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前排左起:王勇、徐建中、徐秀芝、李朋义、沈立军、蔡剑峰;后排左起:范晓虹、王芳、章思英、刘甲英、于春迟、徐冀侠、杨小虎
理想,与你我一路同行
■于春迟(外研社社长)
如果要总结一下“外研社30年发展的脉络与精髓是什么”,我想应该是永存心中的那一份理想,是那种一脉相承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渗透到几代外研人的血脉,贯穿于外研社发展的每个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30年来,外研社的码洋与规模在递增,外研人的理想也在跳跃,理想的变迁勾勒出了成长的轨迹。
30年前,在外研社的小筒子楼里,我们的前辈们曾经眉头紧蹙,为了每个月的任务夜以继日,为了今后的生计精打细算。人员少、资金匮乏、市场狭小……重重的困境使得上世纪80年代的外研社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生存”是当时外研人的小小心愿,一个并不容易实现的理想。虽然那时的外研社很弱小,却并不妨碍我们心存美好的理想。“生存图强”的理想意味着困境中打拼,林学洪、郑鸿毅等老一辈外研人迸发出了无限的工作热情,他们白手起家,从一个字、一本书、一个项目踏踏实实地干了起来。在那间十几平方米的简陋屋子里,徐秀芝同志已有身孕,却还要忍受煤烟和炉渣灰的熏呛继续工作;一年发行上百万册的《小小英汉词典》,是我们的总编辑林学洪带着李朋义、郑建德等同志日夜奋战的成果,林学洪总编辑甚至因为连续工作52小时而晕倒在印刷车间里。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林学洪精神”、“老黄牛精神”,正是一份理想的体现。正是这份理想帮助外研社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成为了支撑外研社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服输的外研人实现了第一个理想,并在从无到有的奋斗中感受到了理想和信念的力量。
理想不曾停步,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三间小屋子由此滋生了更多更大的理想。1992年的国庆,刚被任命为常务副社长的李朋义同志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三天,一张行军床,几袋面包和一包火腿肠,足不出户,写出了改革方案的草稿,描绘了新的理想目标。通过战略领航,创新发展,使得外研社迅速走上规模扩张的道路。“想像奇迹,脚踏实地”是李社长倡导的做事文化。想像奇迹说的是理想,脚踏实地说的是行动。在理想的酝酿中,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确立了“不动摇,坚持抓方向;不争论,埋头搞发展;不犹豫,坚决搞调整;不保守,大力搞创新”的改革原则,他制定了“精品化战略”、“以教育出版为中心战略”、“规模效益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他策划出版了《新概念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和《新标准英语》等一批重大项目;他领导建立了一套适合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体制;他培养塑造了一支团结善战的外研人队伍;他还建设了一片恢宏典雅的“外研红”建筑。凭着一份理想,一份对事业的执着,李社长用自己的心血铸就了外研社的光荣与骄傲。
在理想的实现过程中,外研社离不开各级领导、广大作者、读者,以及各方面合作伙伴的鼎力支持。因为心怀同一理想,你我一路同行。一支高水平的专家作者队伍和广大读者,以及一大批诚信的合作伙伴,是我们理想实现的基本保证。30年来,你们给了外研社最无私的帮助;30年来,你们陪外研社走过了多少风雨历程。当我们怀抱着沉甸甸的理想,踏上未来征程的时候,你们依然是我们的启航者和见证人,你们的支持和鼓励,依然是我们理想实现和前进的动力!
理想永远在前方。成为全面综合的教育服务提供商,成为出版界的百年老店,这一理想已经根植于外研人的心中。一切的努力都只是开始,心存伟大的理想才是永恒。相信前方的道路无论风雨,我们都会信心满怀,继续一路同行,用理想赢得未来。
人生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时光
■李朋义
今天,外研社30岁。我在外研社工作了27年,曾经主持外研社工作15年,这是我人生最值得骄傲、最值得回味、最值得留恋的一段时光。外研社就像我的生命伴侣,对于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充满着无限的情感。其实,许多老一辈外研人和我一样怀有这份深厚的感情,新一代外研人也将走过类似的历程。
30年来,外研社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风雨,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不断成长壮大。1979年,外研社在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潮流中诞生;1990年代,外研社在以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标志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壮大;进入21世纪,外研社又在以十六大为标志的文化产业发展大潮中开始腾飞。如今,外研社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0大出版分社、12个独立法人单位、16个信息中心、1800多名员工,发行码洋20亿元的大型出版企业;成为一个集外语出版、汉语出版、科学出版、少儿出版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教育出版机构;成为了在企业综合实力、销售码洋、年利润和总资产等方面均稳居国内出版界前茅的行业标杆。
外研社今日的辉煌凝聚着几代外研人的勤劳和智慧,也渗透着各级领导、海内外合作伙伴以及广大作者、读者朋友们对外研社成长所倾注的关爱和真情。我们不能忘记几代外研人跋涉的背影、奋斗的脚步,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用永无止境的奋斗精神,铸就了外研社辉煌灿烂的30年。我们将铭记外研社所留下的每一个坚实足迹,铭记这许许多多不辞辛苦、任劳任怨甚至于鞠躬尽瘁的可爱的外研人。我们也将永远铭记给予我们无数关怀与支持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是您们成就了外研社而立之年的华彩乐章。您们的帮助让外研社不断朝着新目标奋进,没有您们的鼎力支持就没有外研社的今天。
2007年5月以来,以于春迟、徐秀芝、蔡剑峰为核心的新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外研人奋力拼搏,在新的起点上取得了更大的成绩,开创了外研社改革发展的新局面。新的领导班子团结和谐,公道正派,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为外研社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我坚信,有这样一个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有外研社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有各级领导和广大朋友的鼎力支持,外研社一定能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可爱的外研人必将怀着新的梦想,执着前行。外研社的明天会更美好!
大爱精神激励外研人勇往直前
■徐秀芝(外研社党总支书记)
喜逢外研社30年社庆,回首亲历奋斗的30年,油然感怀……
外研社的优秀证明了外研社始终坚持党的出版方针、正确的出版方向,严格遵守出版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条例,从不越雷池一步;始终坚持为读者负责,为教学与科研不断提供、提升优质的服务,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系列教材和图书,从没出过一本内容失当的图书误导读者,并力争多出造福子孙后代的高质学术著作;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并努力寻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进而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外研社的辉煌体现了外研人的智慧、壮志与拼搏奉献。外研社从艰苦创业、改革腾飞到创新转型,创造的奇迹和辉煌,体现了外研人的辛勤耕耘、任劳任怨、呕心沥血、求真务实、雷厉风行、拼搏奉献,30年来的一幅幅动人难忘、催人奋进的平凡中见高尚、无私中见
伟大的画卷,历历在目,永存
心中,永存感动。这种大爱精
神将激励着外研人再接再厉
勇往直前!
外研社的昨天是可歌可泣
的,外研人高唱着集体英雄主
义的赞歌,用睿智、热血与汗
水,乃至失去健康和生命创造
了持续的辉煌!
外研社的今天和明天是充
满着活力和希望的,今天和明
天的外研人必定也必将是迈着
自信而铿锵的步伐,在外研社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事业大道上迅跑,
去迎接更加灿烂的辉煌!
夜路
■蔡剑峰(外研社总编辑)
写下这个题目,我的脑子里是一个“风雨夜归人”的形象,就像“外研社”。
如果把外研社比作一个人,那么,这是一个不辞辛劳、历尽艰难的人,他披星戴月、风雨兼程、跋山涉水;这也是一个在黑暗中不懈探索的人,他目光坚定,寻找光明;这同样是一个怀抱梦想和渴望的人,他的内心珍藏着美好的情感,寒夜因此而温暖;这还是一个懂得回归的人,他的每一次出发无不都为了返回时的回报和感恩。
因这题目,又记起两次真实的夜路。作为外研社“非正史部分”的旁注。要说明的是,主人翁虽然是原社长李朋义(因为历史就是这样),但我想讲的道理其实是集体主义。
夜路一20年前一个寒冬的深夜,南国颠沛40多个日夜之后,当年的编辑部主任李朋义拖着被胃疼折磨的病躯,带领着同样疲惫而瘦弱的本人,终于完成“教材市场”的调研回到北京。俩人破天荒打了辆出租车回家,这是一路几十天来的头一回。“黑车”走在火车站附近的小胡同里时,突然听到电台上播新闻,说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思库遭民众判决。记得当时,大发议论的我意外地发现,一直令人亲切的李老师一时满脸凝重。
有人说外研社的30年,就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缩影;也有人把那一次南方调研看作外研社走向市场迅速崛起的标志之一。但我看到的却只是那么一个漆黑的夜——不过,要紧的是,在这样令人忧愁和彷徨的长夜里,苦难孕育着思索,塑造了意志,催发起奋争。
夜路二大约三四年前的一个很深的夜。我终于拉着李社长从王府君悦饭店开车离开。路上我抱怨道,“都困成这样了,还不放我们走?”——“不行啊,得熬着;这样才能表现出你的诚意。”
从此明白李社长的“熬着”,绝不是我所能够做得到的。那是去见一个合作伙伴,某知名国际出版公司的老总。原以为只是一起吃个饭。不料冗长的一顿晚饭后,人家谈兴不减;拉着我们又到了他套房客厅。患有糖尿病的李社长本已喝了不能喝的酒,又加上病理性的瞌睡,此时只见一边狠掐自己大腿,一边“欢声笑语”;当我早已决定选择沉默的时候,他却仍然强打精神,表现得饶有兴味。于是,他们之间说完英文说中文,说了中文又说英文,而我则一旁睡眼惺忪,数着一圈圈的时针;最后,直到人家的下属也终于难以坚持,他不得不提醒老总他们,会见才得以告终。我当然明白自己与职业人士之间的差距,不过原谅了自己。因为这已经差不多是“16小时之外”了。由此也理解,外研社作为一个国企,要向国际化企业看齐,追赶得多么不易。
去年的全社大会上,我曾请大家记住外研社有三种不睡觉的人。一是像李社长这样的“不肯睡觉”的人,二是于社长这样“睡不成觉”的人,三是徐书记这样“睡不好觉”的人。当时确是有感而发,因为就在大会前夕,恰巧又见证了他们的一个不眠之夜。睡不着觉的人外研社一直不少,再比如,近10年来每到周末必外出公差,凡在家则七点不到必第一个坐在了办公室的徐副社长。
我想说的是,如果仍把外研社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他是一个熬夜的人。有一句话令人动容,说现在的人透支健康,“40岁以前拿命换钱,40岁以后拿钱换命。”真是这样的话,难免有些心酸,但好在外研社毕竟不是一个吃五谷杂粮的人。
外研社30岁了;自己也不知不觉一条路走过20年。行色匆匆间,竟到了回首感慨的时候了吗?虽然前路漫漫,但此刻驻足,也别有一番远道夜归的心情。暂且拂去行尘,捻亮灯芯,愿一路风霜都消融在温暖的亮光中。
■徐建中(副社长)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在外研社迎来30周年社庆之际,我效仿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名言来说说我对外研社30年发展的管见。这里,“脊梁”的内涵有多种,对于外研社来说,指的是她的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
首先,她是时代精神的诠释者。外研社顺应改革开放之势而发展——建社之初的出版探索、“90年代英语系列丛书”问世、一系列语言学习丛书的策划出版、《新概念英语》修订和重新出版、《新编大学英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新视野大学英语》“基于计算机的网络教学模式”、《新标准大学英语》对语言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外研社以她独有的远见与胆识成就了今天大学英语市场上的领导者。他们的大智大勇,尽显英雄本色!
第二,她是企业道德的守望者。30年的出版,她与劣质、低俗无关。“‘外研社杯’英语辩论赛”和“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两大公益赛事有力地推动了全民英语教育进程。大学英语教师研修班连续11年免费培训大学英语教师9万人次,极大地推进了中国英语教学改革。
第三,她是和谐乐章的演奏者。外研社是一个乐团,综英分社续演着《新概念英语》,基础分社鸣奏着《新标准英语》,高英分社引吭高歌《新视野大学英语》,而新业务部正演练着数字外研社的《新华章》。这是外研社和谐的《春之声圆舞曲》!
第四,她是普普通通的劳作者。外研人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三尺方桌就是他们的人生舞台,条条公差路是他们的征程。他们极少按时下班,经常挑灯夜战;他们不以自己的尊卑、进退为意,踏实地工作,更不计较个人得失,忘我投身工作。他们的工作不惊天,不动地,但谁说他们不是外研社的脊梁?正是他们的时光与智慧切切实实地支撑着外研社这座宏伟大厦。
这是外研社的“自信力”,这是外研社的“正史”,这是外研社走向未来的基石。30年,外研社锻造了自己的脊梁,创造了奇迹,把握了命运,谱写了历史。
■章思英(副总编辑)
成立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外研社,今年喜迎30周年社庆。从名不见经传的小社,发展到今天名扬中外的大社,其历程的艰辛,唯有亲身奋斗其中的人才能真正体会。
对一个立志成为百年老店的企业而言,30年不算长,但就是在这30年间,许多老外研人奋力拼搏,奉献出了人生最宝贵的时光。为了事业,有人放弃了天伦之乐,有人牺牲了健康,有人甚至献出了生命……后来以及新近加入这个团队的成员,无不受到前辈精神的鼓舞、榜样的激励。
外研社有出不完的书,并不断开创新的业务。从领导到员工,大多数人经常处于时间压力之下。这可能是出版的行业特点,但更大程度上是这个团队工作作风的体现。不断拓展的新业务,要求每个人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每一次的进步,背后都有新知识的支撑。外研社在过去30年的跨越式发展,是基于其超前的眼光;她总是未雨绸缪,先人一步,一旦认准目标,就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从历史看未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通过一代又一代外研人的努力,外研社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沈立军(副社长)
外研社步入了而立之年,而我也已近不惑。回首这大半生走过的路,最为感慨也最为重要的,无疑是在外研社度过的这十年时光。1998年12月,一场外研社与中国人民大学MBA毕业生的联欢会——一次特殊的面试,把我送进了外研社的大门。
10年了,外研社从不到5亿码洋发展到今天的20亿码洋;而我自己,也从一个刚入门的市场推广员,一步步成长为一个“老外研人”。探究这十年发展的动力,可以说,每一步都离不开老一辈外研人带给我的激励作用和榜样力量。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无论在大城市待了多久,也总带着股泥土般的朴实,时时事事都透着些简单的执着。没想到,来了外研社,发现这里的人更加“单纯”,更加“一根筋”。大家为了工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这里,徐秀芝书记和李朋义社长是给我震撼最大的两位老外研人。无数个加班、无数次带病工作、无数次用亲情的温暖关怀晚辈,即使在外研社飞速发展的巅峰期,徐书记的身上依然处处闪现着老一辈外研人创业时的无私奉献精神。李社长更是“外研精神”的代表,在我和同事们开始着手外研社市场开发工作的时候,他事必躬亲、殚精竭虑,几乎对每一次市场活动的筹备工作都要亲自过问。试想,在这样一批让人由衷敬佩的老外研人的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下,我们这些后来人怎么能不加倍努力、奋力追赶呢?
如果说奉献与执着是老一辈外研人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那么,信任与支持就是外研社领导们给予年轻人的成长动力。我入社时正值外研社开始进军中小学英语教材市场,我被直接派往前线,负责市场的深入调研并撰写分析报告。入社不到1年,我被任命为期刊中心主任助理,主持期刊中心工作;不到3年,我又扛起了创建市场部的重要任务。每次回想起这3年历程,心里总是充满了感激,总能忆起当年李社长鼓励我“大胆去拼”时信任的眼神;也不会忘记当我遇到了挫折和困惑时,徐书记如师长般对我的谆谆教导。能有这样的领路人给我们创造珍贵的发展空间和平台,能有这样的老师交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是我们极大的幸运。
10年虽长,但只是我与外研社相伴的开始;10年虽短,却是我人生中最浓重的一笔。回首往事,千言万语,只想说,这是一次无怨无悔的选择,这是一场弥足珍贵的相识。
■范晓虹(副社长)
30周年之际,兴奋、紧张、豪迈、悲壮的感受错综复杂。我见证的是外研社最近十年的蓬勃发展,从我刚入社时的300多人3个多亿,到2009年的1800多人20个亿。外研社越来越大,越来越强。
在开拓新业务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并实践着一个朴素的管理理念: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我知道强大的主营业务对新业务的开展既有支持的一面,也有牵制的一面;我明白外研社进军新业务如欲成功,二次创业的决心和适合新业务成长的企业文化多么重要。
我坚信,有了一种看重结果,坚韧、拼搏、协作的文化氛围,有了一套适合组织运行的制度和流程环境,再解决了人的问题,业务应该就能够成功。当然,这一切都基于一个前提——这次战略决策是正确的。这点我深信不疑。就在几天前,我把李朋义社长提倡和教诲的“想象奇迹,脚踏实地”向新业务的新团队演绎了一番。我想,未来一年业务能有多大的发展,还真是在于如何实践“想象奇迹,脚踏实地”。
相信外研社每个领导每个员工都期待新业务的成功,我更期待。35周年的时候,新业务的成就能否成为为社庆献上的一份厚礼?40周年的时候,新业务能否成为外研社的又一个核心?我愿意在把一项项处于边缘的新业务带到核心业务的征程上,披星戴月、披荆斩棘,然后再回到新的业务边缘重新开始。其实能让我来负责新业务,我要感恩的还是这份来自组织和领导的信任——这是我对外研社最最深厚的感情。
难得有空遐想时,也会把外研社“以出版为主业,以信息服务和教育培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战略“画一画”——强大的两翼带动着外研社的巨大躯体飞翔起来的情景——外研社的头10年是在走,后来的20年是在跑,未来的10-20年要飞起来。
■王芳(副社长)
今天,外研社30岁了。我想起自己30岁那年,社委会宣读的干部任命中:我从德语编辑部主任改任社长助理、营销总监。也是在那年的全社营销人员大会上,面对着台下几百名外研社的营销精英,我说:“我将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对我而言,从编辑到营销总监,再到主管生产和市场的副社长的身份转变,是挑战,更是一次次新的出发。
在外研社工作15年,感觉外研社一直在出发。
1994年我加入外研社的时侯,正是外研社的调整期。老一辈外研人在艰苦的条件下任劳任怨、拼搏奉献,奠定了外研社发展的基础。当时的外研社社长李朋义,在那间狭小、简陋的办公室里,为外研社的下一次发展运筹帷幄:外研社的五年发展规划中,着眼市场需求,走市场化道路,向市场要效益。
有媒体评论:外研社是出版行业最早面向市场、进行真正意义上市场营销的出版社之一。《汉英词典》(修订版)的出版在外研社的词典出版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不仅因为它是一部高品质的词典,同时也因为它立体化的营销方式:在词典首发之际召开高规格的专家研讨会,在全国的各大报纸、电台做宣传,并首开先河在中央电视台做词典的电视广告,引起轰动的同时大幅提升了词典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销售量。1999年开始的全国大学英语教师免费培训,打破了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的沉闷现状,为全国的大学英语教师送去新鲜、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逐步赢得了大学英语教材市场。而外研社从简单的推广产品到推广一种理念的营销模式也很快被业内同行认可、效仿。
外研社的市场营销就在这种注重市场调研、创新宣传策划、专注市场推广的模式下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推动外研社的快速发展,也锻造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外研社营销团队,我很荣幸带领这支精英团队一起为外研社的继续发展贡献力量,也感谢所有的领导、同事、合作伙伴多年来给我的支持和帮助。
外研社就像一趟怀揣理想的列车,旅途的精彩只有亲历者才能领略。当车声隆隆,所有的梦开始阵痛,但我相信,未来是晴空。
■刘甲英(副社长)
30年时间太长——1万多天,26万多个小时,分分秒秒数也数不清;30年时间又太短——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外研社的30年,在一路风雨、一路艰辛中走过。从过去的“七八个人、十几条枪”,到现在的1800多名员工、近15亿元资产、20亿元发行码洋以及10余万平方米的雄伟建筑,屹立在中国出版业之林。回首昨天,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外研社的明天会更美好!
回顾多年来的工作,感受最深的是外研社领导班子的团结、奉献和智慧。这样一支有朝气、有知识、有能力、有前瞻性眼光和科学管理理念的领导班子,保证了外研社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坚实的发展后劲。让我们携起手来,在社委会的领导下,恪尽职守,不辱使命。
今年初冬,我们在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栽下了一片枣树林,种的时候还都是秃枝,但明年一定是春天枝头吐绿,夏天花香沁人心脾,秋天收获累累硕果。有了全体外研人的辛勤耕耘,外研社的未来就像这片枣树林一样值得憧憬。
■杨小虎(社长助理)
自1997年入社已有12年,在此期间我一直从事技术工作,也因此有幸亲历了外研社在汹涌澎湃的科技大潮中搏风斗浪、锐意变革的进程。
回首,那些或见、或闻、或感的时间碎片。
1993年,全社只有两台电脑,且只限于打字之用。1998年员工每人配备了一台电脑,那些积极参加培训、头发花白的老编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外研社注册了自己的域名,作为唯一的网站管理员,我包揽了网站架构、系统开发、中英文页面设计、内容采编、交互社区、新书发布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1999年,两只神通广大的“猫”让社内有业务需要的员工接触了互联网。2000年开始,云因出版业务系统建设使编务、办公、财务、销售系统得到进一步强化。2003年启动的电子词典项目是外研社在电教产品领域的一次大胆尝试,我依然记得从社内各部门调人在主楼819组建项目组的情形,依然记得在办公室里高高堆起的产品包装盒。面对扑面而来的数字化浪潮,外研社调集精兵强将,全面发起了“登峰行动”,ERP成功上线带来外研社管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变革。2008年组建数字资源中心,实现内容资源的规划化、科学化、数字化管理,并开始搭建内容资源管理系统,为“线上外研社”的宏伟蓝图夯实基础。在数字化氛围的烘托下,外研社的各项新业务层出不穷,按需印刷、电子书、手机词典、学习平台、数码点读笔……
信息技术为出版开拓着边疆,我们在那里耕耘。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是一群不知疲倦的守望者。30年风雨兼程,留下的是一行行坚实的脚印,我们坚信,外研社的明天会更好!
■王勇(党总支副书记兼副总编辑)
30岁,对于一个人是而立之年,对于外研社来说,也同样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点。过去的30年,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30年,从七八个编辑、几间筒子楼办公室,到现在的1800名员工,销售码洋近20亿,我想,此时此刻,每一个外研人都会像我一样感到由衷的自豪,同时也心怀感恩。一是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二是要感谢各级领导、专家以及广大读者多年来给与我们的厚爱和支持。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外研社30年持续而快速的发展。面对各种机遇,几代外研人团结奋斗、只争朝夕。从管理课程里学到过一个公式:成功=战略*组织能力。而外研社30年的发展轨迹,正好是对这个公式的最有力的佐证。在过去的30年里,尤其是近十几年以来,以李朋义同志为核心的社委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发展战略,给外研社的发展注入了加速度;同时,外研社在组织能力建设上也是一步一个脚印,从员工的培训激励、企业文化的建设到ERP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搭建,“想象奇迹、脚踏实地”已经成为外研精神的核心内涵,渗透到了外研社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里。
30岁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一个继往开来时间点。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未来,我充满了信心和动力。衷心希望外研社在新的起点上走得更好更快,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出版业的“百年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