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儿童文学60年:从成人中心到儿童本位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6/2 作者:

\Images\2005-2009\20090602T0601.JPG

■谭旭东(北京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

2009年6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第60个儿童节。

60年来,我国儿童文化出版事业因应时代变化,涌现了许多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作品,为孩子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平台和精神食粮。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中国每年少儿出版品种由200多种发展到1万多种,年总印数由3000万册发展到近6亿册,优秀少儿图书的重版率达到50%以上。据统计,我国579家出版社中,有130家出版社设有专门的儿童读物编辑室,每年出版少儿读物上万种,年总印数近6亿册。目前,我国有少儿专业期刊100多种,涌现出一批发行量较大的少儿期刊。

从1949年至今,60年的儿童文学发展道路并不是平坦的,特别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运动和“文革十年”,对中国大陆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但儿童文学还是在不同的时段呈现了自己独有的时代特征和审美追求。

1949~1966

中国大陆活跃的儿童文学作家代表

\Images\2005-2009\20090602T0602.JPG

冰心

\Images\2005-2009\20090602T0603.JPG

叶圣陶

\Images\2005-2009\20090602T0604.JPG

陈伯吹

\Images\2005-2009\20090602T0605.JPG

张天翼

\Images\2005-2009\20090602T0606.JPG

艾 青

\Images\2005-2009\20090602T0607.JPG

圣 野

\Images\2005-2009\20090602T0608.JPG

严文井

\Images\2005-2009\20090602T0609.JPG

秦牧

\Images\2005-2009\20090602T0610.JPG

柯蓝

\Images\2005-2009\20090602T0611.JPG

任溶溶

\Images\2005-2009\20090602T0612.JPG

萧 平

\Images\2005-2009\20090602T0613.JPG

金 波

\Images\2005-2009\20090602T0614.JPG

徐光耀

\Images\2005-2009\20090602T0615.JPG

孙幼军

1949~1966

儿童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取得了特殊成功的时代,儿童文学界都把那个年代看成是其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正是新中国刚刚建立,人民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极度高涨,文艺事业也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中国大陆儿童文学创作队伍也逐渐扩大。

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儿童小说作家主要有三批。

一批是1949年前甚至是“五四”时期就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且已取得相当成就的作家,他们在1949年以后还满怀信心和热情为孩子们写作。儿童小说方面,有叶圣陶的《友谊》,张天翼的《罗文应的故事》等;儿童散文方面,有冰心的《小桔灯》,菡子的《五颗小小的心》,郭风的《叶笛》,柯蓝的《少年旅行队》,秦牧的《小动物的本领》等;童话方面,有秦兆阳的《小燕子万里飞行记》,方轶群的《萝卜回来了》,鲁克的《谁丢了尾巴》,黄庆云的《奇异的红星》,陈伯吹的《一只想飞的猫》等;儿童诗方面,有艾青的《春姑娘》,圣野的《小雨点》等。一批是在新的环境下脱颖而出的新人,他们沐浴着新社会的阳光,怀着满腔热情为孩子创作。儿童小说方面,有徐光耀的《小兵张嘎》,萧平的《海滨的孩子》,邱勋的《微山湖上》,任大星和任大霖两兄弟的《吕小钢和他的妹妹》和《蟋蟀》等,刘真的《我和小荣》和《长长的流水》,张有德的《妹妹入学》,胡万春的《骨肉》,鲁彦周的《找红军》,王汶石的《蛮蛮》,袁静的《小黑马的故事》等;童话方面,有彭文席的《小马过河》,方惠珍、盛璐德的《小蝌蝌找妈妈》,葛翠琳的《野葡萄》,严文井的《小溪流的歌》,孙幼军的《小布头奇遇记》等;儿童诗和儿歌方面,有刘饶民的《大海的歌》,张继楼的《夏天到来虫虫飞》,金波的《回声》,柯岩的《帽子的秘密》和《小兵的故事》,尹世霖的《夜空飞游记》,佟希仁的《柳树枝挂月亮》等。第三批就是一些从事成人文学创作的作家,他们也顺应时代的潮流,为孩子们写出了不少佳作。如以《艳阳天》蜚声文坛的浩然就写出了具有充分的儿童生活情趣的小说《大肚子蝈蝈》,阮章竞创作了长篇童话诗《金色的海螺》。

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由于时代风气的影响,儿童小说除了反映旧社会儿童生活的苦难外,主要是反映新时代少年儿童的美好生活和他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表现集体主义精神,歌颂好人好事或历史英雄人物,因此,儿童小说的主人公往往是两个对比形象——“先进的”与“落后的”或“有缺点的”与“没缺点的”。

1960年,由于儿童文学界对陈伯吹的“童心论”的批判和对“阶级斗争为纲”、“反修防修”的倡导,使儿童小说创作在1960年代前期全面滑坡,“写中心”的政治功利化和创作概念化,使得在儿童形象塑造方面也出现了类型化现象。但葛翠琳的《野葡萄》和孙幼军的《小布头奇遇记》等童话从民间故事中吸取营养,塑造了中国童话形象;冰心的散文、刘饶民和柯岩的儿童诗等,还保留着对童心世界的理解。

接下来的10年,儿童文学也陷入凋零期。以阶级斗争观念为主的儿歌,得到推广,在艺术风格上,则是无视儿童特点,尽力将其成人化。儿童电视方面,名噪一时的影片《闪闪的红星》,让未满10岁的潘冬子,说成人话,做成人事,形象固然是高大了,却脱离了孩子的成长需要。“文革”末期,出现了一批儿童题材小说,但是,与其说它们为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提供了什么经验,不如说这是一批青年作者在后来新时期崛起的一次文学演练,代表作家有刘心武、贾平凹等。

1978~1989

被禁锢了10年之久的儿童文学创作力爆发期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这是大陆当代儿童文学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繁荣局面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期。正如樊发稼说过的:“儿童文学长足的进步、丰硕的成就,不仅表现在儿童文学创作的新人的不

断涌现,创作队伍的明显壮大,而且特别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儿童文学观念的标新,作家们创作实践和艺术探索的空前活跃,出现了一大批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令人耳目一新的优秀作品。”这一时期儿童文学的发展繁荣,是与当时大的社会气候分不开的。

“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纠正了“左”倾错误。并且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大规模引进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形成了自“五四”之后的又一次中西文化的撞击。特别是1978年10月国家出版局在庐山召开了大陆首届少儿读物出版工作座谈会,同年12月《中国少年报》、儿童文学杂志社和中国少儿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主办的“儿童文学读书会”,茅盾、冰心、张天翼等老作家不但接见了青年作家,还做了指导报告,给了儿童文学工作者以极大的鼓舞,被禁锢了10年之久的创作力爆发出来了。儿童文学作家在这一时期推出了不少创新佳作,一批中青年作家怀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冲破过去儿童文学在题材、主题等方面的种种禁区,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魄力对现实社会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进行揭露和剖析。

1980年代中期,整个文学界的艺术探索也大大地激活了儿童文学生动热烈的创作空气,作家们的艺术思维空间进一步开阔了,初步形成了儿童文学繁复多样的艺术格局。1988年,中国作家协会举办了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从这次获奖的41部(篇)作品中,大体可以看出中国大陆1980年代儿童文学创作的喜人成就。柯岩的《寻找回来的世界》(群众出版社)、严阵的《荒漠奇踪》(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程玮的《来自异国的孩子》(少年儿童出版社)、常新港的《独船》以及刘健屏的《我要我的雕刻刀》等小说作品,都体现了作家们对生活独具慧眼的深沉思考,以及敢于正视生活中种种矛盾并真实地、深刻地予以反映的勇气。

与此同时,作家们的艺术个性鲜明地展示在各自的作品之中。邱勋的《三色圆珠笔》以独特的构思、深刻的主题塑造了再次失足的少年“徐小东”,从一个不为人们注意的角度尖锐指出了教育工作的误区。《寻找回来的世界》无疑是1980年代一部出类拔萃的儿童小说力作,其题旨的宏大、内蕴的深邃、思想的力度,都是儿童文学中所罕见的。

其他如曹文轩的《弓》、常新港的《独船》、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乌热尔图的《七叉犄角的公鹿》、刘厚明的《阿诚的龟》(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蔺瑾的《冰河上的激战》(少年儿童出版社)、关夕芝的《五虎将和他们的教练》、方国荣的《彩色的梦》等小说,或传神刻画、细致展示当代少年儿童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或表现浓郁的情趣、机智的幽默感、温馨的人情美,或体现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深邃的哲理意蕴,或以高雅流利的语言、奇崛峭拔的想象、幽深蓊郁的意境而赢得广大少儿的心,或把曲折惊险的叙述世界伸展到动物世界。

童话创作方面,诸志祥的《黑猫警长》(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葛翠琳的《翻跟头的小木偶》(广东人民出版社)、孙幼军的《小狗的小房子》、郑渊洁《开直升飞机的小老鼠》(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等以幽默语言塑造了中国式的童话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儿童散文方面,乔传藻的《醉麂》,陈丹燕的《中国少女》,陈益的《十八双鞋》等在《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等刊物发表后,也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儿童诗创作方面,也进入了一个收获季节。金波的《春的消息》、樊发稼的《小娃娃的歌》、尹世霖的《校园朗诵诗》、佟希仁的《雪花姑娘》、高洪波的《我想》、刘丙钧的《绿蚂蚁》,还有田地的《我爱我的祖国》和李少白的《捎给爱美的孩子》等,都吸取了同时代新诗艺术的精华,以五彩缤纷的色调给儿童文学园地增添了魅力。

1990~1999

儿童文学的审美世界增加了多元文化基因

这一时期儿童文学不再像1980年代那么热闹喧哗,而更多地显露出平静状态。这一来受惠于1980年代儿童文学观念的重建,二来也表明中国大陆的儿童文学作家走向了成熟。有人说,1990年代创作实力最强的是少儿小说,作家们不再像1980年代的作家们常常忙着对“青春期的少年的心理萌动、渴望和烦恼、迷茫”作出种种或显或隐的价值分析和判断,而他们更关注的是当代少年心灵在日常生活流动中的独特存在和展示方式。

可以说,1990年代的儿童小说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利,尤其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发出要重视“三大件(长篇小说、影视、儿童文学)”和“出版更多优秀作品,鼓舞少年儿童奋发向上”的指示,既极大地鼓舞了辛勤耕耘在儿童文学园地的“广大园丁们”,也吸引了一批成人文学作家们加盟儿童小说创作。同时,在大陆各级各地作协和少儿出版机构的大力支持、扶植和培养下,陆续涌现了一些有才干的青年儿童小说新秀。

这一时期儿童小说依然独领风骚,在1980年代就力倡“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塑造者”的曹文轩和被誉为“雕塑当代少儿群像高手”的秦文君就保持了异常活跃的写作姿态。曹文轩创作出了《草房子》(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红瓦》(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根鸟》(春风文艺出版社)长篇三部曲,秦文君创作出了《男生贾里全传》(少年儿童出版社)、《女生贾梅》(少年儿童出版社)、《小鬼鲁智胜》(作家出版社)、《小丫林晓梅》(作家出版社)校园儿童群像系列“四部曲”。金本、董宏猷、梅子涵、张之路、张秋生、班马、庄大伟、金曾豪、韩辉光、朱效文、任哥舒等一批中青年实力派和年龄更为年轻的韦伶、汤素兰、章红、殷健灵、杨红樱、曾小春、庞敏等都保持了积极进取的艺术姿态。

《木舟树》、《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江西少年儿童出版社)、《林东的故事》、《第三军团》、《六年级大逃亡》、《青春口哨》(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等,这些儿童文学作品对当代生活和少儿生活的揭示,有着更质朴、更幽默、更洒脱也更耐人寻味的力量。深圳特区高中生郁秀创作的校园长篇《花季·雨季》(海天出版社)一印再印,连连获奖,创下了大陆1990年代儿童小说的奇迹。儿童小说作家队伍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壮大,他们的大批优秀小说作品,为大陆20世纪后半期的儿童文学的发展作了可贵的奉献。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这一时期由于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交流的增加,台湾地区的小说家在大陆有关报刊也发表了不少佳作。如木子的《阿黄的尾巴》和李潼的《秋千上的鹦鹉》,就是在遣词用语、人物塑造和情节构造方面都颇具创造性的佳作。

至于香港儿童小说,由于香港特区政府重视和关注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所以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小说作家。如何紫的《别了,语文课》就是一篇值得一提的佳作,它细腻而朴素地描述了小学生陈小允对语文课的感情转变:陈小允不喜欢语文课。直到全家决定移民到中美洲去才懂得语文课的宝贵,开始喜爱并认真学习中国语文,带着对中国语文的恋恋不舍之情离开了香港。小说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小说对小学生的行动和心理的描写也很真实有趣。

这一时期的童话创作和儿童散文诗歌的创作也颇有收获。如童话创作方面就涌现出了周锐的《哼哈二将》(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冰波的《狼蝙蝠》(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汤素兰的《小朵朵与半个巫婆》和《笨狼的故事》(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保冬妮的《屎克郎先生波比拉》等一批幽默与幻想交织的新作。散文和纪实文学方面涌现了庞敏的《淡淡的白梅》(重庆人民出版社)、刘先平的《山野寻趣》(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和《黑叶猴王国探险记》、吴然的《天使的花房》等一些展现大自然魅力的清新之作和李凤杰的《还你一片蓝天》这样反映失足少年生命状态的警醒之作。

儿童诗则由一批中年诗人的诗作引领潮流,如邱易东的《到你的远山去》、薛卫民的《为一片绿叶而歌》和王宜振的《笛王的故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就成为脍炙人口的佳篇。不过,这一时期,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青年作家杨红樱、常星儿、张洁、薛涛、林彦、王一梅、殷健灵、彭学军、章红、张玉清、安武林、杨老黑、邓湘子、皮朝晖、饶雪漫等也开始走上前台,他们普遍文化素质高,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有的甚至是儿童文学专业的博士,因此这一时期作家“以开放的姿态接纳了现实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艺术的有机因子,将自己的创作与全球化的文学话题和焦点结合起来,与儿童的本质和儿童文学的本质结合起来,突破民族性、地域性、私人性的局囿,建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儿童的公共文学审美空间”,给儿童文学的审美世界增加了多元的文化基因。

2000~2009

儿童文学的社会影响变得多元化

新世纪这一时期儿童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繁荣的状态,就创作队伍来说可以说有极大地壮大,尤其是创作者的分布已经打破了过去相对集中与单一的结构。过去儿童文学一度是北京、上海和川渝三分天下,即儿童文学作家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和四川、重庆等省市并形成较大的社会声势,再是东北、江浙和两湖作家相对比较集中,其他省市自治区则零星地分布着一些儿童文学作家。但新世纪以来儿童文学的创作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除了北京、上海、四川和重庆等省市外,全国各地涌现了大批青年作家,使得儿童文学原有的地理现象发生剧烈位移,且儿童文学的社会性影响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这一时期,老中青三代作家都有相当的创作活力,据统计,在中国作家协会近8000名会员中,专门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就有500人之多,再加上省级作协会员中的儿童文学作家,全国以儿童文学创作为主的作家上千人,其中在全国有影响并出版系列作品的就有100多人。而且上个世纪50年代,甚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走上儿童文学文苑的老作家和理论批评家任溶溶、蒋风、葛翠琳、柯岩、圣野、邱勋、金波、孙幼军、任大星、浦漫汀、樊发稼、张继楼、韦苇等还不断有新的创作、翻译和理论评论集出版。

特别是新世纪里,葛翠琳还创作了诗意优美、具有东方情调的“山林童话”并以近80岁的高龄再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孙幼军和金波也创作了很受读者欢迎的长篇童话,展示了老作家的新的艺术创造力。

中壮年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秦文君、张之路、刘先平、孙云晓、周锐、白冰、王宜振、葛冰、常新港、吴然、沈石溪、朱效文、徐鲁、郑春华、董恒波、冰波等还活跃于《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童话王国》《幼儿画报》等少儿文学和阅读刊物,也出版了非常优秀的小说、童话、童诗和儿童散文,并且他们的作品还屡屡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展示了他们作为儿童文学“中流砥柱”的作用。

上个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出生的青年女作家堪称最强势的队伍,张洁、殷健灵、汤素兰、伍美珍、郁雨君、王一梅、谢倩霓、陆梅、保冬妮、李东华、葛竞、王立春、李丽萍、阮梅、张怀存、汤萍很活跃,而且创作水平很高,颇有示范作用。青年男作家中曾小春、谢乐军、谭旭东、李学斌、林彦、萧袤、李志伟、孙卫卫、于立极、钟代华、张晓楠、刘泽安等在儿童小说、童话、散文、诗歌等领域里也多有佳作。在幼儿文学创作方面,郑春华、王玲、李秀英、戚万凯、熊磊等为幼儿奉献了一批优秀的幼儿童话、幼儿生活故事和儿歌。

最引人瞩目的是,四川女作家杨红樱以原生态的小学校园生活赢得了中国文学最畅销的作家之誉。在新生代作家中最为活跃的是伍美珍、饶雪漫与郁雨君三人以“花衣裳工作室”网站为主要创作平台的“青春自觉组合”,她们将新生代儿童文学作家的形象推向时尚的靓丽无比的地步,在“花衣裳”里,她们的形象是“明星化”的,她们的作品是浪漫遭遇、青春情绪、动感世界与文字表演的结合。而“花衣裳”组合中,郁雨君、伍美珍的儿童小说创作更引人瞩目,她们一开始就有比较准确的定位,将创作的目光直接对准了新一代的少年儿童,以亲历者的身份为当代少年儿童画像,她们的笔墨有时让人感觉到了某种儿童文学的“另类”感,但却让读者不得不亲近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