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好的历史学家用心灵观照社会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1/6 作者:朴之

\Images\2005-2009\20090106T6701.JPG

萧延中

\Images\2005-2009\20090106T6701.JPG

叶舒宪

\Images\2005-2009\20090106T6701.JPG

黄兴涛

\Images\2005-2009\20090106T6701.JPG

雷 颐

\Images\2005-2009\20090106T6701.JPG

徐有威

《山海经五藏山经图译》张华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35.00元

《学术部落及其领地》英托尼·比彻 保罗·特罗勒尔 唐跃勤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33.00元

《历史人类学导论》瑞士雅各布·坦纳著 白锡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26.00元

《活着的女神》美金巴塔斯著 尹虎彬 刘宗迪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38.00元

《中西比较诗学新探》史忠义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25.00元

《道德自负的美国:民主的危机与霸权的图谋》美克莱·G·瑞恩 程农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30.00元

《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汪晖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5月第1版/40.00元

《史华慈与中国》许纪霖、朱政惠 主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8月第1版

《阿伦特为什么重要》美伊丽莎白·扬—布鲁尔著/刘北成、刘小鹏译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8年8月版/18.00元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徐贲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10月版/36.00元

《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研究》刘辉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11月版/45.00元

《城市九章》陈冠中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22.00元

《抹不掉的记忆: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张广友著/新华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32.00 元

《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沈昌文口述 张冠生整理/花城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16.00元

《亲历历史》张贤亮等著 中信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28.00元

《流逝的岁月》李新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39.00元

《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金观涛、刘青峰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28.00元

《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葛凯(Karl Gerth)著 黄振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28.00元

《历史拐点处的记忆:1920年代湖南的立宪自治运动》何文辉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28.00元

《民主审议与政治合法性》谈火生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28.00元

《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本土和现代的探索》赵晓阳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28.00元

《从秘密战线走出的开国上将——怀念家父李克农》李力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版/38.00元

《近代中国的犯罪、惩罚与监狱》荷兰冯客著 徐有威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29.00元

《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熊秉真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38.80元

○朴之(书评人)

在“2008”语境中读书,无数次感受到心灵的力量,这是历史转型期与特殊事件相遇后强化的阅读经验。这种经验引我再次思考在心灵与社会之间行走的中国历史学。

杨国强先生的《晚清的士人与世相》、《义理与事功之间的徊徨——曾国藩、李鸿章及其时代》先后出版,彰显了“心史”的魅力。此次结集收入的《曾国藩论》、《李鸿章论》等多篇文章均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表的,20年后仍令人叹服其对曾国藩、李鸿章,对几代士人与世相的理解和解读之深致融达,我想,只有心灵的力量才能如此。杨国强先生的文章,以心灵对话心灵,用“以意逆志”的精微“知人论世”,复以雅致考究而富有张力的文字出之,才使得其历20年而益发醇笃。这种取向让我想到陈寅恪的方法期冀:“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即同情之了解。面对“残余断片”,历史学家要进行的是缀与合的工作,但不仅断片之间存在裂隙乃至沟壑,断片背面的心思和语境也多不得而知,就必然需要心灵的进入。这个“神游冥想”的过程一定伴有孟子所谓的“以意逆志”,但这里的“意”是入境的、欣赏的眼光及精神,是“温情与敬意”,而非一意之批判与自大。由此方法,则不惟几代士人的心绪得以呈现,以往被忽略的世相也渐趋浮出,《清代的功名与富贵》一文就是这样为我们勾勒了功名引士人走进的两位一体的“贵”的天堂和“富”的地狱,进而便是一变再变、愈变愈奇的百年嬗蜕。杨国强先生的史笔自成一格,从中不仅可以领略到史学的力量,还有汉语表述的魅力。综合作用下,心灵史与社会史相得益彰。

并不遥远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读经”一热再热,当不知道让小孩子读经的倡导是已经打住还是转为实践的时候,“解经”的书籍已形成大潮,李零的“去圣”独树一帜,记不得名字的诸种从经典中读出的处世之道更让人眼花缭乱。到了2008年下半年,薄薄一本《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后二十年》似乎更能让我们接近孔子的心灵。作者用清新淡雅的文字还原孔子生命的最后二十年的流浪与思索,他与包括弟子在内的各色人等的碰撞,他的执着与伤怀,在作者的描述下,我们似乎也可以在内心演绎圣人的心绪,甚至有一唱三叹之感。“如果有一天,君子不再流浪了,他还能是个君子吗?”孔子的挫败见证了君子的心灵与社会之间的距离,“道”的不容于世拒绝了曲道以阿世的可能,道于是得以自全而成为万世的标准。“君子儒”而非“小人儒”的儒家人格标准本来就是在心灵的季世放逐中逐渐确立、丰富起来的,经由揣摩的低回可以进入历史。

韩书瑞的《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及其与罗友枝合著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两部著作均是社会史研究的名著,彰显了历史研究中借以解读史料的科学性的力量。“我们都致力于‘从下至上的历史’,即研究普通中国民众的观念和生活经历。社会史中年鉴学派对我们的影响显而易见”,尽管在《十八世纪中国社会》中,两位学者强调自己同时也没有忽视政治史的研究。据译者介绍,韩书瑞在耶鲁的导师是史景迁,如此,我们更可以理解她的社会史叙述中的故事性因素。对历史的“平时”的重视,对民众日常生活的构建,在此基础上探讨的起义的浪花,为了解变局之前的中国基层社会提供了典型个案。“观水有术,必观于澜”,但波澜与深沉平荡的大海自然密不可分,对大海的忽视也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以往的观澜之术。以今日的平常心逆揣当时人的思想,在一个乱象并不显著的社会中,点滴的不平是很难与叛乱的恐惧相抗的。但如果我们从史料进入王伦及其追随者的心灵世界与社会世界,就会至少是模糊地发现白莲教及其分支教派的信仰完全可以由抚慰成为占领人心进而压倒“顺民”意识的力量,大众宗教的社会网络提供给不同阶层的各种保护与依傍更成为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社会权力,从日常生活的不安和赐予通向变乱,也许就是几个精英之间的劝告、商量与激愤再加上不知其有无的谶语,它的起因中实无社会经济与控制的衰落,但民变所显示的民意却被纳入了预言鼎革者的盛衰话语谱系。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时刻观察、好奇、反思而不落理论的窠臼,学术有时候就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生长出来,阅读2008,我发现好的历史学家往往都有一颗天真的心灵,他们用这样的心灵观照社会。

\Images\2005-2009\20090106T6706.JPG

萧延中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

《道德自负的美国:民主的危机与霸权的图谋》

该书作者是当代美国一位有影响的传统保守主义思想家。全书共分18章,对近数十年来以列奥·施特劳斯及其众弟子所持的政治理论,展开了全面的学术批判。作者认为,这种以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为中心,试图以此为人类提供普世价值和道德准则,甚至不惜诉诸武力以实现改造世界的欲求,其实是一种已远离了自由、宪政、民主之美国开国精神的典型的“新雅各宾主义”道德自负。该书论述雄辩,分析精辟,发人深省。

《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

《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左翼思想家汪晖继四卷本《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之后,“逻辑地”产出的一部理论新著,而被置于全书首篇、长达5万余字的长文《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权的多重构成与60年代的消逝》,又是其中最具原创性和冲击力的关键篇章。无论读者对该书的观点赞成与否,这部新著无疑是当代中国 “批判的知识分子”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史著述之一。

《史华慈与中国》

史华慈对于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来说或许并不太陌生。2006年底为纪念这位卓越深邃的著名汉学家和思想家诞辰90周年,由华东师大、上海社科院和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办的专题研讨会,分布于全球最著名高校的史氏弟子以及中国顶尖级研究专家均提供了高水准的研究论文并亲自到会。通过与会者的深度阐释,史华慈博大精深和曲折隐喻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释放,该书是迄今为止解读史氏思想的最佳著述。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徐贲是一位身在美国学术圈而又一直活跃于汉语学术界的知名学者,其研究作品的深刻秀镌历来为学界所称道。这部以400页篇幅,包括22篇论文和一个序言所组成的论集,展示出诸多前沿学术命题和引人深省的人类思维、行为悖论。作者因娓娓道来的文学笔调而引人入胜,又以力透纸背的哲学警示而引向沉思。从阿伦特的“庸俗之恶”到施米特的“国家主义”,从“悲剧想象”到“记忆窃贼”,凡此种种,令人性表演的自诩与张力在一个有限的角度上一览无遗。

《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研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今天作为一个研究问题,从中还能挖掘出更多的时代新意吗?刘辉这部集7年之功的新著可算是此一领域为数不多的研究著述之一。不同于以往的意识形态宣传作品,该书在占有大量第一手史料,特别是延安时期中共历史文献的前提下,把“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思潮置入1920~1940年代历史语境的复杂背景之中,在文化改造和道德关切的精神史层面上,集中对其“科学观”、“民族性”、“大众化”和“文化人”等诸多方面展开辨析和讨论,并对这一重要社会政治思潮的苏联影响和具体内涵做出了自己反思。

《阿伦特为什么重要》

作者伊丽莎白·扬—布鲁尔曾在阿伦特指导下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也是她晚年最亲密的女弟子和友人,以出版《汉娜·阿伦特:爱这个世界》而成为阿伦特研究的权威学者。眼前作者的这一新著,对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论革命》、《人的条件》、《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和《精神生活》的名著,进行了深入的再梳理,并结合当代国际政治和时事,对阿伦特思想之深刻的现代意义给予了具有说服力的新阐释,正如书名涵义所示:阿伦特为什么不容被忘记?!

\Images\2005-2009\20090106T6707.JPG

叶舒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

《山海经五藏山经图译》

《山海经》本来曾依附于《山海图》,由于图的失传,使解图的《山海经》内容晦涩难懂。古今学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难以说清这部书。现存的绘图本《山海经》,多为明清时代好事者凭借想象而重新配图之作,和先秦时代的《山海图》能有几分相似,谁也没有把握。艺术专业出身并常年任职图书馆的张华,广泛地参照现代考古发掘的远古器物和图像,尝试复原性地绘制《五藏山经图译》,以动物学知识为主,以他学科知识为辅,用近三百幅钢笔画图,尽量展现当年神话想象的意象。其创意之新锐,用心之良苦,都足以让观者眼睛一亮。

《学术部落及其领地》

英国教育学教授托尼·比彻和高级讲师保罗·特罗勒尔合著的《学术部落及其领地》虽然刚问世几年,从被引用率看已经开始跻身当代学术经典的行列。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深入英美的几十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做实地调研,访谈取样的学者二百多位,将现代的学科划分制度看成一种文化现象,花费了七年时间展开广泛的“学科民族志”调查。作者将大学的各个系科中彼此互不通气的知识门类比喻为“学术部落”,揭示围绕各学术部落之间的领地而展开的守旧与创新之争。本书对于帮助每一个学术人实现学术的自我认同与再认同,具有启迪作用。至于能否自觉走出部落民的封闭状态,那就要看觉悟和反叛的程度了。在多学科知识综合方面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当代学者,成为走出学科藩篱束缚的典范。这对于“学科建设”现实逼迫下的专业人士,会有棒喝和警醒的作用。

《历史人类学导论》

20世纪国际史学界革故鼎新的重大成就,似乎应验了人类学家埃文斯·普里查德的一句名言:“历史学必须选择:要么是人类学,要么什么也不是。”瑞士学者雅各布·坦纳的《历史人类学导论》给这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提供了及时而方便的读物,其书后附录的三百多种德文、英文的参考文献,则给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人带来很好的阅读指南。要找出人类学在20世纪给西方的史学家们带来的最大教益,那就是文化相对主义的通观比较视野,和对历史研究中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主义的解构。这样的范式变革,受到后殖民思潮的推动,正在整个文科学界展开,近年也波及中国学界。唯西方马首是瞻的心态,还有在中国本土传统中根深蒂固的中原中心主义,也都受到警觉和反思。人文学者重新转向文化人类学补课的现象,在国外和国内,早已不是什么特例。

《活着的女神》

这部书是“神话证史”的方法范例。虽然神话一般归属在文学专业,但最初的神话却是和信仰及仪式密不可分的。探索神话的本源和深层意蕴,需要宗教学和史前学的视野和知识。金芭塔斯根据她多年从事欧洲考古发掘和研究的经验,寻觅出在书写文明背后失落的文化脉络,将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以来的西方文化的发源,看成是史前期崇拜女神的文化——本书中称为“古欧洲文化”( Old European culture)被后来的父权制男性中心文化——“印欧文化”所征服和同化融合的产物。透过这种不同文化源流的冲突,重新认识西方宗教和神话的构成要素,包括史前母系社会的女神宗教在克里特、希腊、伊特鲁里亚、凯尔特、日耳曼、波罗的海诸文化的宗教与神话中的遗留形态和表现方式。这样的穿透性视野,建立在详实的发掘实物材料的分析比较之上,尤其是她对文字出现以前的图像符号、几何符号同女神宗教的象征传统之关系的系统分析,堪称前无古人,值得专业人士加以借鉴,也是拿女神传统说事的《达·芬奇密码》迷们的最佳参考。

《中西比较诗学新探》

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是西学东渐以来一直持续的话题。近十几年来国内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留法博士史忠义的这本书给出了“能否转换”和“如何转换”的解答。他认为转换说不能一概而论。“融会贯通”比“转换”更加重要。有些古典范畴如“意象”、“意境”等体现传统之精髓,根本无需转换!还有些差异的概念,不妨古今中外并用。如中国的“言外之意”和西方的“内涵义”,虽然有相通,却不宜互换。而“文体学”却应当转换为现代意味的“风格学”。还有,中西哲学史从来不曾把“悟性”作为重要概念,作者却认为这是一个能够兼容并蓄且相当海涵的概念,足以调和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后现代解构的矛盾。

\Images\2005-2009\20090106T6708.JPG

雷 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城市九章》

这是本小书,还不到12万字,但却异彩纷呈,令人颇有“目不暇接”之感。作者陈冠中,上海出生,香港长大,就读于香港大学和美国的波士顿大学,修社会学、政治学和传播学,早在1976年就在香港创办过甚具特色的《号外》杂志,还当过电影制片、编剧,甚至客串过演员;曾在台北呆过六年,现在长居北京,与京城“文化圈”“混得烂熟”。或许,只有有如此“精彩”经历者,才能把香港、台北、北京、上海的本质、灵魂“参透”,才能在实不算多的文字中,对这几座城市作如此精彩生动的比较、品评。

《抹不掉的记忆: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

该书是新华社名记者张广友先生的力作。从1959年大学毕业到1982年调离,张广友先生在新华社总社当了二十多年的记者,写了许多公开报道,但写得更多的,还是那些没有公开的“内参”。“文革”中,作为只送政治局领导参阅的高度机密内刊的骨干,他几乎写了近十年的“内参”。记者、尤其是“内参记者”的特殊身份,使他亲历并详细了解了共和国历史上许多长期不为人知的重大事件。当把这些公之于众,便成为我们集体“抹不掉的记忆”。他记述、分析了“三年困难”、没有公开报道的1975年淮河大水灾、大动荡中到铁道部“蹲点”、农村改革初期的激烈争论……这些,都是他“堵在心口的话”。张先生已在今秋溘然长逝,本书已成他的“绝笔”。

《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

该书是出版界资深前辈对自己出版生涯的回忆。沈氏未上过大学,从上海金器行小学徒成为著名出版家,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半个多世纪的出版生涯,风波不断,他的职业生涯,也是半个世纪的“出版史”、“文化史”的浓缩。他个人的回忆,更加生动,许多细节,是正式“文本”中所没有的,弥足珍贵。

《亲历历史》

该书收有张贤亮、杨宪益、蓝英年、王蒙等十七人的回忆,篇篇都值得珍重。然而,我以为其中最为珍贵的,却是叶兆言、费振钟、万方、严平这四位的述说。因为“文革”开始时,他们最大的才十三岁,最小的还不到九岁。“那个年代”中的少年儿童及其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以前确实少有提及。他们的回忆说明,这是从小进行阶级斗争教育的必然结果。费振钟说,“好人的概念,并非对人的人格的判断,而是以阶级的名义来论定优劣,阶级成为是非善恶的标准,这是我进入学校读书后就接受的教育和情感训练”。

《流逝的岁月》

曾长期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副所长,后升任中央党史研究部门的副主任。李新先生的这部回忆录最重要、最大的特点,就是“迂直”。他既是经历过革命的火与血洗礼、考验和以后历次“运动”的“老革命”,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史学家,是党史、民国史研究的老前辈、大专家。这种经历,使他的回忆录自然不同寻常。正如他的学生、著名史学家也是这部回忆录的整理者陈铁健先生所说,这本回忆录“是革命者的反思,是历史家的批判,是学问家的质疑,是文化人的启蒙”。

\Images\2005-2009\20090106T6709.JPG

黄兴涛(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

《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

剑桥大学学者葛凯所著《中国制造: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一书(为了表达“中国制造”与“中国被制造”的双向互动过程,译者黄振萍征得原作者同意,特将“China Made”译作“制造中国”),可视为西方以“新文化史”方法研究近代中国的成功著作之一。该书从近现代“消费文化”的兴起与“民族国家”创建之历史关系的独特角度,生动地揭示了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成长及其影响问题。该书关于“男性形象的民族化”、“女性消费群体的民族主义化”的讨论,将社会史的性别关注与传统思想文化史的“民族主义”关怀有机结合起来考察,可以增添人们对那段中国历史的独特认识。此外,该书以“民族主义商品展览会”为例,对所谓“民族主义视觉认知”等问题的论析等,也多有新颖独到之处。特别是书中选配的各种精彩的图片可谓别具匠心,不仅有助于揭示研究主题的内涵,还能使读者展开相关联想。这也是“新文化史”研究能格外吸引人的魅力所在之一。

《历史拐点处的记忆:1920年代湖南的立宪自治运动》

现在的人们对于民国初年的“军阀”,大概都没有什么好感,对于那些由军阀唱主角的“运动”,就更是要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其实,如果你仔细读一读何文辉的《历史拐点处的记忆》一书,相信一定会改变某些成见。该书挖掘出极为丰富的资料,给我们展现出一个相当“可爱”的军阀赵恒惕的形象,并对他相当“认真”地主持湖南1920年代的立宪自治运动的历史全过程,首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这样规范而又可读的历史研究著作,实在值得向读者推荐。

《民主审议与政治合法性》

一个关心人文精神世界的人,不能不随时“了解”民主的思想进程和最新思考,在这方面,谈火生所著的《民主审议与政治合法性》是一部可以细品的佳作。它也是国内第一部以“审议民主”为主题的研究专著。该书没有装腔作势的思想炫耀,有的只是平实、深度而清晰的思考。对“审议民主”观念与“合法性”问题有理论兴趣者,都能够从中有所收获。特别是书中对卢梭“共同意志”等有关概念和思想的梳理与阐释,尤见心得。

《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本土和现代的探索》

在本年度的基督教研究领域,赵晓阳所著的《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一书是值得注视的扎实之作。该书以极为丰富的史料为基础,细致而全面地梳理出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的组织机构之演变和著名人物之系谱,并对其神学思想活动,它与中国近代早期体育、平民教育、劳工问题与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等的历史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综合地揭示了它的历史面貌。该书的各种“附录”也具有值得信赖的“工具书”的学术特质,颇显功底。

\Images\2005-2009\20090106T6710.JPG

徐有威(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学教授)

《从秘密战线走出的开国上将——怀念家父李克农》

据说中共秘密战线奠基者之一的李克农上将1962年去世后,他的死对头之一的美国中央情报局欣喜若狂,宣布放假三天。这足以从一个侧面一窥李克农的地位了。有关李克农的传记不少,具有权威性的较少。此书的作者的特殊背景,因此特别引人注目。据说国家有关安全机构专门购买了大批此书送属下细读。如果真要读出味道来,那么最好参考其他的李克农传记,进行字里行间的比较琢磨,才有可能领悟其中的春秋笔法啊。

《近代中国的犯罪、惩罚与监狱》

作者在详尽回顾近代欧美和日本刑罚学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极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和档案资料编织了一个有机的栩栩如生的整体。近代中国监狱内中外囚犯的生活和监狱的建筑,乃至鲜为人知的监狱管理者的喜怒哀乐,犹如一幅完整的错落有致的水墨画卷,依次款款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它通过犯罪、刑罚与监狱的分析,阐明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对我们当下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司法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积极的借鉴意义。

《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

因为在大学做教授博导,所以不用每天上班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宅男。而在家的大部分工作则是教育小学五年级的儿子,遂自封小学生导师,简称小导。博导不易,小导更难,道理之一是小导可以参考的好教材不多。

出于博导的职业习惯,更出于小导的好奇,我仔仔细细拜读了此书,不禁感慨万千。特别作者多次提及由宋而清,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平均每过一百年,孩子们学习认字等知识和技能的年龄就提前一岁。宋代九岁孩子的学习活动,到清代可能就成了四五岁,而到了现在就有所谓的三岁的天才班了!看看周围的情况,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看看过去,也许会给我们这些焦头烂额的家长一些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