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外交部发言人的官有多大?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5/6/3 作者:

\Images\2005-2009\yd050603T1201.JPG

钱其琛和吴建民在出差途中

\Images\2005-2009\yd050603T1202.JPG

章启月在新闻发布会上

\Images\2005-2009\yd050603T1203.JPG

《外交部发言人揭密》邹建华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定价24.00元

外交部发言人现在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公众在电视、广播和报纸上几乎天天都能目睹其风采、耳闻其大名。重大国际会议上也常常能见到他们的身影。特别是国家领导人出访时,总有一位外交部发言人作为代表团发言人紧随其后,在电视上频频曝光,不断向媒体发布有关访问的消息,回答记者提问,显得格外耀眼。

外交部发言人轶闻

如今,外交部发言人已经成为中外媒体和国内外公众所瞩目的新闻人物。由于名声大,在社会上的影响也随之加大,以至于在社会上造成许多错觉和误解。因此还闹出了一些笑话。

有一年,某部委邀请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李肇星去作国际形势报告。李肇星副部长因为有其他安排,就让一位发言人代为前往。该部门主持人特别兴奋,在开场白中说:非常感谢外交部领导对我们的重视,我们本来想请个外交部副部长来讲一讲国际形势,没想到外交部竟然把他们的发言人派来了!

外交部一位部领导,有一年回家探亲。回家后,村里的老人殷殷地嘱咐:“继续努力,争取当个外交发言人。”

李肇星担任副部长期间,有一次出差乘飞机时,一位航空小姐问他:“老同志在哪里工作?”李肇星回答:“我在外交部工作。“航空小姐忽然变得格外热情:“李部长,你认识×××发言人吗?”李肇星答:“认识。”航空小姐又问:“你经常能见到他吗?”李肇星说:“天天都能见到。”航空小姐羡慕地说:“您真幸福!”

有一次,李肇星副部长与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参加完活动后从街上步行返回外交部。途中,一个行人惊喜地对同伴说:“那个人是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同伴看了一下说:“不可能,他旁边的那个人根本不像保镖!”

外交部一代表团到某省参观考察,当地接待部门负责人在介绍当地情况时说:“现在领导同志很重视我省,上半年到我省来视察指导工作的领导同志有××副总理、××部长、××外交部发言人。”

有一位外单位的同志到外交部办事,出大门时,看到章启月也在大门迎接一位客人,大为不解,问:“怎么发言人这样一级的领导同志还随便在大门出入?”

有一天,章启月下班骑车回家,路遇几个骑自行车的人。其中一位说:“快看!刚才骑过去的是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其他几位都讥笑他说:“亏你想得出来,外交部发言人能骑自行车?”

其实,外交部发言人既没有保镖,也不配备专车,好几位发言人每天都骑自行车上下班。

朱邦造曾在郊区某国际会议中心参加一个会议,大厅里几个客人看到他后,有一位很高兴地说:“这不是外交部发言人朱邦造吗?”另一位马上反驳:“怎么会呢?外交部发言人怎么会到这里来!”其实,该会议中心是一个非常豪华、名声很响的会议和度假中心。

外交部发言人经常收到全国各地来的各种信件。有告状的、申诉的、请求帮助的、要求代为转交信件的,等等。来信对发言人的称谓可谓千奇百怪,有称国务院领导、国家领导人的,有称发言人省长、首长的,有称外交部领导的,不一而足。

其实,外交部发言人是由外交部新闻

司司长和两位副司长兼任,只是外交部的

中层部门负责人。发言人的级别有高有低,各国做法也不一样。在我国,一般来讲,其级别是该部门中层以上的领导。如外交部发言人是新闻司正副司长兼任。有些部门的发言人是政策研究室主任(如中联部)、办公厅主任(如商务部)或秘书长(科技部)兼任,都属于中层领导。

在国外,发言人一般也都是各部门中层负责人兼任,包括美国。如白宫发言人的级别就相当于部级,但英国、比利时外交部发言人都是处级人员担任。据说在少数国家,外交部发言人的级别很高,正副部级的都有。

外交部发言人为什么总是“答非所问”?

有些人觉得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记者问题时,有时有点答非所问,让人不知所云。并且有人觉得,有时发言人说“注意到……的表态”、“我们注意到……”、“我们将继续关注……”等,都没有什么意义,好像在说废话。

确实,外交部发言人的表态中有时有答非所问、说套话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大透明度,增加信息量。但公众也应了解外交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与常态所不同的。外交语言往往更委婉、含蓄,就是有些问题不便或不能直说,就用婉约语言表达出来,在不失本意的情况下让对方明白,外交语言有时就不是直白式的一问一答,而要声东击西,需要注意其字里行间,留意音。曾在联合国内担任过美国代表的富兰克晤总统夫人埃莉诺曾说:“同样的一些话,在正常情况下是一种含义,但在外交文件中却是另一种含义。”

为什么外交语言会与常态语言不同?这是由外交的特殊性、外交斗争的复杂性决定的。

1. 外交的对象主要是国家。国家之间主权平等,应该相互尊重。在语言上也要更讲究,往往注重温文尔雅,讲究点到为止,不会让对方过于难堪。

2. 外交斗争中,风云变幻,各种情况和可能性都可能会存在。一般都会避免把话说绝,说满,留有一定余地,以免被动。弱小国家,或不发达国家,由于实力和地位决定,要在国际上立足和发挥影响,往往会更讲究策略,语言会更含蓄婉转。

3. 双边外交活动或多边谈判的协议或协定往往是双方或多方商定或谈判妥协的结果,往往用彼此都能接受的语言文字表述,有时难免会含糊其辞。

如何理解外交语言?下面有几个例子。

[例1]

记者问:中×两国首脑这次会晤取得了哪些成果?有媒体认为,中×两国首脑这次会晤取得了很大进展,将极大地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并可能将两国关系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你对此有何评论?

发言人答:两国首脑这次进行了坦率的交谈,双方深入地交换了意见。会谈是建设性的,有益的。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一回答太模糊,有点答非所问。其实,情况并非如此。说会谈在“坦率”的气氛中进行或者双方进行了“坦率”的对话,是说双方进行了开诚布公的交谈,各自增加了对对方立场的了解,但分歧仍然较多。说“双方深入地交换了意见”一般是指双方会谈未能取得实际成果,双方依然存在分析,但会谈还是有意义的。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愿望等。说“会谈是建设性的”,是表明双方取得某些进展,但离解决争端还有很大距离。说会谈是“有益的”,是指双方未能取得具体成果,但双方能坐下来谈就是一件好事。

[例2]

记者问:××国最近进行了导弹试射,你对此有何评论?你是否认为对中国构成威胁?

发言人答:我们认为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符合各方的利益。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发言人没有回答记者的提问,王顾左右而言他。实际上,发言人表达的含意非常清楚,指向也非常明确。就是婉转地表明不赞成××这么做,认为××国此举可能会破坏本地区的和平定,并且此举对这个国家本身也是不利的。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发言人说的是一句废话,等于没说。实际上,这就是中国政府字斟句酌的态度,传达出来的意思就是:这一问题太复杂、敏感,中方不便多加评论。

有时,一个事件,由于涉及几个国家、牵涉到国家间的民族和宗教问题,作为第三国,确实很难发表评论。多说一句就有可能得罪一方或涉嫌干涉他国内政。在这种情况下,表态只能含糊其辞,或打打“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