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2006北京图书订货会经销商会各有各招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6/1/13 作者:晓流

\Images\2005-2009\20060113T0101.JPG

2006年北京图书订货会在一片喧嚣中结束。几天来,有人欣喜,有人抱怨;有人唱好,有人唱衰;有的社很排场,有的社略寒酸;有些展台人头攒动,有些展台门可罗雀……除了主办者费尽心思新策划的“港台书商参展”和“版权交易”,似乎很难找出今年的订货会与去年比有多大不同。

不过,细细比较下来,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变化,其一就是大大小小的经销商会多了起来。据记者粗略估计,今年图书订货会前前后后各种类型经销商会共有几十场。就组织者而言,除了一些在京的像外研、机工、人民邮电等教育类、专业类出版大社外,还包括一些外地的出版社,如上海外教、广东经济等,以及以往很少出现的大众类中小出版社和出版集团(联合体),如二十一世纪、湖南少儿、贵州出版集团、美联体、医学联、法律联、经济联等。就目标功能而言,包含了联谊招待型、充电型、表彰型、产品信息发布型、渠道政策宣讲型、沟通反馈型、复合型等不同类型。联谊招待型如接力社,总编辑白冰简短介绍该社2005年的成绩和2006年推出的几套重点图书,此外主要内容就是抽奖和招待晚宴。表彰型如轻工社,为庆祝该社“现代人食谱”系列图书销售突破300万册,在订货会现场展位上,对销售该丛书最多的前15位经销商进行现场奖励。产品信息发布型如二十一世纪社,在京丰宾馆召开面向50家重点民营少儿图书经销商会,推介《皮皮鲁总动员》系列及配合图书上市的整套营销方案。沟通反馈型如中华书局,邀请全国学术书店对中华书局产品、营销以及销售状况等各个方面提意见。复合型如外研社,既有对50多家优秀经销商的奖励,又有该社2006年开展网上发行营销的介绍,还对经销商进行了充电——由该社营销中心市场部作外语零售图书市场分析报告以及思维导图培训讲座等。

经销商会直接影响经销商的经营积极性、营销网络的拓展、渠道布局的调整,对上游企业年度营销政策的调整、终端客户的保持和年度营销计划的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增加双方合作信心、提高经销商忠诚度等有明显帮助。因此,各个行业中上游企业都对召开经销商会十分重视,不仅资金上充足保证,而且在会议召开时间、会场选择、会议内容、会议形式等方面都有很细致的考虑和设计,有些规模较大的企业还按时间或地区将经销商会细分,举办半年度经销商会或者年度经销商巡回大会。

随着近些年出版产业交易方式发生变化,订货会上出版商订货需求逐年弱化,与经销商之间交流信息、密切联系的需求却愈加凸显,出版商迫切需要系统全面地与经销商沟通,介绍自己的企业、产品和销售政策,了解经销商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有什么样的需求、需要哪方面的支持。一年一度的订货会全国各地经销商云集北京,趁此机会邀请他们召开经销商会,既节省办会费用,又能保证所有经销商都有机会出席,于是,作为现代企业经营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商业活动——书业经销商会,在订货会期间也一年比一年多了起来。

看到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书业经销商会起步不久,总体来看,除中信、机工、外研等少数几家出版社做得相对较好外,大部分出版社经销商会还存在问题和不足。如会议时间过长、功能贪多求全、会场布置随意、宣讲内容重点不清、形式缺乏设计、互动性不够、会场气氛沉闷等,导致经销商参会热情不高、心不在焉或者干脆提前退场;另外,订货会期间经销商会扎堆,一些经销商昨天赶往昌平,今天转战大兴,明天可能还要被出版社拉到顺义,疲于赶场。最后的结果是,一些出版社花钱费力不少,却达不到预期效果,经销商也满身疲惫,有的甚至抱怨不满。因此,出版社在组织经销商会时,不妨多参考借鉴业外的成功做法,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讲求细节、注重创新,另外在时间选择上也不必都苛求在订货会期间,像浙少社就是在会前邀请民营经销商到杭州召开——充裕的时间、放松的心态,才是开好经销商会的前提。

相关报道见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