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社店合作:寻找冬天查的春天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1/9 作者:邹昱琴,钱秀中

\Images\2005-2009\20090109T0911.JPG

琚林勇

\Images\2005-2009\20090109T0912.JPG

金琳 

\Images\2005-2009\20090109T0913.JPG

黄黎明

\Images\2005-2009\20090109T0914.JPG

魏淑霞

\Images\2005-2009\20090109T0915.JPG

  额尔敦

■商报记者 邹昱琴 钱秀中/整理

2009年1月5日,中国图书商报社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08~2009年书业高层论坛”在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今年恰逢外语研究与教学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此次论坛也拉开了外研社三十周年庆活动的序幕。外研社社长于春迟在会上感谢经销商2008年对外研社工作上的支持,使得2008年外研社的销售码洋达到18.5亿,比2007年增长了2.5亿。中国图书商报社社长、总编辑孙月沐在会上向与会者致欢迎辞,并对当下的书业形势进行了简要分析。来自江苏、浙江、上海、重庆、山东、湖南等二十多个省、市新华书店的总经理出席了论坛。此次论坛模仿“实话实说”栏目形式,专业乐队伴奏,台上台下互动,气氛十分活跃。与会嘉宾首先就“书业如何应对经济危机”展开了热烈讨论。山西出版集团副总经理琚林勇、山东新华书店集团总经理黄黎明、吉林新华发行集团总经理魏淑霞、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额尔敦、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副总经理金琳作为发言嘉宾和大家一起进行了讨论。上海新华传媒董事长哈九如,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倪志敏,重庆新华书店集团董事长、总经理肖陵,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总经理方平,湖南省新书店集团副总经理沈剑峰等五位嘉宾随后就“上市能否帮助书业应对危机”问题与大家展开讨论。虽然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波及到了中国的书业,但是与会代表对于2009年的书店发展仍保持保守的乐观态度,并提出社店加强合作,深挖需求,抱团过冬,共同努力,寻找冬天里的春天。

话题:1 书业的冬天到来了吗?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国际的金融危机,国际的金融危机引起了整个国际市场的萧条。那么中国书业是否会受到冲击?行业的“冬天”来了吗?对于这个问题,有人说,冬天到来了,有人说:要寻找冬天里的春天。有人说:其实这个书业一直都是冬天,还有人说:没有过不去的冬天……

用价格杠杆撬动图书市场

■金琳(浙江省新华书店副总经理)

如果没有这场金融风暴,整个书业市场的变化或许会出现一定的波折,但是总体比较肯定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有一些的波折变化也是很正常的。然而,金融危机到来后,表现在浙江新华第四季度的销售上是比较明显的。就实际销售数据来看,年初时销售增长超过20%,12月则下滑到13%左右。2008年浙江新华门市POS机零售完成了19.1亿元,年增长14.8%。尽管跟全国图书市场来比,浙江增幅较高,但我们感觉到整个市场还是有危机存在。

冬天是要来的,我们首先要有思想准备。所以,浙江新华在定2009年计划时的核心思想就是“一般图书保增长,教材教辅保稳定。”

金融危机到来之时,如何用经济价格杠杆撬动图书市场呢?比如超市里的食品快到保质期了,肯定是降价卖,服装换季时候也会大减价,唯独图书产品对价格杠杆利用不多。书店的书架有限,上架的概率可能也有几个月,两三个月以后新书就进来了,旧的退出市场。所以我们能不能动动脑筋,进行社店合作,来共同启动延长图书生命周期,让每本图书有第二春、第三春,甚至更多春?

首先,在应对政府招标时可以利用价格杠杆。以前,在应对农家书屋也好,政府的各种招标也好,新华书店很难做,招标时往往都中不了标。其实两三折的书我们也有,但我们没有把这个杠杆撬动。如今政府出钱发展文化的资金很大,在浙江预计至少有一亿元的市场,一个县政府的订单下来都是几百万元。我们在招标时试行价格杠杆后赢得了更好的效果,原来中不了标的现在都能中标了。

其次,书店在文教、教材教辅的需求是刚性的,这块市场跟冬天没有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有更好的机遇。

快速发展是书业的态势,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肯定会有波段,就像股票有牛市和熊市。在大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丧失信心。现在有的书店把最好的卖场经营其他业务,有的网点则因种种原因关门了,例如因为房地产商的经营发生了问题,书店被迫关门。这并不是我们不愿意经营。如果这样的店越来越多,对出版社来讲是一个灾难,因为出版社的管道和通路会减少。中国的文化发展市场很大,绝不仅是我们现在做的这点市场。所以,我们要更多关注市场建设,关注出版社跟书店如何过冬。我想,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抱团共同度过这个难关。

天寒地冻 互相抱团

■黄黎明(山东省新华书店集团总经理)

金融危机也好,经济危机也好,都是世界性的沉重话题,对出版发行界来说也不例外。前不久央视动物世界播放了一个片子叫《企鹅岛》,企鹅怎么过冬?他们往一块挤,互相取暖。那么社店之间互相抱团是不是也是一种取暖过冬的方式方法呢?长期以来,国内社店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开始良性发展,在目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就更要进一步密切社店关系。

金融形势不好的时候,销售下降,结算困难,资金严重不足,这是共性的话题,各行各业都会这样,出版发行界的寒冬或许来得晚一点,但是走出危机和寒冬的时间也会晚。

目前金融危机对教材教辅的影响还不是太大,此时出版社是否更应该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减少数量,向质量效益化迈进。好选题可以积累起来,等经济形势好的时候,花就会开得更灿烂一些。新华书店则应该加强管理,进一步改善服务,扩大销售,赢得市场,更好地为上游出版社的环节着想。

温家宝总理元旦到青岛视察海港与农村时说:“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经济发展有高潮,有低潮,这是自然现象。这也有好处,那就是让中国还有更好的作为。政府有4万亿的投资拉动,各个省对此也有许多积极应对的措施。通过政府大政策的支持,出版发行界的积极努力拼搏,我相信,无论出版业还是发行业,都可以在这种时机下强身健体,苦练内功,积极做好准备,迎接春天的早日到来。

没有过不去的冬天

■琚林勇(山西出版集团副总经理)

在金融辞典里,对危机的解释是这样的:危机的时候和正常的时候没有什么两样,只是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不好,纷纷捂紧了自己的钱袋,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这可能就是危机的根本。最近中央也在说提升信心,信心是很重要的。为什么要提升信心呢?因为人们的信心在低落。

金融危机对书业的影响在我们近期的销售上已经反映出来。销售在下滑,但是有多严重呢?我想进入2009年以后,经济危机并不会严重到哪儿。

首先整个书业还是以教材教辅为主的销售结构,出版结构和销售结构均是如此。这个基本面不会有多大的变化,因为教材教辅的需求是刚性需求。

其次,各出版社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历程,现在进入重新组合调整期。在遇到一些困难以后,加速了转型的过程,进入一个转型期,进行着由数量规模向内涵效益的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大家都加强了管理,提升了自己的控制力。

另外,发行业也在进行着现代化转型,从传统销售向现代发行过渡,物流建设提高了效益,提升了终端渗透力。以前书业最大问题就是终端销售,因为没有一个强大的中盘,市场呈现出群龙无首的状况。而现在这个问题正在逐步改善。当然,现在我们的终端渗透得还不够深入,对读者的影响力还不够,在很多地方还看不到书店。对于我们来说,书店走出去,走下去很重要。

最后,国家也在加大对出版、发行的投入,包括国家对各地农家书屋、农村文化站的投入等等。由此可见,出版发行业的公益性在进一步得到认可。我们不仅是书商,也是一个文化的阵地,一个书店就是一座学校,就是一个阵地,现在政府也认识到了这一点。由以上几点可见,其实书业的非理性行为开始越来越少,脚步也会更加踏实,所以我相信没有过不去的冬天。

学生市场和农家书屋是我们的过冬棉袄

■魏淑霞(吉林新华书店集团总经理)

金融危机给零售门店直接带来的影响,就是销售下降,这恐怕是大家公认的。我们吉林新华1~10月的零售市场同比增长了14%,但从11月开始,中心城市的书店销售开始有所下滑。

面对金融危机,我们的整体思路就是以变应变,树立信心,积极应对。我们采取的方法:第一,增强零售市场的团购,积极参与当地的阅读活动,来引导读者。东北市场在增长,增长的原因包括团购,从2004年到现在,吉林省的图书直销一直开展得特别好。做得最好的是山东,然后就是吉林。不过从今年来看,我们的直销在个别城市的业绩在下降,尤其是到了2008年12月底,可以看出总体都是呈下降趋势的。

其次,在零售市场方面,我们要做到引导销售。对于影响比较小的学生市场,也就是中小学生教辅和教材这块,要积极发掘潜力。2008年我们吉林省店开展了一次社店联合,使得2008年的大众教材销售翻了一倍,从 1500万元翻到3000万元。

最后,就是积极开展农村图书发行。在吉林省,70%的人口是农民,这个市场的潜力很大。尤其去年,国家开始对农家书屋的投入,我们很幸运成为了吉林省农家书屋的单一供应商。这次的吉林省新华书店集团将会在北京图书订货会重点采购3000万元的图书。

所以学生市场的挖掘和农家书屋的配送,使得我们对2009年度过寒冬棉袄已经预备上了。当然,如果要渡过2009年寒冬,还要仰仗出版社的支持。如果社店一起联手,通过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加快资金回笼,把这几大块市场做好,对于我们来说,度过冬天不会有太大问题。

要锻炼出能冬泳的体质

■额尔敦(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在新华是一个新兵,因为我才当了一个半月的老总。刚来到内蒙古新华集团时,有一次我们开会,我发现一位同志大冬天穿着短袖衬衫讲话,我问他不冷吗,人家告诉我他是练冬泳的,身体非常健康。所以说,如果底子好,冬天来了也不怕冷。

首先,竞争意识、市场进取意识要强,我上任的第一步就是加强竞争性,1月17号我们将召开全区书店大会。根据以往三年各个门市完成的利润指标,2009年的销售必须比2008年增长30%。同时,对经理采用了竞聘上岗,选拔人才。我想如果用民营的管理理念,结合国企形成的管理优势,新华还能上一个台阶,我们2009年利润能够增长30%。

其次,出版行业和发行行业要增加人才流动性,人换了以后,整个工作面貌和精神状态就不一样了,事业也会越做越顺。

2009年,我们要加强与政府的合作。现在政府要建文化大区,有很多投资项目。我们一个图书大厦的项目就已经列到区发改委的项目里去了。另外由于循环教材的实行,在内蒙古,教材教辅的销量在下降。所以我们应该继续与政府多沟通,把一些好的教材,继续加到政府免费采购的这一部分。我们作为新华书店特别被动,在参与招投标的时候,几家单位竞争,导致折扣越压越低。其实教材是一个特殊的商品,为什么政府免费买单给中小学生,是因为它是国家对中小学生提供的公共产品,这种公共产品首先讲究的是产品的品质,而不单纯只讲价格,谁便宜就给谁。所以,我们应该提高价格谈判的游说能力。如果把这些工作做细了,新华书店和出版社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那么这个冬天一点问题没有,而且还能过得更好。    (下转第3版)

互动

■林琳(海南省凤凰新华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我们海南凤凰新华在2008年一般图书的销售刚好突破了1个亿,同比增幅13.8%,增幅和浙江水平差不多。但是我们在去年底做了一个社会调查,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喜欢选择网上购书,到实体书店购书的次数越来越少,网上购书对实体书店的冲击越来越强烈。我想请教几位老总,如何看待网上书店?作为传统的老牌新华书店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金琳(浙江省新华书店副总经理)

网上书店对实体书店的冲击确实是越来越明显。2008年卓越网销售达到10亿元,作为卓越供货单位之一,今年我们给他们的供货大概有7000多万元。网上书店主要的影响是白领阶层等一批有文化的年轻群体。

网上购书发展势头迅猛,我们也应该认真来对待这件事情。现在无论卓越还是当当,实际都是在亏本经营,在抢这块市场蛋糕。某种意义上,出版社很多行为也呼应了它的运作。如果它是赚钱的,我们没做好是我们没本事,问题是它在亏本在做,对实体书店的损害是相当大的。网上书店以前烧的是投资公司的钱,然而如今,金融危机来了,他怎么办?他可能烧的是出版社的钱,出版社或许还没意识到。

诚然网上书店作为一种新兴的销售形式势不可挡,价格便宜,质量也不差,还可以足不出户。但是从发展来看,实体书店跟网上书店是并存的,我们浙江省店也同时做了网上书店。任何一家企业不可能只有实体书店,可能虚拟和实体都要有,这也是大家要考虑的事情。

■林疆燕(河南省新华书店副总经理)

2008年《明朝那些事6》的网络首发,控制了一个月的整体市场,在不少实体书店中间引起了很大反响。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在传统销售与网上销售间寻求一个对产业发展、对社会读者、对文化产业的长远的战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建设性作用的契合方式,或者说是运营模式,而不是像目前这样就一个品种,一个社,一种方式去抢占市场,我们应该还是从产业体系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上考虑这个问题。希望嘉宾给我们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黄黎明(山东省新华书店总经理)

为什么民营书店搞得有声有色?新华书店以前有教材教辅这块靠着,所以探索新的业务领域和增长点的积极性不如民营书业那么积极,这可能是新华书店下一步需要克服的传统观点,要开拓新的疆域,拓展业务渠道。

国家从十年前就开始了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工业化引领信息化的产业发展指导思想。2008年又把信息产业部和工业部合并了,就说明信息越来越成为引领世界方方面面前进的主导因素,不光是工业,商业、文化业各个方面都掺杂着信息业的作用。我们的书业,外研社已经领先于其他出版社。那么发行业如何更好更快地利用信息业改造自己,提升自己,积极向网上书店拓展,借鉴现行民营企业网上书店的做法?我们的优势是有实体书店,有大的储运物流,我们现在欠缺的是什么呢?是人才,书业需要信息化的专门人才。

在经营上,书店目前还有政策支持,现在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辅牢牢控制住阵地,努力扩大一般书的销售。其次要考虑第三产业,或者多元化的发展。山东现在想搞股份制,也做了一些尝试。我感到最需要的是这方面的人才,领导的重视,技术人才的引进和这方面资金的投入,新华书店在这个上面做出成绩还需要走一段路程。

\Images\2005-2009\20090109T1001.JPG

哈九如

\Images\2005-2009\20090109T1002.JPG

倪志敏

\Images\2005-2009\20090109T1003.JPG

肖陵

\Images\2005-2009\20090109T1004.JPG

方平

\Images\2005-2009\20090109T1005.JPG

沈剑峰

金琳:在这个冬天,社店应该密切合作,共同启动延长图书生命周期,让每本图书有第二春、第三春,甚至更多春。

黄黎明:出版业和发行业现在应该强身健体,苦练内功,积极做好准备,迎接春天的早日到来。

林勇:危机的时候和正常的时候没有什么两样,只是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不好,纷纷捂紧了自己的钱袋,控制自点己的消费行为,这就是危机的根本。

魏淑霞:学生市场的挖掘和农家书屋的配送,使得我们对09年渡过寒冬棉袄已经预备上了。

额尔敦:如果底子好,冬天来了也不怕冷。

哈九如: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风暴,你的产业架构越完整,抗风险能力就越强,而如今我们基本面都是好的。现在我们有一件事情可以做,那就是提升信心。

倪志敏:现在书店、出版社遇到的一些问题,我觉得与金融危机关系不大。这是我们行业自身的问题。

肖陵:作为上市公司,用上市的制度、文化和价值观来改变我们的员工和制度,打造我们的企业,这才是我们企业将来成长的关键。

方平:提升水准,把自身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身体强壮以后,才能在股市上提高我们的影响,提升我们的管理水平,也得到我们做强做大的目的。

沈剑峰:上市能够促进新华书店的发展,增强竞争力。

○于春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

衷心感谢大家能够抽出一下午的时间参加这个论坛。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已经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为出版行业的发展增加了不确定因素。在这个时候我们共同探讨书业如何应对经济危机,寻找对策,对书业的健康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次论坛采用了嘉宾与观众对话交流的形式,我们特别愿意听到诸位的高见,也很希望每年都能见到大家。

与其他行业相比,书业抵抗经济危机的韧性较强。面临危机的人们比往常更需要到书中寻找慰藉;教育的发展和教材使用不会因经济不景气而停滞,需求刚性。但是,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我认为,出版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环环相扣,相互依存,打造和谐健康的产业链是书业应对危机的应有之举。作为出版和发行两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我们社店双方应该在选题策划、市场营销和信息交流等方面加强沟通和合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把危机转化为商机,在冬天里找到春天。

○孙月沐(《中国图书商报》社长兼总编辑)

《中国图书商报》一向以深度关注书业、关注国民阅读为己任,非常愿意给业界搭建共同交流思想、探讨话题的平台,大家一起来研讨书业共同关心的问题。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是: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店社如何合作共赢,中国书业如何做好应对。

金融危机与中国书业的关系让我联想到五个效应:第一是蝴蝶效应,一个蝴蝶大洋彼岸扇扇翅膀,这个地球上的其他地方或许就会有一个风暴。金融危机对中国书业当然会有影响,大家或许都已感受到。第二是口红效应,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一些文化企业恰恰是在此时获取了发展的机会,比如好莱坞和一些出版商等。因为当经济萧条时,人们更努力寻找一些精神慰藉,寻找这类能给人心灵抚慰的物美价廉的文化产品,因而文化产业可以寻找到自己的机会。第三是土豆效应,在萧条面前牞因为部分消费者舍弃高端奢侈品而转向中低端产品牞导致后者需求上升牞进而推高低成本产品的价格和销售,而图书可能也会沾一点边。第四是马太效应,2009年马太效应在中国书业表现会更加明显,书业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再次洗牌,书业会有一些变更,强者恒强的状况或会加剧。第五是木桶理论,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因此,书业企业一定要关注业态创新,找出“短板”换成“长板”,壮大自己。在这个特定的时候我位起来研究这个话题,店社双同展开“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可能会对我们中国书业的发展产生意想不到的也许还是十分重要的影响。

话题2:上市能帮书业渡过难关吗?

2008年的沪深两个股市下跌幅度平均超过了60%。有证券分析师认为:从中国书业的情况来看,传媒股是好于其他股票的。上市是最近几年以来,书业非常关注的一件事情。大家对上市充满了迷惑,要不要上市,上市之后做什么?本轮嘉宾中有来自上市公司的,也有来自计划上市的公司的老总。他们就上市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用专业化规避风险

■哈九如(上海新华传媒董事长)

外研社建社30年了,新华书店70年了,要做到100年真的很不容易。做一个百年老店是有可能的,但做一个百年上市公司是难的。公司可以打造自己的品牌,可以有一个执着的追求,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找到自己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机遇,但是上市公司不一样。因为上市公司是在投资者投出每一块钱的时候,在资本市场上寻找这一块钱最能保值增值的地方。资本市场是一个很开放的市场,当你的利润达不到市场平均水平的时候,资本就走人了,不跟你玩了。如果一个上市公司,大家把钱都从公司拿走了,股价就会不断往下掉,市值就不断缩小。因此,一个上市公司要成为一个得到社会尊敬的企业公民,是非常不容易的。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大不大?真是有点讲不明白。就直接感受来讲,例如销售额掉了多少,利润减少了多少,得裁减多少岗位才算是金融危机的到来?实际上我们的感受并不是很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你的产业架构越完整,抗风险能力就越强,而我们现在基本面都是好的。现在我们有一件事情可以做,那就是提升信心。大家都说现在买股票能赢,大家都掏钱买了,股市就上去了。

谈到书业的上市,很多人会用又爱又恨来形容。到底是爱还是恨呢?实际上这个事没有几个人爱,没有几个人恨,为什么?爱它当然因为有机会,有很多钱,但钱多是个麻烦的事情,要花掉它,上市公司的钱是有指向的。各位都很清楚我们的利润是多少,这个问题是很残酷的。上市以后你的主业以及你还是不是你原来讲的那个主业概念,这个问题肯定不是那么简单。大家注意到我们上海用了新华传媒,这是因为我们当时就想到一个问题,新华书店产业链利润的空间是有限的,我们的投资者会研究在这个产业链中间利润最高端的是什么。

我们现在上市,新华书店自身有一定的存量,但是它的存量在过去表现在大的固定资产。而现在出版社上市应该是产业上游上市。出版社的企业形态是怎么样的?实体资产很少,当然它有书号,更主要的是人,在资本市场看来,任何生产要素都是可以流动的,也包括人这个要素。你怎么能够把这些人牢牢拴在出版社?如果把人挖走了,生产力就会下降。

拿着这些钱做事情,要更加专业化。而中国出版业是非常不专业化的。出版业的专业化和做上市公司这种业态的专业化是不同的,一个是专业面的划分,我认为坚持专业化是我们现在出版社坚持上市并且能够做好的,这也是唯一的路。所以,要争取把钱用到专业化的地方。金融市场的专业化怎么理解呢?这叫规避风险,因为你专业,别人不懂,你懂,就不会被别人抢走,所以你的风险最小。我讲一个例子,上海广告媒体的85%以上的所有广告版面都在我们这儿,但是广告每天做是做不完,所以最近我们做一件事情,把广告位拿出一部分来做书。比方说我们做图书营销,帮助全国来推广,做到一个边际点。所以,将来我们业界要靠联手打造边际上的小效应,把一些资源整合起来。

作为上市公司,我们投资什么?是投资明天和未来,未来风险最小,你就能生存下去。

冬天也好,上市也好,危机只会产生在自身

■倪志敏(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

由于国家加大对中西部省份教育文化的投入,我们去年销售收入达到52.93亿,创了历史新高,提前两年实现我们企业的战略规划。现金流到年底达12亿多,利润资产收益率都创了历史新高,我感觉冬天这个话题,对文化产业来讲,还没有到切肤之痛的地步。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中国图书发行业增长速度一直是低于GDP增长速度的,全国的总量也很可怜。

现在书店、出版社遇到的一些问题,我觉得与金融危机关系不大。冬天对我们这个行业不是周期问题。美国的次贷首先影响的是外贸、金融。从安徽来讲,由于中西部文化产业的基本特点,决定了我们没有感受到冬天。但是这不代表企业没有潜在的危机。这个危机就是如何战胜自我,现在我们的观念、体制机制、新型业态、管控模式等都还存在着滞后的地方。

文化企业现在都市场化了,特别是发行主体被政府推向市场,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必须走向市场。市场是一个企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文化企业滞后于国有工商企业改革至少20年。我们的社会责任跟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不矛盾的。一个企业要想发展,要做大,运用资本市场,这肯定是企业做大的一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世界五百强也好,中国五百强也好,必须要进入资本市场。

我们安徽发行集团矢志不渝追求进入资本市场,负债率38%,母公司负债率30%多,现金流12个亿,去年我们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企业为什么要上市?不是赶时髦,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考虑:

第一、要打造合格市场主体。我们在管理中切实感受到市场观念、体制机制等等的问题。

第二、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评价体系,让外面的人看新华书店,上市以后透明了,盖个楼造价太高,股民会评论你。建立了市场化评价,或者叫外部评价体系,这是逼着企业要强化主体。

第三、从策略上讲,改革上市有利于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因为这是党委政府的兴奋点,我们安徽集团也是这样,不管是教材,免费教材,企业要上市,政府都会支持。

第四、从行业发展来讲,资本市场是一个制高点。

第五、低成本募集资金。经常有人问我们什么时候上市,这时候上市好不好?其实上市就是为我们建立了一个可持续的融资平台。去年7月,我们正式上报证监会,证监会正式受理,我们被列入推荐名单,证监会也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给我们出了14条反馈意见,整体首发上市安徽新华是第一家。我们10亿元的盘子,每股0.29元的收益。国家发改委看了我们上市的募投项目,也认为不错。9月16日以后,中国证监会已经过会的30家企业都没发,在等待过会的近300家企业,我们是插队的,主要是想加快上市进程。当前的这场危机中,过会的30家里面有十几家出现亏损,包括准备过会的300家也有不少被证监会劝退,原因在于企业亏损。应该说我们没有感受到冬天。关键是在于我们自身,我们首先要战胜自我。所以,冬天也好,上市也好,我们都要以新时代的观点来审视,新华书店具有自身的优势,也有很好的传统,但是必须克服我们自身体制、机制、观念上的一些弊端。

用上市的制度打造企业成长力

■肖陵(重庆新华书店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2004年,重庆新华就开始考虑股份制改造。缺钱就上市,这个成本最低,比银行借钱容易,但是又感觉这是个双刃剑。有人认为企业改造完了只有上市才能发展。但上市以后企业性质就变成了公众公司了。

2007年开始,我们班子在讨论这个问题,感到还是应该走上市之路。

首先在主业建设方面我们会建一个现代的物流中心,投资一亿元,虽然在投入上可能会高一些,但是我们土地资源有优势,所以用土地的置换算大账应该是划得来的。另外考虑到新华书店是我们的强项,作为发行来说,渠道建设很重要。最近国家提出了4万亿的拉动内需计划,重庆配套1.5万亿。最近我国的商业发展非常好,但是对文化这一块,或者说配套上略显不足。

其次,在竞争中我们感觉到,我们有人才,由于制度不好,或者环境不好,使他成长的不好,使他不能真正为这个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所以,作为一个上市公司,用上市的制度,上市的文化和价值观来改造我们的员工,改变我们的制度,打造我们的企业,真正做到法人治理机构,这才是我们企业将来成长的关键。

上市公司是一个公众公司,是一个政府非常关心的公司,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政府对民生非常关心,提出了很多温暖计划。如果真正成为一个上市公司,成为一个能够有很多公信力的公司,或者说对整个社会发展有益的公司,政府会给我们更多政策支持和资源支持。

在目前已经跌到2000点以下的股市,我们谈上市的确需要一些勇气和信心,关键是把组织架构组织好,目前是主业上市,但是如果特别大的项目有了以后,也不排除。在那个项目上能够投资一二十亿的时候,可能不是主业,是另外一个产业先走上市之路,也是有可能的。

做大做强应该选择上市

■方平(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总经理)

湖北省新华出版集团从2005年开始实行三步走的路,作为长江出版集团的子公司,我们将捆绑整体上市,所以现在各项工作在今年2月份之前全方位实施。什么时候上市还有时间表的问题,因为上市是一个漫长的而且有很大风险的事情。

对于上市,我谈一点个人不成熟的想法。目前新华书店上市,特别是对于中西部省份来说,是促进集团和新华书店做大规模、提升竞争力、壮大实力的一个比较好的时机。上市的目的有三个:首先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其次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来融资,而且可以规范文化企业,提升管理水平。

对于第一个目的来说,新华书店是金字招牌,在读者心目中是非常认可的,但是这个金字招牌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与这个行业市场化的进程并不是很同步,导致在读者心目中对我们这个金字招牌多少有些看法,这对我们新华书店的挑战是非常大的。这方面,可以通过努力,让知名度巩固提升。

第二个方面就是提高投资。我觉得,一个出版社有四五个编辑就够了,这个行业不需要太多的投入。相比而言,新华书店这个行业,更需要的是资金的投入,新华书店要提升市场的控制力,提高读者的影响力,只有靠我们的渠道,渠道就靠我们的实体书店。湖北省的实体书店跟一些先进省份比差距很大。有人说新华书店要发展网络书店,我个人觉得我们现在陷入一个误区,当当网刚刚保本,作为书业来讲,还是把实体书店作为重要的投资方向,书店的投资通过融资以后,可以加快网络体系建设的步伐,同时加快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像现代化的物流基地,以及连锁体系,包括信息化建设,都是我们行业需要亟待改进和提升的,要想将公司做大做强还是应该上市。

新华书店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怎么样加快自身内部建设,包括市场的竞争力、管理水平、队伍的素质、职业化程度等等方面。我们存在诸多问题,我们现在很多企业是包装上市的,所以我认为我们中国的股市下到2000点以下,这都是很正常的,因为许多是企业包装上市的。我觉得文化企业上市要解决好我们自身的一些问题,要规范管理,提升队伍的素质,要引进新的理念,改进我们有几十年历史的这个行业的弊端,特别是盈利投资回报模式正远远不能满足上市需要的。

提升水准,把自身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身体强壮以后,才能在股市上提高我们的影响,提升我们的管理水平,也才能达到我们做强做大的目的。

上市促进品质、竞争力和发展

■沈剑峰(湖南省新华书店集团副总经理)

上市对新华书店来讲是三个需要:一是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需要。如今出版业链条是多元化的,销售渠道网络化,集团也提出一个战略目标,营运资本化、产业市场化、团队职业化。要实现这样的战略,集团提出了一个具体的目标,争取在两到三年之内,投资的能力达到30亿元,销售的规模上100亿元,产生的利润大概是5亿元,我们的资产规模大概是160亿元。如何两到三年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就要通过上市,通过并购,通过持股或者控股来使这个产业快速发展。金融危机现在见底了没有,这个问题实际上还没有人敢回答,我的观点是不管见不见底总是会复苏的,所以与其复苏以后不如早做准备。

第二、对于新华书店来讲,需要轻装上阵,提高竞争能力。通过上市和股份制的建立达到这一效果,新华书店一分为二,90%是在上市公司,10%是在另外一个公司,这样,上市后的新华书店是可以轻装上阵的。

第三、新华书店通过这个上市可以提高知名度。由此可见,上市能够促进新华书店的发展,增强竞争力。

互动

■任江哲(《中国图书商报》社)

这里也想请教外研社两个问题。一问于春迟社长,目前国内已有两家出版集团上市,还有一些出版企业计划上市,那么,外研社要不要上市?如果上市,会是在什么时候?第二个问题请问王芳副社长,台上的五位嘉宾所统领的都是中国发行业的龙头企业,从您分管出版社销售的角度看,您认为发行集团上市后,外研社的销售有无增长?您希望发行集团上市对出版社的销售有怎样的帮助?

■于春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

目前国内高校出版社没有一家上市的,国外的高校出版社,包括已经有500多年历史的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在内都没有上市。高校出版社上市是一个新的课题。

第二,大学出版社作为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成立之日起就与大学相互依存、互动发展,肩负着为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服务的文化责任,一定意义上说,大学出版社比一般出版社承担着更为显著的社会效益的要求。在国外大学里面,出版社的社长叫秘书,社长要听一个委员会的,这个委员会的基本组成成员是大学里的教授。而出版社上市后由于变成了公众公司,经营发展要满足股民对利润和增长率的要求,要满足资本的逐利需求,势必受资本力量的制约。这里面存在一些冲突。上市不是出版社与资本市场接轨、做大做强的唯一途径。2009年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主题年,外研社将以体制改革主题年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

■王芳(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副社长)

在跟上海、四川、辽宁等几家上市的新华书店合作时,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那就是上市公司的战略规划能力和战略规划的意识更强,执行力更强,纠偏能力更强。这三家公司一般不会说没有钱,只是说回款是不是更有效益,是不是追求更深层次的合作,而不仅仅是一个物流金流的合作,包括我们去安徽新华的时候,他们也有这样的一个考虑。所以,对外研社来说,有更多的公司上市,给外研社会带来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