人记忆与社会记忆重合时,个人的记忆就显示出强大力量。”人民文学出版社古籍研究所主任周绚隆这样评价。私人史也因此持续散发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