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刨根问底读一年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1/6 作者:云也退

\Images\2005-2009\20090106T5701.JPG

\Images\2005-2009\20090106T5702.JPG

\Images\2005-2009\20090106T5703.JPG

\Images\2005-2009\20090106T5704.JPG

\Images\2005-2009\20090106T5705.JPG

\Images\2005-2009\20090106T5706.JPG

\Images\2005-2009\20090106T5707.JPG

\Images\2005-2009\20090106T5708.JPG

\Images\2005-2009\20090106T5709.JPG

\Images\2005-2009\20090106T5710.JPG

\Images\2005-2009\20090106T5711.JPG

\Images\2005-2009\20090106T5712.JPG

\Images\2005-2009\20090106T5713.JPG

\Images\2005-2009\20090106T5714.JPG

\Images\2005-2009\20090106T5715.JPG

\Images\2005-2009\20090106T5716.JPG

\Images\2005-2009\20090106T5717.JPG

\Images\2005-2009\20090106T5718.JPG

\Images\2005-2009\20090106T5719.JPG

\Images\2005-2009\20090106T5720.JPG

\Images\2005-2009\20090106T5721.JPG

\Images\2005-2009\20090106T5722.JPG

《翻译探微:语言·文本·诗学》朱纯深著/译林出版社2008年2月版/28.00元  

《文字·传奇:法国现代经典作家与作品》袁筱一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18.00元

《流氓的归来:一部回忆录》罗马尼亚诺曼·马内阿著 邵文实 梁禾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3月版/40.00元

《Libertad!自由派作家们》法丹·弗朗克著 马振骋译/新星出版社2008年4月版/41.00元

《新娘日记(1957-1962)》法卡特琳娜·罗伯-格里耶著 赵丹霞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版/49.00元

《极权主义的起源》美汉娜·阿伦特著 林骧华译/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6月版/59.90元

《政治学说史》(上册)美 乔治·萨拜因著 邓正来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版/46.00元

《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晩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张朋园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1月版/40.00元

《民国采访战》美哈雷特·阿班著 杨植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34.00元

《情报日本》胡平著/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5月版/35.00元

《从卡里加里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著 黎静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版/58.00元

《剥洋葱》德君特·格拉斯著 魏育青等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1月版/28.00元

《北京苦住庵记:日中战争时代的周作人》日木山英雄著 赵京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8月版/27.00元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杨奎松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月版/88.00元

《沪上名刊〈论语〉谈往》林达祖 林锡旦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6月版/20.00元

《北京纪事 北京纪游》日小栗栖香顶著 陈继东 陈力卫整理/中华书局2008年5月版/22.00元

《牌戏人生》傅惟慈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7月版/38.00元

《思想·手迹·足迹:我的人间戏剧》孙之俊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30.00元

○云也退(书评人)

“知识就是力量,但是……仅了解存在于某特定时刻的一套关系,仿佛它们是某特定体系,是不够的,你还得了解它们的起源——也就是它们成形的过程,因为每个个体都不只是现存关系的综合体,也是这些关系的历史,亦即过去的综合概要。”在约翰·伯格作品系列的最后一种《抵抗的群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版)于2008年1月问世时,我就与作者引用的葛兰西的这句名言相遇。针对当下的书往往很有市场,也很有出版的必要,但是没有一位作者可以只写当下而绕过其背后的源流;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直接接受有关“起源”的书籍的开导,因此不妨把克罗齐的格言颠倒着说:一切当代史都是历史。

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版)所涉及的起源问题太多,但归根结蒂,仍是以自己的方式告诉读者中国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这类宏观梳理的史书的引进永远不嫌多,因为对浩瀚的史料的发掘、整理和重述的工作没有穷尽的一日,永远会有踩在他人肩膀上的新观点、新视角出现,也因为除了撰述《国民党的“联共”和“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的杨奎松先生等少数几人外,大陆数得出来的同领域史学家实在不多。美国学者徐国琦所著《中国与大战》(上海三联书店版)与瑞贝卡·卡尔所著《世界大舞台》(北京三联书店版)几乎同期出版,两者研究的都是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中的关键命题:民族主义的起源,前者着重分梳民国初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澄清一些具体的细节,后者则将其放入一个更大的世界背景下考察。学术的天地就是如此浩渺:仅仅追问“起源”,就足以把一时一地的一个现象与此前此后四面八方的万事万物都挂起钩来。

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北京三联书店版)的中译本终得以全貌出版,不过,这本经典的超一流学术水准让急于得到结论的人望而生畏。“起源”问题哪里是那么好处理的,尤其是在“极权主义”这一隐现于20世纪所有民族国家头顶的魔灵面前,面壁十年的考古专家要比揭竿而起的斗士强大得多。以赛亚·伯林的《浪漫主义的根源》(译林出版社版)却是一个可以一晚上读完的小册子,它也许是伯林最好的演讲之一,也是关于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思想史地位的最佳撰述,尤其让人称许的是,每当伯林纵横捭阖,说到眉飞色舞之时,总是不忘回到主题,为他的听众概括几条颇具洞见的结论。

德国浪漫主义的鼻祖诺瓦利斯的中译文选(华夏出版社)也有了,但是对于这位思想史价值大于文学价值的短命作家,伯林也没有多说什么,中文读者能有几人像迷恋希腊神话一样去欣赏德意志精神来源之一的“蓝花”故事?这两卷本收入由刘小枫先生担纲的“经典与阐释”系列,此系列从来就是追索“起源”的主要阵地,然而“回归经典”的路径让其读者只能是小众中的小众。不过,雅法论美国南北战争起源的两卷巨著依然值得一观,继一年前的《分裂之家危机》后,《自由的新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中译本于2008年年中出版,雅法充分发挥了施特劳斯学派考证功夫,做了一篇要言不烦的历史修正主义大文章。只要是动用了暴力的政治决策,不管是打着抽象的“为了自由”的大旗,还是如林肯所说的情势所迫不得不如此,迟早要遭到后人的讨论和质疑。就像施特劳斯所问的:在二百年追求自由的旗帜下已经达到空前繁荣强大的美利坚民族,还是不是认为这种林肯当年所提出的真理是不言而喻的呢?

在文学艺术领域里探讨“起源”问题,市场应该更大一些,更何况撰写《前拉斐尔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的人是19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史家与评论家约翰·罗斯金;而袁越先生为美国流行音乐写的史著《来自民间的叛逆》(南京大学出版社版)则可视为上品,作者对美国现当代史的谙熟确保了这部书不会成为资料译编或原版唱片收藏的炫耀性展示。另一部事关“起源”的大作就是爱德华·福克斯的《欧洲漫画史(古代~1848)》(上海人民出版社版)了,与早先出版的下卷(1848~1900)相比,上卷有一条更清晰的寻根路径:到灿烂的希腊文化中搜寻幽默讽刺的痕迹。玛格丽特·金的《欧洲文艺复兴》(上海人民出版社版)也是类似的具有史家大气的杰作。而由汉学家顾彬主持的十卷本中国文学史,则从最晚近的一本开始向前回溯,由顾彬本人主笔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甫一面世就受到关注,西方学者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有控制力的个性化写作:顾彬择选论述的作家中当然有其个人偏好的影子,但是绝大多数作家都被置于局部与整体、当代与往昔之间的关联点上,这种高度的体系感,让国内汗牛充栋的同类教材相形见绌。而且,这部文学史也与漫画史一样,在分析作家和作品的同时,从未忽略与政治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的思想史写作的取向。

凯博文的《苦难与疾病的社会根源》(上海三联书店版)赶上了一个好时候,此书拿来分析的是中国人肉体病痛的心灵“起源”,在这个以灾难、创伤、抚慰、相助为关键词的年头出版,也可谓“国家不幸学者幸”。当然审美疲劳亦是避免不了的,有志于著史的学者都有刨根问底、推陈出新的癖好,不惜为此新创各种概念,发些耸动的危言。当我读到美国人艾莉森·卢里研究童话的《永远的男孩女孩》(南京大学出版社版)时就犯过嘀咕:刨童话的根,到最后是不是又要走火入魔,把小红帽、灰姑娘、白雪公主、小鹿班比一一用弗洛伊德的放大镜扫描一遍,辨识出一些作者本人儿时的情结或记忆。读完之后放心大半,作者的分寸拿捏得不错;很多经典童话现在更适合大人来读,其意境对只图快乐的孩子而言其实并不美好,却恰好可以抚慰一下他们心理危机日深的爸爸妈妈。

\Images\2005-2009\20090106T5723.JPG

余中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

《翻译探微:语言·文本·诗学》

有人谈翻译,专谈理论,拘泥于理论探索,缺少鲜活的实际例子。有人谈翻译,专谈实践,比如我就是这样,我自己平时只注意细节,不太能把握理论。而这个集子,则照顾了两方面,而且说理很到位,观点也很鲜明。

《文字·传奇:法国现代经典作家与作品》

袁筱一在书中谈了九个作家,其中四个是我相对熟悉的,即昆德拉、勒·克莱齐奥,罗伯-格里耶、萨冈。当然,另外五位的名气更大:萨特、波伏瓦、加缪、杜拉斯、巴特。很明显,这些谈论作家文字的文字,是建立于认真阅读的基础上的,不像时下有些文字往往脱离对文本的阅读。这里有评论,有探索,有理论,而且文字本身很漂亮,读起来很顺,很畅,不累,不烦。这一点在当今尤其可贵。

《流氓的归来:一部回忆录》

这是马内阿的回忆录,他确实有的是曲折的经历可以回忆:童年时代,他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青年时代,他接受了共产主义;1980年代又因政治环境的问题离开祖国,他长期在美国生活,写作,作品往往先在美国走红,1997年他重返罗马尼亚……这本书称得上是一部艺术家的心灵发展史,对现实与梦想、生活与文学、政治与美学等等的关系作了真诚、自由、天才地阐述。

《Libertad!自由派作家们》

这是一部由小说家写的文学史故事,很容易读,一点儿都不难懂,一口气就能读完。主要讲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在欧洲文坛中的一些人与事,地点基本是在巴黎,但也从巴黎辐射到苏联和西班牙,而那些人物则大都是鼎鼎大名的作家和艺术家,所谓的自由派。

此书一方面有些像普及性的趣味史话,一方面又有些像是概括性的编年史缩写。它“浅浅地引人入门”,入文学史之门。

《新娘日记(1957~1962)》

在这部约35万字的日记中,作者详述了她与阿兰·罗伯-格里耶婚后前五年的生活,它同时也是新小说在法国和国际上逐步打开局面的几年。其价值有三:一、记录了新小说成长、发展过程中一些富有细节的事件;二、记录了新小说派成员之间的关系;三、记录了罗伯-格里耶夫妇的私生活,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丈夫的性趋向和性癖好。《新娘日记》让我觉得,罗伯-格里耶这个满脸大胡子、目光锐利、出言往往不逊、行动不太敏捷、爱开玩笑、爱出风头的人,变得更丰满了,更怪异了,也更狡黠了。

\Images\2005-2009\20090106T5724.JPG

傅国涌(独立撰稿人)

《极权主义的起源》

在2008年度的非虚构类图书中这本书肯定是最重要的一本,多少读书人盼星星盼月亮似地盼了多年,其价值不仅在于学术上的深度和高度,更在于她对现代极权主义无比锐利的批判,阿伦特把许多貌似复杂的问题解剖得清清楚楚,她撕开了人类自己制造出来与人类为敌的这个怪胎,让我们看见其中的五脏六腑。语言的密度和思维的密度,都令人惊讶,人类的笔触可以达到这样的境地。这本书已超越了单纯的学术著作,而成为一个时代的纪念碑。

《政治学说史》(上册)

这本书的中译本最初是1986年商务印书馆出的,十几年前我读的就是那个版本,坊间早已买不到,连复印本在网上都卖到了80元。这次出版的虽然只是半本书,而且定价奇高,对许多人来说却也有着挡不住的诱惑。至少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朋友,译本如何都不考虑了。它把希腊以来人类创造的政治思想非常透彻、明晰地理清了头绪,如同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一个如此奇妙的世界。

《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晩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

张朋园是我最喜欢的近代史学者之一,他的书我每见必读,受益良多,他的研究最大的好处在我看来有三个,一是史料的扎实稳健,二是治史态度的诚挚,三是史家之笔,一句废话也没有。他的研究几乎都有拓荒意义,无论是研究晚清立宪派还是梁启超,这本书是对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的述论,包括最早的晚清咨议局选举、民国的第一届议会选举、第二届议会选举和国民大会选举。他以史实的建构,很好地呈现了近代以来民主政治在一个古老民族遭遇的独特困境,这样的历史研究,其意义当然远远超越了学术范畴。

《民国采访战》

《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在中国的私人回忆,时间跨度从作者1926年来华一直到1940年被迫回国,前后15年。这正是苦难中国跌宕起伏、紧张不安、充满变数的15年,外国记者的独立身份,为我们重新认识这段历史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借助这些不断冒出来的私人记录,民国的历史注定将被不断重构,许多以往被有意或无意遮蔽的一幕幕历史真相将陆续地浮现出来。

《情报日本》

胡平是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就熟悉的报告文学作家,宝刀未老,这虽是一本有点通俗的历史书,却新鲜而且不乏深度,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对我们重新认识日本、认识中日关系史,认识中国在东亚、在整个世界的位置都会有很多启发。该书让我们大大拓宽了狭隘的“情报”概念。我个人印象很深的就是对于“东亚同文书院”的重新认识,令人震撼的同时也有耳目一新之感。

\Images\2005-2009\20090106T5725.JPG

止 庵(学者)

《极权主义的起源》

阿伦特的作品已经译介过来不少,但她的这部代表作,迟至今日才得寓目。该书对于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种政治现象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分析,体现了西方知识分子最高意义上的良心与良知。

《从卡里加里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

作者认为,作为通俗艺术的电影为人们洞察一个民族的无意识动机和幻想提供了可能。该书充分证实了这一观点。这既是一部电影史,又是一部社会史、心理史,对于我们了解魏玛时期的德国人——不要忘了,是他们心甘情愿地将希特勒推上台,造成了全世界的灾难——有着极大帮助。

《剥洋葱》

作者说:“回忆像孩子一样,也爱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会躲藏起来。它爱献媚奉承,爱梳妆打扮,而且常常并非迫不得已。它与记忆相悖,与举止迂腐、老争个是非曲折的记忆相悖。你若是追问它,向他提问,回忆就像一颗要剥皮的洋葱。”这部内容丰富、充满精彩细节和奇特感受的回忆录,因作者坦承少年时代曾参加党卫军而引起轩然大波,实际上书中精彩之处多多。

《北京苦住庵记:日中战争时代的周作人》

作者说:“我的愿望只是想亲自来确认一下使自己平素爱读的那位作家后半生沾满污名的事件真相。”又说:“事件史中或许有教训也说不定,但并不一定需要结论。”这是一种个人的,然而也是学术的姿态。这是迄今为止有关周作人研究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

诚如有关介绍所说:“该书使用了国共双方大量可靠、翔实的历史档案,重要人物的日记、回忆录,论述严密,多有创见。”该书所涉及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大题目,它也确实解决了不少问题,是一部结结实实的历史著作。

\Images\2005-2009\20090106T5726.JPG

谢其章(藏书家)

我一年中买书很多,但新书买得很少,当年新出的书买得更少,以下五种即为“更少”中我觉得不错的书,这五本书都触动了我的兴趣点。

《北京苦住庵记:日中战争时代的周作人》

《北京苦住庵记》是一本日本人写的书,我早先看到过日文版,所以对中文版一直有期待。该书有一个副题“日中战争时代的周作人”,还有一点它是《日本二周研究经典选辑》中的一本,另外几本是研究鲁迅的。周作人战前的书斋名字是“苦雨斋”(也有称“苦茶庵”),苦雨斋有沈尹默题的匾,“苦住庵”则另有隐情,事变后胡适担心周作人滞留北平曾寄诗给周表示关心,周答诗一首,内云“老僧假装好吃苦茶,实在的情形还是苦雨。近来屋漏地上又浸水,结果只好改号苦住。”二十年前,该书作者木山英雄见到陈平原教授,说了一番话“作为日本人,我深感内疚,让中国最好的作家沦落到世人不齿的地步,而且是百口莫辩,实在是罪过。”此话可谓真情流露或亦可当作此书之看点。

《沪上名刊〈论语〉谈往》

《论语》乃林语堂1930年代创办的一份主张幽默的散文刊物,自1932年至1949年总出177期。前后计有林语堂、陶亢德、邵洵美、郁达夫、林达祖、李青崖、明耀五七人担任编辑。林达祖是七人中最晚一位去世者,也是撰写文章回忆《论语》最多的一位。1930年代的老牌杂志,极少有留下详尽的刊史的,多是大轮廓的描述,极其缺少细节,“主编忆旧”式的大文章少之又少。《论语》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倡“幽默”,一直为论家所批判,此中多有误识,过去误识是因离那个时代太近,今天的误识是因离那个时代太远,有多少人读过原本的《论语》,读杂志和读书有很大不同,杂志的原本很重要,原本上留有历史的原生态。

《北京纪事 北京纪游》

该书是“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丛书之一,我因书名中有“北京”两字,便先买了它,对于外国人写自己熟悉的地方,总怀着一种好奇,这好奇有两个意思:一、他们是怎么看我们的过去。二、通过他们的记述多知道一些我们的过去。这两个好奇在该书中均得以满足,既为作者的吃苦好学精神所佩服,也为我们落后的过去而感觉有失颜面——虽然这“过去”已是135年前的事了,可是某些陋习今犹存。作者某晚记有“夜蚊声如雷,出卧庭前,马勃臭气,不能眠。三更返房,群蝇从天井下击,遂不能交睫,待天明而发。”这样的旅宿情景在游记中比比皆是。

《牌戏人生》

作者是位钱币收藏家——我最早是读他的一篇《一个收集癖患者的自白》文章而知道的,后来才知道他更是一位翻译家,所以看到这本书就拿起来翻看,如果单是书名我翻也不会翻的。作者谈自己的收藏只占全书很小一部分,归之为“闲适”,另外三部分是“回眸”,“耕作”和“行脚”,合起来就像是一部85岁老人的自述,而这竟是老翻译家自己的第一本书。我最感兴趣的是“回眸”这部分,尤其是其中《小院春秋》和《童年游戏》更是有亲切之感,那个作者从1951年一直住到现在的“四根柏小院”,离我的旧居很近,我一直想看到有人写写某条胡同的“胡同史”及某座院落的“四合院史”,《小院春秋》庶几近之。

《思想·手迹·足迹:我的人间戏剧》

这真不是一个好书名,像上一本一样,如果作者不是孙之俊(1907~1966),我翻也不会翻的。有些书书名是卖点,有些书作者是卖点,起个好听的书名要花一点心思。孙之俊是位老漫画家,解放前在北方很有名气。他画的《骆驼祥子画传》是所有画“骆驼祥子”中最传神的,人文社新版《骆驼祥子》就是用画传做的插图,堪称图文并茂之典范。孙之俊的另一名作《武训画传》,很不幸粘了电影《武训传》挨大批判的包,从此,他再没画过一幅漫画,他从美术界消失了。1966年9月5日夜,孙之俊在老家院里的葡萄架下结果了自己的生命,他在北平解放前夕参与地下工作的光荣似乎被遗忘干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