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思考形而下的教育问题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6/12/15 作者:王凤霞,,

最近,市面上有一本关于美国教育教学的图书,封面上赫然印着作者李希贵的照片,很是惹眼,这本书就是《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

作为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先生既要关注教育的形而上,也要关注教育的形而下。如果说《学生第二》是李先生写给校长们阅读的有关教育形而上的著作,那么,《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就是李先生写给劳作于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阅读的有关教育形而下兼具形而上的著作。

2005年4月,李希贵应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阿瑟·莱文院长的邀请,带着在国内录制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素材,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拜访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和纽约市的中小学教师,开展了36天的研究。作者研究和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一般的师资、一般的学生状况下,在一般的学校、一般的课堂里提高教育质量。”秉着这样的初衷和研究方向,李希贵在听课、看录像、观察周围环境的过程中,一直在思索着。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提出,李希贵的思考和研究也一步步深入。看似常规性的甚至是有点无聊的场面、事情,作者也都能通过思考,得出非同一般的教育感悟。

作者以日记的方式来记录着自己的教育旅程,也以日记的方式来梳理着自己的教育观察、教育反思,教育感悟。每篇日记的标题都很有趣,从这些标题里不难看出,作者所思考的问题的核心,更能够看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提问性质的标题不多,但都很有趣,并且这些问题也都是教育一线的教师们经常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培训能给教师留下什么?”、“靠什么可以记住学生?”等。这些问题有大有小,从中不难看到作者对教育的观察入微。听一节课、吃一顿饭、谈一次话,这些问题就在作者的头脑里一直旋转不停。日记写完了,思考也就暂时止步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它一些篇目,从标题也大都可以看到作者在关注什么,在思考什么。像“中国式的‘无所谓’”、“主人意识:从棒球场到教室”、“阅读不等于看书”等。从这些篇目中,我们不仅仅可以看到作者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访问过程中的种种趣闻,更重要的是,从这些生动新鲜的案例中可以看到中美教育之间的差别。当然,作者是以学习的态度来看待美国教育的,因此,书中主要提及的是我们在某些方面的差距,或者是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没有意识到的一些问题。

如今,图书市场上的休闲读物以日记的方式来著述已是相当普遍,而以教育为内容的日记著述方式还是不多见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以这样的方式来亲近读者,让读者能够放松心态,以轻松阅读的状态来阅读教育,来关注教育,无论是对读者,还是对图书本身都是不错的尝试和努力。(王凤霞)

\Images\2005-2009\yx061215T0204.JPG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李希贵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