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2005中国国际音像电子博览会与国际化的距离有多远?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5/4/8 作者:陈刚

\Images\2005-2009\sb050408T0601.JPG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于永湛(左一)在开幕式上讲话。

各音像电子出版机构在展台布置上费尽心思。陈刚/摄

□ 2005中国国际音像电子博览会在向国际性展会迈进的过程中,略显青涩之余同样不乏亮点与耐人寻味之处;

□ 在被国际音像电子巨鳄“虎视眈眈”的同时,国内的音像电子出版发行企业如何在与它们的合作、竞争中走向世界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 在参展音像电子出版机构纷纷表示要加大投入力度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电子出版在将兴未兴时的踯躅前行;

□ 音像电子业直接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技术上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正是此次博览会体现的精髓之一;数字时代如何利用技术保护音像电子的知识产权也是被关注的焦点。

3月,逐渐褪去冬装的上海已经明显能感觉到春天的气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上海市人民政府以及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等联合主办,中国音像协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上海浦东分会等承办的“2005年中国国际音像电子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25日~27日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如期举行。

然而,近4万种展品、200多家海内外机构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9000平方米的空间里上演的音像界盛会对于当地人来说并不比远在东瀛日本的爱知世博会更吸引人,同日开幕的爱知世博会消息占据了上海当地报纸大大小小的版面。显然,这个城市对5年后即将在此举办的世博会倾注了更多的热情。而就记者三天的现场观察采访来看,2005中国国际音像电子博览会在向国际性展会迈进的过程中,略显青涩之余同样不乏亮点与耐人寻味之处。

如何凸显国际化特色?

在3月25日的开幕式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于永湛表示,本届博览会汇聚了中外音像和电子出版业之精华,合力打造音像行业国际会展品牌;同时兑现中国政府对于WTO的承诺,全面推动中国与国际音像出版业的版权交易,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并紧紧围绕市场,为业内音乐人、电影人、制作人、出版人、发行商提供交流平台,全力推动音像电子产品的市场开发与销售。

毫无疑义,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此次博览会的主题之一。

从参展的海外音像企业名单同样能看出博览会在加强交流与合作上的努力。环球唱片、EMI百代、索尼音像、华纳家庭影院、英国录音与演出协会、阿斯佩芝(Artspages)公司、日本唱片协会、日本音乐财团、日本BMB株式会社、滚石唱片等海外巨头斥巨资搭建的豪华展台占据着现场的醒目位置,显现出不凡的实力。声、光、电的综合运用营造出的现代而奇特的氛围,最新的影音产品和视听技术在色彩、画面、造型的配合之下散发出来的魅力,无不表露出国际巨鳄角逐中国音像市场的野心。

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统计,我国现有音像出版单位320家,年出版音像制品近3万种,出版数量约7亿盒(张),发行总金额约30亿元。我国现有电子出版单位161家,年出版电子出版物约6000种,出版数量达1亿张,发行总金额约10亿元,而国外一家大公司的资产动辄几十亿美元,在被他们“虎视眈眈”的同时,国内的音像电子出版发行企业如何在与国外企业的合作、竞争中走向世界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另一方面,根据WTO协议,我国将逐渐开放音像制品的零售领域,全球视听市场的竞争将在中国进一步加剧。面对国际市场大环境,中国音像产业的改革和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弱小的中国音像产业将直接与国际音像巨头正面交锋。有唱片公司表示,原来国内企业很大一大块利润来自为国外同行代理,现在国外企业只要通过审批就可以在国内自行销售产品,对国内音像企业具有一定冲击。因此,“我们鼓励出版单位努力开拓境外市场,积极参加海外书展及各种博览会,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的方式‘走出去’,同时注意利用境外文化中介机构和营销网络实现‘借船出海’,不断扩大我国出版物的覆盖面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在同日下午举行的中国国际音像电子博览会高峰论坛上,于永湛作如是呼吁。 

面对国际巨鳄的咄咄逼人之势,博览会上的国内企业不甘示弱,“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老话在音像界同样屡试不爽。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在会场上推出的《京剧大典》、《世纪乐典》,中国出版集团下属的人民音乐音像出版社《中华地方戏曲经典大观》、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梅兰芳唱腔集锦》等颇具民俗特色的音像产品吸引了不少海内外参展商及观众的眼球,来自欧美、日本等地的多家企业表示有意获得这些产品的海外版权。据中国出版集团出版部主任宋焕起介绍,这是中国出版集团首次组织旗下10家音像电子出版企业集体参加此类大型音像电子博览会。他说,集团每年出版的电子音像产品总的数量为1696种,产品逐年丰富,产值也越来越高,因此亟需与市场密切接轨,改善传统的营销观念和营销方式,关注市场的需求变化,细分品种,挖掘渠道,稳定和寻求新老客户。同时,还要积极开展版权贸易,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引进优秀版权的同时,输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集团品牌的原创产品。通过参加此次电子音像博览会,不仅宣传了产品,也结识了很多新的合作伙伴,拓展了出版的合作领域和发行渠道,对集团音像电子出版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外研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上海文广新闻传媒、三辰影库、东方红、俏佳人、华人集团等国内知企业都表示,此次参展,订货并不是目的,主要目的还是利用这个产、供、展的平台,与业内外、海内外人士交流内容制作、版权交易、版权保护、原创产品的出版发行交易以及各类增值信息,使音像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中唱公司上海分公司销售代表赵力所说,此次会展除了展示自身形象及品种之外,主要是与客户就产品的经销情况、发展计划等进行交流,订货反而在其次。

朝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不仅表现在利用产品优势走上世界舞台,还体现在国内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做强做大上。广东中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本次博览会上高调推出自主原创卡通系列,包括 “女孩,你的一分钟有多长”、“水浒足球”、“阿衰”、“山猫”等在内的多种卡通系列显示出这一家靠低价分销正版音像产品起家的民营公司往产业链上游拓展的决心。副总经理温贞国表示不仅如此,中凯还在向产业链条的下游发展,积极拓展连锁业务。目前中凯在广州已经有3家命名为“五洲回响”的音像、图书连锁店,4月份会在上海建一家千米左右的旗舰店,下半年则准备在浙江、江苏两省拓展加盟连锁业务。

“上海欢迎国际书报刊音像发行机构到上海开办批发和零售业务,并将继续鼓励引进海外音像制品版权。” 上海市副市长杨晓渡在博览会开幕式上说。看似普通的一句话隐隐透露出中国音像电子出版业进一步放开后,参与国际竞争的决心与信心。

电子出版势单力薄网络出版吸引眼球

与音像产品令人眼花缭乱的产品,精彩纷呈的展现手段相比,电子出版物在本次展会上显得“势单力薄”。在参展音像电子出版机构纷纷表示要加大投入力度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电子出版在将兴未兴时的踯躅前行。

虽然未成气候,本次参展的大多数音像电子出版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要进一步加大对电子出版的关注。上海外语教育音像出版社社长孟庆和告诉记者,该社一年出版音像电子产品600多种,销售码洋近1亿元,每年开发40个左右的品种,今年的计划是在电子出版物方面有所开拓,首先要开发出版中小学交互式英语学习电子出版物。他表示电子出版需要很高的投入,但这是一个发展趋势,及早开发生产,占领市场,就能多一份胜算。

相对于冠名为“音像电子出版社”的机构来说,专业电子出版机构在数量上并不引人注目,但是由于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天然关系,少数几家展示网络出版技术的展台备受瞩目。

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清华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展示的、以“中国知网”为门户和网络出版发行平台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引起了不少参观者关注,据说该项目是为了响应总署加快实施国家重点网络出版工程——《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立项的号召。据负责人介绍,这是一种全新的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模式,这种新的出版模式借助互联网,实现了学术文献资源的全面集成整合传播、及时出版更新和知识增值利用,并促进了中国学术文献乃至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传播。目前“中国知网”(www.cnki.net)文献总量达1800多万篇,将期刊、报纸、博硕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图书、年鉴等文献资源数据库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与中国其他各类数据库整合为《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以网络出版和一站式检索服务的方式对外发行。读者只要购买充值卡,下载一个阅读器就能对相关文献进行搜索,阅读,下载。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展出的“在线出版网”则定位为高校学术成果的网上出版平台,据网络出版编辑部主任余强介绍,由于该项目刚启动不久,目前处于免费试运行阶段。而在电子出版方面该社侧重于科技教育方面,余强表示此次参展主要是想进一步了解音像电子市场的需求,同时关注其他大学电子音像社有哪些新的思路和做法。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家电子出版公司——上海电子出版有限公司则表示公司今年将加大与美、英、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出版商在版权贸易上的合作,同时汲取和吸收国外出版业的新技术、新观念和新思路。公司所属“上海工商电子商务网”也于4月正式开通,用技术力量为企事业的Internet电子商务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

透过本届博览会,或许可以预见,通过因特网直接发布电子图书数据信息,供读者在计算机终端上阅读或下载的网络出版规模今后将进一步扩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到2004年底我国上网用户数已达9400万,上网计算机数达4160万台,以互联网游戏出版、互联网教育出版、互联网学术文献出版为主的网络出版业也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已成为出版业新的重要的增长点。而网络出版的其他几种方式,比如将电子图书通过电子信箱有偿或无偿地发送给订户离线使用、利用专用硬件阅读器的电子书等还期待着更大的进展。

在技术上向国际化靠拢

音像电子业直接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音像电子业更是伴随技术革命产生的电子、激光技术而兴起的高科技产业。从声像记录方式的演变就能看出音像电子业与科技的亲密关系——近二十年来,声像记录方式从磁记录向光记录发展,从模拟式向数字化发展,而后者更是成为近年来国际国内音像业快速发展的直接推动力。科技无国界,在技术上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正是此次博览会体现的精髓之一。

主题为“科技进步与音像文化”的音像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作为博览会的主要配套活动,于3月25日下午举行。于永湛做主题讲演,他说,新闻出版总署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音像电子产业的发展,如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鼓励多出优秀原创作品,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力度,鼓励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等。

在中国音像协会会长刘国雄的主持下,中国盛大网络总裁唐骏、著名学者余秋雨、中国科学院院士干福禧、中国唱片总公司总裁赵大新、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社长孟庆和、台北市影音制作工会理事长林锡辉、国际唱片协会亚太区总裁饶瑞强、日本音乐财团理事长依田巽、英国录音与演出协会营运总裁Clive Bishop和政府关系总裁Dominic McGonigal以及多家参展企业领导登台演讲,介绍了国内外音像电子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从政策、技术、制作、版权交易、版权保护等各方面提供了各自的见解和经验。

干福禧主题为“光电子技术与音像电子产业发展关系”的演讲吸引了众多人的注意。光电子学(Optoelectronics)技术是光学技术和电子学技术的融合,他说,信息光电子技术是光电子作为信息的载体,应用于信息的探测、传输、存储、处理及运算,它是继微电子技术之后信息领域中的重要技术。声视信息领域的发展同样促进了光电存储技术的进步,上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磁光盘(MO)技术和90年代初期出现的相变光盘(PC)技术都在与磁存储技术激烈竞争,已占据了一部分过去属于磁存储技术的应用场合,激光视盘(VCD)也已进入千家万户,可录CD(CD—R)已代替软盘,发展势头迅猛。为了争夺新一轮家庭多媒体娱乐产品的霸主地位,DVD系列光盘将与高密度磁盘作新的竞争。他呼吁,在研究我国光电子技术发展的同时,也需要特别研究其在音像电子产业战略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数字时代如何利用技术保护音像电子的知识产权也是博览会上被关注的焦点之一。美国Macrovision公司于26日在会场组织了Macrovision知识产权保护技术研讨会,就音像、软件市场的数字权利管理技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据其执行董事苏国强(Eric So)介绍,Macrovision在为内容权利人和软件销售者安全、通畅地向企业及消费者发行数码产品上研制、开发了不少软件和技术。其中,Macrovision ActiveReach就是一个阻止新型版权侵犯手段的技术平台,它为电影、音乐、游戏和软件工业在网络上的传播发行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途径,覆盖了三种对网络发行提供最好保护的解决方案,即收视保护、截取保护、点对点保护。另一项SafeDisc反盗版解决方案则从防复制、防拆解、防黑客三个层面为CD/DVD—ROM制作、开发商提供版权保护。

今年2月23日刚被信息产业部确定为下一代高清标准的EVD概念也在展会上高姿态亮相。EVD内容制作惟一授权方北京今典环球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在现场滚动展示了由EVD碟机、EVD碟片、数字影院所打造的EVD高清效果。据今典环球总裁吴晓岚介绍,“这是EVD被确定为高清标准后今典环球参加的第一次大型产品展示活动。”有人认为,EVD的正式上市将打破国内电子厂商受制于DVD国外高额专利费的尴尬局面。

据了解,EVD的清晰度为200万像素,是DVD清晰度的5倍。因受制于DVD国外高额专利费,我国在1999年开始成立产学研用联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VD技术。据专家介绍,EVD技术比日本蓝光DVD和HD—DVD技术研发早4年,产业化早1至2年,第一次打破了跨国公司在高清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吴晓岚表示:“想达到高清的效果并非易事,片源质量的甄别,在不同介质的转换中保证质量等等环节都需要很复杂的技术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消费者以实惠的价格享受到完全不同于DVD效果的视觉冲击”。在展会上,今典环球推行的EVD高清俱乐部活动(只要交纳988元即可成为俱乐部会员,同时得到一台EVD碟机,并赠送30张EVD碟片)也得到了积极的响应。

吴晓岚说:“本次参展我们还有一个更大的收获,就是今典环球吸引了很多产业链上的伙伴,包括音像制作和发行方、EVD碟机生产厂家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他们希望和我们合作,共同推广普及EVD.”

博览会结束后,记者采访了中国音像协会秘书长王炬。正如他所说,为了区别于音像市场繁盛之地——广东省的各种音像订货会、博览会,此次博览会在定位上倾向于为内容提供商搭建一个交流与交易的平台,并尽可能降低参展成本,让供需双方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平台可以尽情交流;同时,这次博览会也受到了外商的欢迎,国外传媒企业对中国传媒市场的兴趣通过展会也表露无疑。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则表示要把博览会办成上海市民的嘉年华,打出博览会国际会展的品牌。尽管口号喊得不小,如何使中国音像电子业真正地走上国际舞台,仍然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