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在理性博弈中共赢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5/7/15 作者:唐小燕

\Images\2005-2009\sb050715T0701.JPG

首届数字出版趋势与技术高峰论坛会议现场

7月8日至10日,由新闻出版总署主办、以“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是迄今为止在国内数字出版领域首次由政府出面组办的行业大会。来自海内外的多家图书出版社和报刊社、数字出版技术和渠道商、图书馆、科研教育机构等单位参加了此次博览会,其中包括出版社(及其他数字出版内容商)和IT商在内的33家单位在博览会上设立了展台。清华同方、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菲利普、重庆维普、易文网等数字技术服务商以及中国出版集团、星球地图出版社、麦克劳-希尔、IHS等数字出版内容提供商齐聚共展。博览会期间,“首届中国数字出版趋势与技术高峰论坛”同时举行,来自政府、企业以及学界的数十位官员,业内人士以及专家就数字出版现状、发展对策、相关技术以及解决方案等问题登台演讲。此外,企业、协会及组委会就各自关注的领域组织了六个平行分论坛。为期三天的首次数字出版博览会成为了国内首场数字出版行业盛会。

本次数字出版博览会的召开距北大方正组织举办的全国第三次ebook产业年会结束不足2个月。2个月内,由企业自发组织过渡到政府主动推进,由数字出版的某一具体领域继而至整个产业,对数字出版产业关注的声音和要求被进一步放大和强化,演进为政府产业政策关注和推动的高度,并因此而获得一个整体展示和交流的全国性的平台,这一进展侧面映证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标志性进步。

然而,快速发展的数字出版产业依然面临棘手的难题:版权的切实保障、大众市场的启动、出版商的参与、技术标准的统一以及产业链的磨合等问题依然存在。

如何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探讨清除产业发展之路上版权、市场以及技术障碍的办法,从而真正启动数字出版的B2C市场,将已经拥有1亿网民市场规模的潜在消费者变成现实消费者,成为本次高峰论坛上的焦点。

“论”大于“展” 概念先行

作为一场关乎500多家图书出版社、几千家报刊社以及更多网络媒体的全国性数字出版博览会,33家单位参展的规模有些太小,中国出版集团、星球地图出版社等在内的9家内容提供商参展,但展出产品数量寥寥,除去比较抢眼的车载导航电子地图产品(星球地图)、《四库全书》、《汉语大词典》(上海易文)等工具书数据库以外,大多数出版社只在其不大的展区内零落的展示了一些音像产品以及Ebook光盘,与一些身影随处可见,人员配备齐全的技术商的展台相比,出版社参展的特点是参展单位数量少,展位工作人员少,偶尔还会出现展台无人的情况。

相比较而言,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的参展积极性略高,万方数据、龙源期刊、上海通力(Digibook)等均在展馆安排了特装展区,还设置了供读者试用的数字体验专区,声势相对较大,不过一些在数字出版领域有影响的厂商,诸如书生、超星等,并没有参展。总体而言,虽然技术提供商相对活跃,传统出版商的缺席还是让大家有“冷场”之感。

与展区的“冷清”相反,三天里“数字出版趋势与技术高峰论坛”及各分论坛气氛却很热烈。7月8号上午,在眩目的室内开幕焰火之后,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于永湛致宣读了开幕词,来自政府、企业的人士做了互动式发言,与展场的冷清不同,主论坛基本保持了四五百人以上的听众规模。此外,三天来各公司先后组织召开的六场分论坛会议,也都人气较旺,一些位置有限的分论坛,去得稍晚,只能站着听。

站在传统内容供应商的角度,本次博览会多少有点“论”大于“展”,概念先行的意味。与雄心勃勃宣扬和推广自己的商业模式与产品的技术、服务提供商不同,出版社来到此处,似乎更多的是要透过这个平台,理清思路和寻找如何融入这个产业的潮流之中的依据,或者说,在本次的博览会上,出版社似乎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学习者的角色,而不是这个产业的引领者,尽管数字出版从根本上而言,应该是以内容引领的产业。

技术  向介质与应用两个纬度延伸

本次博览会上,通力公司Digibook点击书所倡导的互动阅读体验显示出一个已经出现且不容忽视的趋势:带有音频、视频的流媒体内容对传统的基于文本与图片为主的图书、期刊内容的入侵,而且,它的背后是一个强大的数字娱乐业。

技术商怀着对未来巨大抱负所抛出的杀手锏远不止于此,与5月份在ebook产业年会上引起轰动的eink技术相比,亮相本届博览会的电子纸技术除了继续应用在手持阅读器上,荷兰飞利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周国富向与会者描述了公司打算把这种半径可卷曲成2厘米以下圆筒的新介质与手机集成的设想,这对急待走出b2c困局的ebook产业乃至整个数字出版产业而言,无疑值得期待。

除了技术手段在介质上的延伸外,本届博览会也透漏出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技术趋势——新技术在应用维度上的延伸,即阅读工具与各种新技术、新手段、新设备的绑定和融合。比如将阅读器与即时通讯类工具的绑定,Digobook就在自己的阅读器里嵌入了类似ICQ的即时通讯工具,以让阅读一本书(杂志)的读者同全世界在看同一本书的人群交流和分享阅读经验,这种通过集成基于客户的技术工具来增加内容对读者和用户的粘着力的手段,其市场效果已经为一些门户网站的成功发迹所验证。

纸上网上共发展

“网络来了,传统的出版市场必然要被它分掉相当大的一块,这个不是你接不接受的问题,而是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要去面对的事。”中国期刊协会主席张伯海在“期刊数字化的前景与第四媒体发展”的分论坛上如是说,他在此次高峰论坛的演讲中大声疾呼期刊业面对网络威胁应该积极寻求纸上网上共发展的出路。

这种意见也代表了一些已经涉足数字出版领域的传统出版商的想法。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在高峰论坛中讲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会有冲突,但绝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更深层次的互相包容、互相促进,是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内容价值资源的提升,”这表达出一部分传统出版商寻求“纸网互动,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心声。

而根据此前以及论坛上披露的数据,我国每年问世的数字出版产品5000多种,专业数据库、电子图书以及网络游戏在数字出版中已渐成气候。据悉,2003年我国数字出版相关产业直接产值为25亿元,2004年我国互联网出版总销售收入已达35亿。在专业数据库市场,进入较早的万方公司,目前年利润在2000万元左右,而占据市场份额最大的清华同方2004年总销售额收入1.6亿(含其它),并且最近几年一直保持着40~50%的年均增幅;在电子书领域,2004年中国电子书总品种数超过14.8万,比2003年增长159%,销售册数达到805万册;网络游戏2004年的城市收入为24.7亿,比上一年增长47.9%,用户人数达到2052万人次。此外,中国的网民人数已经达到1亿,数字出版产业可以想象的增长空间依然很大,而一份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网民平均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已经远远超出了电视、书籍以及报纸,达到每天2.73小时,对网民而言,互联网作为信息来源的重要性已经超过所有其他媒体。

这些数据为“把握网络,就是把握未来”作了最新的注脚,也为出版社纸上网上共发展的策略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理性博弈 合作共赢

“不远的将来,技术型公司可能引领数字出版市场,成为传统媒体的可怕对手,而众多的传统媒体,则沦为新媒体的内容提供商,”北京泛华东方传媒顾问有限公司总裁唐小兵在高峰论坛上这样说。对“从来就不是技术领先”的出版企业而言,要把纸上网上共发展的目标付诸实践,仅仅依靠自身力量还不够,借助与技术提供商的合作进军数字出版领域成为传统出版社的普遍做法。在本届博览会上,技术提供商唱主角的局面十分明显。

但是,与技术商的合作在许多方面难以达成一致。譬如在数字出版销售收入的利益分成上,内容提供商与技术服务商处于不断的博弈状态中。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加入期刊数据库的刊社一年的收益分成只有几百块,刊社分成收益在整个数据库销售收入中所占比例过低。然而另一种观点却认为,技术提供商付出了巨大的市场培育甚至是产业教育成本,他们理应获得好的回报,关键的问题还在于目前市场总量太小,也不成规则。

对一些已经涉足数字出版开发领域的内容提供商而言,如何在技术提供商引领的市场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出自己的声音的考虑也开始浮现。一位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出版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博览会期间,他们已经与展会上几家生产同类产品的出版社达成共识,将来遇到同类会议时,将会考虑联合组团,整体亮相,形成合力,展示出版社形象和实力,并有可能借此来共同维护内容提供商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利益。

事实上,这就如同所有古老的商业活动一样,合作与博弈都是必需的。作为数字出版产业链最为重要的成员,出版社和技术商都必须学会在这场博弈与合作中寻求出路和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