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世界书商共话变化中的图书市场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5/5/27 作者:文东

\Images\2005-2009\sb050527T0101.JPG

国际书商联盟主席埃里克·哈丁精彩致词

以“变化中的图书市场”为主题的国际书商联盟2005年年会,5月23日~26日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于1995年正式加入国际书商联盟以来首次在中国召开的年会,来自21个国家的80位代表出席会议。在23日举行的年会开幕式上,国际书商联盟执委、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会长杨牧之、国际书商联盟主席埃里克·哈丁、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于永湛先后致词。

杨牧之代表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向各国书商同仁表示热烈欢迎。他希望通过这次年会,外国书商同仁不仅对中国的图书业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而且也能对北京、对中国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杨牧之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愈发显得重要。在不断变化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世界中,作为书商,既面临着挑战,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图书销售形式不断涌现,从传统书店到网上书店、从网上书店到在线阅读、从付费在线阅读到免费在线阅读,以及电子图书等等,无不对传统的以纸质图书销售为重点的书店产生重大冲击;另一方面,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更多的人以更加多样化的方式获得图书、获得知识和文化,这又让我们感到十分欣慰。

杨牧之说,在中国,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图书出版发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国的书店在所有制形式上,已从最初全部为国有性质,逐步向增加了集体书店和民营书店,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方向发展;在投资形式上,逐步对外资开放。在面向市场方面,我希望我的中国同仁能借助这次年会,与各国朋友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学习,也希望中外书商同仁间能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哈丁说,作为书商,我们在这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责任。虽然这个领域面临其他载体铺天盖地而来的冲击和新技术的竞争,但书籍依旧是获取知识和文化学习的首选载体。书籍,在具有商业性和工业性的同时,也是惟一不仅仅属于经济动机的创造物。它同时具有美学、象征意义或科学技术的特性。书籍既是文化产品又是商品的双重性是十分明显的。如果说书籍不同于其他产品,那么书商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人。书商首先是一个保证提供多样性文化材料的零售商。他经常参与所处社团、城市的文化发展。他愿意成为地区文化生活的行动者和推动者,同时关注如何保持经济的平衡。毫无疑问,书店不单是商业网点,它们同样面对新的经济法则,受到超出自己能力的因素的制约。在全世界,出版业在集中,强大的传媒集团在产生。它们很少不超越本国市场、不涉足书籍以外的产品。分销的流通过程是否中立?图书销售业受到网络商业发展的强烈冲击,传统书店将扮演什么角色,?是各国书商所关注的话题。希望通过这次年会使各国书商更清楚地认识图书市场的变化,并把获得的信息用于实践,在各自的国家中发挥新的能力,继续新的征程。

于永湛代表新闻出版总署对国际书商联盟在中国召开年会表示热烈祝贺。他认为,国际书商联盟年会在中国举办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了中国图书发行业与国际图书发行业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正在不断地加强和发展。它不仅为中国的图书发行业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国际书商联盟、与各国书商直接交流的宝贵机会,也为与会的各国书商提供了一个亲身了解中国出版、发行业发展状况的难得机会。

于永湛指出,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中外图书发行商开展各种合作活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积极履行承诺,调整了外国投资者在华投资的有关政策和规定。从2004年12月1日起,中国允许外国投资者在中国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的从事图书、报纸、期刊的批发和零售企业。目前得到批准在华设立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资独资的分销企业已达20家。为了推动图书发行业的发展,新闻出版总署致力于推动发行业的体制改革,努力破除影响发行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于永湛表示,中国的图书市场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大市场,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欢迎各国书商与中国同行开展各种交流与合作,欢迎各国书商到中国来投资办书店。他相信,这种交流与合作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次年会针对“变化中的图书市场”这一主题,主要围绕国际上图书发行方式的变化和中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过程中外资的进入展开。会议共安排了8个主题发言: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副会长张福海从规模、准入政策、分销业的体制改革、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图书发行业的现状”;从外资准入政策会更加开放,农村发行网点建设会更加受到重视,图书分销标准化和可供书目数据库建设的步伐将会加快,新华书店股份制改造的力度将大大加强,图书电子商务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图书分销网络将日趋完善并体现出层次化和推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图书流通大市场等几个方面预测了“中国图书发行业的未来走向”。江苏新华发行集团总经理张佩清从中国国有书店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管理体制正向国际接近,经营业态和组织形式快速变化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国有书店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广东学而优书店总经理陈定方在“中国民营书店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发言中,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的迅猛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本世纪初的徘徊及浮躁期、加入WTO后的分化阶段等几个阶段概述了中国民营书业的发展过程及未来趋向。席殊书店副总裁、总经理琼—雅·奥格通过分析中国书业、总结开店经验、阐述连锁书店复兴,介绍了外资在北京开办连锁书店的理念和实践。英国牛津国际出版研究中心保罗·理查森教授阐述了连续销售数据分析对出版社和书商的意义,提出了出版商和书商应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法国书商、国际书商联盟主席埃里克·哈丁介绍了书目数据库和电子订单在法国的应用。德国图书信息中心主任王竞博士就中外出版商、书商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作了发言,介绍了德国图书信息中心与中国出版界的合作内容。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范秀成阐述了如何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图书市场中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提出要盯住顾客而不是产品,以及以服务为中心的新的营销主导逻辑。与会者及各国书商对中国图书分销业的开放、吸纳外资及未来走向等表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提问,热烈对话。此外,与会代表还以“国家报告”的形式,介绍、交流了本国上一年度图书市场的主要特征和变化。

会议期间,各国书商参观了北京王府井外文书店、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书店和北京图书大厦。

背景:

国际书商联盟简称IBF(International Booksellers Federation),于1956年9月18日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是由各国书商协会和独立书商构成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原称“国际书商协会共同体”,1979年改为现名。

国际书商联盟成员包括会员和准会员,会员为每个国家的书商协会,准会员为国家内独立的专业书商(隶属于该国的书商协会)。国际书商联盟现有会员21个,准会员67个,来自26个国家。国际书商联盟的决策机构是包括主席等在内的执委会,共有8位执委,由会员国代表经选举产生,每4年选举一次。执委会确定国际书商联盟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杨牧之会长于2002年当选为执委。国际书商联盟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设有秘书处,处理日常工作。联盟旨在通过交流信息、经验、创意,促进各国书商协会、书商之间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国际书商联盟为会员提供了一个平台,收集和交流国际上的图书销售信息及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向会员乃至公众发布相关信息,关注未来图书和图书市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