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三场书业论坛上演中国“全球秀”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10/16 作者:任江哲,叶兰珊,江筱湖,金霞

\Images\2005-2009\20091016T0201.JPG

在法兰克福书展这个书业嘉年华上,中外出版界的新朋老友相谈甚欢

■商报法兰克福书展特派报道组/记者 任江哲

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对于首次作为主宾国的中国来说,不仅仅是一场书业的盛会与狂欢,同时也是中国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近距离触碰八方目光的“全球秀”。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日益凸显重要性的中国,以书为媒,向全世界展示出愈发自信和强大的形象。10月14—15两日,由中国主宾国组委会主办,三家中国实力出版集团主要承办,集中了世界著名政要、顶尖级经济学家和出版家等各路名流的三场高端论坛,紧锣密鼓,高屋建瓴,以其高规格、高品质、高聚焦和高含金量,带给参与者积极的思考和扎实的收获,为本届书展主宾国活动增添了重要的砝码。

14日上午,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承办,以“出版业的挑战与机遇”为主题的“中国出版高层论坛”激起了出版家们思想碰撞的火花。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论坛上致辞并做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中国新闻出版业新发展》的主题演讲,向来自世界各国的出版界同仁介绍中国出版业的最新发展和应对各种挑战的做法。他指出,近年来中国出版产业规模进一步增长,数字出版产业加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速建立,出版产业政策不断完善,与许多其他经济部门的低迷相比,出版业的增长所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还有比经济效益更加珍贵的信心。中国政府致力于构建以民族文化为主导,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共同繁荣的开放格局,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方面出台了许多新举措,包括加强版权引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拓宽外商投资领域,引进战略投资者;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有序进入出版产业,解放和发展新兴文化生产力;大力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扩大中外出版业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和建立外向型出版人才培养的新途径等。中国的出版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正在继续进一步深化出版体制改革:一是推进经营性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和集团化建设,重塑新型市场主体;二是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三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速产业发展;四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能。中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重点攻坚、全面推进”,全力构建新闻出版业“两个格局”、“三大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和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开放格局;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新闻出版市场体系,技术先进、覆盖全面、传输快捷的现代传播体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面向基层群众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裁李朋义从金融危机、数字化、国际化和文化体制改革四个方面分析了出版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为例,向与会者传达了中国出版业的“国家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繁荣的信心。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认为,在全球化发展的道路选择上,中国出版企业应准确把握国际出版业购并的趋势,突出主业,强化核心竞争力,同时还必须紧跟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倾力打造数字化时代的业务平台,积极建立基于数字化的商业和发展模式。德国出版商与书商协会主席哥特弗里德·赫纳菲尔德就数字媒体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以及引发的版权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论述,爱思唯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恩斯特姆、阿歇特图书出版集团总裁阿诺德·努里以及施普林格出版集团首席执行官德克·汉克分别结合本集团实例,对传统出版业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应对之策。

14日下午,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美国圣智学习出版集团联合承办的“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1978—2009)——中外经济学家论坛”高朋满座。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出席论坛并致辞。柳斌杰署长传递出信息:尽管世界各国的出版市场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衰退,而中国出版业却逆势上扬,产业增长在10%以上,引进版权在1万种以上,进口书报刊也将超过往年,给全球出版业带来希望。原因首先是中国经济发展健康稳定,内需增长较快。其次是危机更容易促进那些启迪心智、关注人类命运、丰富人类生活的出版物销售,促使人们反省自己,学习和运用新的知识,研究这个充满着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扩大了人们对出版产品的需求,出版市场潜力很大。

上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改革开放30年间连续保持高速发展,大致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这种发展被称为“中国奇迹”。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菲尔普斯,伦敦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阿塔·侯赛因等外国专家在“中外经济学家论坛”上总结和赞扬了中国经济改革的伟大成就,并对中国完成现代化的必要步骤以及复合型发展的经济模式乃至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提出了各自的建议。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是持续学习、不断升级的发展过程,基础设施的完善、科学技术等的引进是中国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史正富、陈平等国内专家则从政治经济学等独特的视角洞悉中国“谜团”和中国道路。

论坛同时举办了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和美国圣智学习出版集团合作出版的“中国改革30年研究丛书”英文版首发仪式,丛书汇聚了史正富、蔡昉等一批国内知名学者,内容涉及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等10余个重大选题,多维度、多层次地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

作为以中文为载体的世界华文出版,其产业的总体规模日趋庞大,华文出版在全球延绵、繁荣,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出版业中一支重要力量。

15日上午,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共同承办的,以“华文出版的使命与未来”为主题的世界华文出版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出版“大鳄”的高度青睐,他们就华文出版的使命、华文出版的未来走向、新形势和新技术下华文出版如何做好版权贸易、如何利用新技术发展壮大华文出版等重大课题进行了演讲,共商繁荣华文出版的大计和策略。

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在题为《弘扬传统发挥优势共创华文出版的美好未来》的开篇演讲中,阐述了华文出版具有的优良文化传统,即经世致用、鉴古察今的出版理念,秉笔直书、忠于史实的出版精神,盛世修典、博大精深的出版内容,甘作嫁衣、精益求精的编辑修养,官民相济、相得益彰的出版机构,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的印制技术,交流交融、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描绘了华文出版良好的发展条件:一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华文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资源,二是当代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为华文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三是两岸三地华文出版已形成的规模和积累的经验为华文出版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力量,四是广阔的海外需求为华文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并对共创华文出版的美好未来提出四点建议:不断壮大世界华文出版的整体实力,大力推动世界华文出版的内容创新,切实提高世界华文出版的科技含量,努力拓宽世界华文出版的全球视野。他相信在全球华文出版界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谱写出华文出版的美好篇章,描绘中华文化的壮丽前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谭跃在论坛上提出,华文出版的使命和未来是应肩负起弘扬自身优秀传统文明和传播自身现代化经验,承担起中西文化交流、中西现代化模式交流的历史使命,为全球文化的互融互通有所作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独特的贡献。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裁李朋义分析了华文出版对外国际合作新趋势,并对进一步推进华文出版“走出去”提出了应对之策,即借中国经济腾飞之势和汉语学习热潮之势,借技术之力和资本之力,加强对华文教育和华文出版的研究,整合华文出版企业的资源和强化相互之间的合作。

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陈万雄和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陆国燊《香港扮演的角色》的演讲,康轩文教集团董事长李万吉和副总经理谭惠婷《从台湾看全球华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的演讲,澳门大学出版中心主任、澳门出版协会副理事长王国强《回归十年澳门出版业发展概況》的演讲,从港澳台地区不同的侧面对两岸四地出版市场进行了精彩描述。美国佩斯大学出版系主任谢尔曼·拉斯金题为《中文出版在美国》和大众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周曾锷题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文图书市场》的演讲,不仅介绍了华文翻译出版在美国未来可能出现的良好态势、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地华文图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并且对推动中国文化在美国和整个西方世界的传播和推广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明亮亦在论坛带来题为《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将给知识传播带来什么新的变化》的演讲。

时代出版文化产业

项目招商会新颖亮相

商报讯(商报法兰克福书展特派报道组/记者 叶兰珊)世界出版商云集法兰克福书展之际,时代传媒出版公司策划组织了一场新颖独到的大型“出版文化产业项目招商会”,在出版发行、数字传媒和印刷复制三大业务方向进行招商,重点推介《国剧英译》系列、中国原创新漫画·“四大名著”系列、《中国基本古籍库》、《新版中国美术全集》、《梅兰芳藏名家书法集》、传媒广告经营开发、数字出版工程、网络游戏、电子文化产品出口、新时代印刷有限公司二期设备投资项目、光盘复制出口项目、阿联酋迪拜印刷厂项目、文化产品印刷出口等14个文化产业项目。

据时代出版传媒公司副总经理韩进介绍,时代出版传媒公司上市以来首次在法兰克福书展上亮相,将借助此次盛会展示形象,挖掘资源,促进公司与世界各国出版界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国际合作与版权贸易再出新成果。公司所属8家出版社、新华印刷公司、旭日光盘公司、时代漫游公司等11家单位精选近300种图书和光盘、复制产品参展。公司专门制作参加2009法兰克福书展参展书目、宣传册、项目招商册和全英文宣传片等,重点抓好版权输出和引进洽谈项目以及策划组织出版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全方面开展国际合作业务。通过各出版社专职版贸人员的积极联系推介,目前公司同境外出版商已达成一系列版权输出签约项目,这些项目图书涉及少儿、传统文化、现当代文学、生活健康等多个种类,区域涉及美、德、英、意大利、波兰、中东等国家。其中《好好玩泡泡书》系列18种向沙特阿拉伯、黎巴嫩、阿联酋、阿尔及利亚、埃及等国家输出英语、法语、阿拉伯语3种语言版本。公司在抓好版权输出的基础上,重点抓国际战略合作项目。经过精密联系认真推介,目前公司已先后与波兰玛萨雷克出版社、美国哈珀·柯林斯出版社、韩国富川漫画学习中心等多家单位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目前这些项目正在积极运作中,并在2009法兰克福书展上亮相推介。

“专业高峰论坛”让中外嘉宾“亲密接触”

商报讯(商报法兰克福书展特派报道组/记者 江筱湖) “我想请问顾彬先生,在毕飞宇先生拥抱你、抚摸你的头的时候,你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当一位参与“专业高峰论坛”的嘉宾,向论坛的另一位嘉宾、著名汉学家顾彬抛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同样在台上的中国作家毕飞宇与台下的许多中国媒体一道忍不住笑出声来,台上的人文社社长潘凯雄要忍住狂笑的冲动,则一定忍得非常辛苦。

法兰克福当地时间10月14日,人民文学出版社与梯森基金会的这场齐聚中德著名出版人、作家、学者的专业高峰论坛,用“很可爱”、“很成功”来形容完全不算吹捧。除顾彬、潘凯雄、毕飞宇外,另两位嘉宾分别是梯森基金会主席雷格与蒂宾根大学德语文学教授格奥尔格·布劳恩噶尔特。一个小时的讨论中,双方围绕着“全球化对文学创作与文学出版的影响的体现”主题,对如何保持文学生存所赖以自豪的民族性与个性、全球化带来的文学的兼容对文学创作与文学出版意味着什么、文学的兼容与过去我们所强调的文学的民族性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话题,非常坦率地交换了意见,现场气氛始终很活跃。论坛在一小时后准时结束,大家都觉得有些意犹未尽,很多德国读者纷纷与台上的作家交流。

顾彬在发言中认为,过去很多中国作家本身精通外语,可以把自己的作品直接译成其他文字,而现在的中国作家大都不通外文,不看外文书,这样汉学家们的任务就太重了。他希望,中国作家在这一点上应该向德国作家尤其是歌德学习,某一天能够自己翻译自己的作品。作为顾彬在中国的好朋友,著名作家毕飞宇肯定了顾彬的意见,但他也坦率地表示:自己最感兴趣的还是本土问题,是自身的文化问题,要求作家都能成为翻译家,这恐怕还只是理想状态,作家很难达到自己翻译自己作品的水平。毕飞宇随后感慨,中德文化不同,表达方式也会有差异,顾彬曾因对中国文学界的大肆批评而被“扁”,但是同样的话由另一个人说出来,可能就会被接受。但毕飞宇颇能理解顾彬的委屈,“我当时真想拥抱顾彬先生,抚摸一下他的头。”同声传译随后立刻将其译成了“毕飞宇拥抱了委屈的顾彬,抚摸了他的头”,这才有了前文的一幕,嘉宾以为两人真的如此“亲密接触”,忍不住要问他当时的心情。小小的花絮更证明了翻译的重要。看来,中国作家以后真的可以考虑顾彬的建议,在语言上下下功夫了。

“孔子”与“歌德”精彩对话

商报讯(商报法兰克福书展特派报道组/记者 金霞)“你的个人经验对从事文化交流工作有哪些影响?怎样正确看待理解和误解?文化软实力到底有没有标准?”法兰克福当地时间10月14日,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主办的“孔子”与“歌德”的对话——汉堡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王宏图和歌德学院中国总院院长阿克曼之间的对话活动,围绕文化交流中的个人经验、理解

和误解、文化软实力三方面进行,吸引了数十位中外出版人的倾听,两位院长对于文化交流的个性化理解和精彩表达,不时引起听众会心的微笑。

阿克曼先生在中国前后生活过10余年,王宏图先生在德国生活了近两年,因此双方对于文化交流中的种种“同”与“不同”,均“有话要说”。谈到误解与理解,王宏图和阿克曼认为,中国和西方(包括德国)间的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误解完成的。从哲学存在论的角度看,人们间的误解不可能完全消除。因此,理解和交流有其限度,也正因为这样,人们更有必要持续不断地交流。谈到文化软实力,他们表示,歌德学院和孔子学院可谓是代表了德国和中国各自软实力的机构,它们一方面提升着各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塑造着各自的文化形象,另一方面促进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例如歌德学院的项目“德中同行”、汉堡大学孔子学院“中德对话”项目便是如此。

“剑桥中国文库”有效推进中西知识界交流

商报讯(商报法兰克福书展特派报道组/记者 江筱湖)一只可爱的摆在话筒边的“剑桥中国文库”的“吉祥熊”,在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张增顺讲话时,不断地摆来摆去,张增顺索性把它拿起来和自己来了张“合影”,现场一片笑声。这有趣的一幕发生在法兰克福书展开幕当天。这是中国主宾国系列活动掀起高潮的第一天,剑桥大学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在中国主题馆活动区联合举行了“剑桥中国文库”项目启动仪式。

旨在通过将中国优秀的艺术、文化、科技类图书翻译成符合国外读者阅读习惯的纯正英语,进而推进中西方知识界交流的“剑桥中国文库”项目,由剑桥大学出版社专门成立了来自中国、美国和欧洲资深学者组成的编辑委员会,负责挑选和推荐中国学术著作。目前,3套中国图书首批入选了“剑桥中国文库”,分别是五洲传播出版社的“人文中国”书系(30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华文明史》(4册)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高等数学引论》(4册)。

“人文中国”书系经过整合创新,30册书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三个专辑(每辑10本),即以思想、智慧、艺术为主的“无形遗产”专辑,以工艺和器物为主的“有形遗产”专辑和以衣食住行乐为主的“民俗生活”专辑。《中华文明史》是由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一套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著作,涉及文学、史学、哲学、考古学、宗教学、民俗学、科技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众多学科,由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4位资深教授担任主编。《高等数学引论》是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1910—1985)生前编写的教材。全书共分4册,包含了微积分、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论等内容。全书反映了作者主张的“数学是一门有紧密内在联系的学问,应将大学数学系的基础课放在一起来讲”的教学思想。今后,剑桥大学出版社还将继续挑选和引进更多高质量的中国图书,让“剑桥中国文库”真正成为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优秀的中国图书可以通过这座桥走近全世界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