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特价馆配图书品质之忧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6/6/16 作者:王晓君,刘海颖

“在国家大力倡导全民阅读活动,国民需要通过多举办阅读活动培育阅读习惯的现状下,大量的低劣的特价书进入图书馆,尤其是中小学、大中专学校图书馆,对国民的阅读素质和阅读品位,是一次颠覆性的伤害,很有可能导致阅读品质的断层!……我真的是急得要吐血。希望贵报能关注这一现象,做一个深入的报道。”这是一位读者给本报写来的呼吁信。类似的来信、来电和电邮还有不少,成为近期的一个突出“声音”,促使本报重视并深入调研图书馆馆配中存在的特价书问题。

图书馆,是文化的圣殿、知识的庙坛,是承载文化、祭奠历史、孕育文明、培育成长的所在,也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准的一个试金石。放眼古今中外,图书馆在历史、国家、国民心目中的地位,都是神圣的不可玷污的。然而,在教育体制、出版发行体制、图书馆采购模式改革的利好情势下,一些利益团体和个人却利欲熏心,用低劣的特价书侵蚀着图书馆馆藏品质,制造着危害读者利益和文化积淀的不和谐音。

“特价书”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

“特价书”,对中国书业来说,可说是一柄双刃剑,因其价廉,颇受读者青睐,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但有时,它又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在大大小小、各级各类的图书展销会上,它往往扮演着图书市场“另类”品种的角色,也引发了纷纷扰扰的关于质量、折扣、秩序等等行业道德与公众形象的负面话题,一些高定价、低折扣的所谓“大书”,一些盗版书、伪劣书混迹其中,也成为一种“必然”。于今,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对文化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向民营发行渠道开放,图书馆采购模式变革等等,为图书馆配市场注入了的活力,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总体上提升了出版发行馆配市场总量的同时,自然也给特价书书商们提供了“市场”。“特价书”转而为祸图书馆市场,是特价书大众市场的逻辑发展。所不同的是,面对图书馆,特价书的“特价”所产生的雪崩效应,已不仅仅是价格战带来的市场无序问题,也不仅仅是个体读者面对的内容质量差强人意而价格却大大捡了便宜的心理平衡问题。风入松总经理李松认为:“学校图书馆和读者消费是有区别的,学校图书馆有学科需要和品种需要,不仅品质需要保证,而且按需求有目的地采补。特价书大量流入图书馆,就会导致图书品质下降。同时,也会影响其图书品种结构问题。”厦门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李金庆说:“特价书大量充斥市场,会冲击正常的出版市场,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必将影响中国书业的发展。同时,一些发行商或发行人员以给采购员折扣为诱饵来推销特价书,结果是拉拢腐蚀了一些单位采购人员,助长商业贿赂的歪风。”

什么是“特价书”,那些流入图书馆的特价书又具有什么样的脸谱呢?宁波市新闻出版局文连台总结出五种。其一是真正的压库图书。其二是出版社和书商联手操作的合作书,他们故意使用“高定价、低折扣”的不正当竞争手段进行商业炒作来欺骗消费者。其三是印刷厂和书商联手操作的盗印书。其四是劣质盗版书。其五是假冒出版社之名擅自编印的图书。儒林图书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余伯成认为,特价书一部分是出版社库存积压的书,时间比较老一点,前几年出版的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卖掉,是低价格,当然,这部分书里有一部分是好书,只是营销、渠道不对路。学校买去也是有用的。特价书里还有一些黑书、盗版书和其他一些说不清楚的书,这些书对于市场来说是不好的。所谓黑书,他认为,就是书号和书名对不上,张冠李戴的黑户头的书。这些书对读者来讲是非常有害的,有些书错别字多,根本不能借阅。特价书,由于以超低折扣流入图书馆,把正常图书发行的秩序、导向破坏了。

广东大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卿认为,图书馆大量引入低劣特价书造成的不良后果,首先是对正规渠道的销售造成影响,因为折扣太低。其次,不好的书,尤其是格调不高甚至夹杂着色情淫秽内容的书,对学生身心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再次,从知识产权上,对作者权益造成了侵害。

当然,正如大家都普遍认识到的,特价书里,并不都是质量不好的书。出版社人士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湖南文艺出版社编审邓映如说,其实,出版社的特价书也可以叫作处理书,往往是一种清理库存积压的表现,这不奇怪,就好像商店要清理库存打折一样,出版社正常库存处理无可非议,真正要高度警惕的特价书,是那些所谓的大部头的书,本来应该定价在40元钱的书,他可以定价到至少在200元以上。这里面产生两个严重的后果。一是扰乱了正常的图书市场;第二,会给读者一种错觉,读者说,这本书怎么这么便宜呢,他就会怀疑,书店书城,你们为什么就不能打折呢。因此会产生对出版社诚信的误解。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主编安波舜指出,特价书的销售是一种企业行为,正规出版社和新华书店做得不多,主要是中间商在做,这是一种暗箱操作,说透了就是权钱交易。肥了当事人的腰包,苦了的是读者。特价书流入的主要是中小型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的管理十分混乱。没有制定配书的标准,也没有质量、价格、学术、监督等标准。这是一片灰色地带。政府采购、招标这一块在图书馆是盲区。中信出版社副社长臧永清认为,特价书对每个出版社情况不同,有些书他可能是投入了,做了几年以后剩下的库存,他们觉得有些书过了几年还能够读,销毁对读者和出版社都是一种损失。但对于所谓高定价、低折扣的“大书”,价值和价格不符,国家管理部门有明确规定是不允许的,出版界理当加以拒斥。

是什么在吞噬行业的道德良心

从大环境看,教育达标考核,客观上为大中小学图书馆装备市场提供了机遇。而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和图书馆采购模式的变革,在促进图书馆市场发展的同时,无疑,也为一些不法供应商和个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利益驱动是其根本。李松分析道,比如说做平装书的供应商就是成本低,利润高。供应商想提高利润率,把特价书混到新书里去,就是想增加利润空间,是利益驱动。市场、书商、出版社等都有利益驱动的问题。真正对读者负责、对图书品质负责的话,那么特价书一定会受到比较强的遏制。

据调查,目前,特价书问题比较突出的是边远地区的中小图书馆。规模比较大、历史比较悠久的图书馆这种问题比较少,相比之下,经费比较缺乏的中小图书馆,特别是边远地区的中小学校图书馆问题比较严重。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李松认为,由于图书馆经费有限,但是又要考察它的馆藏图书量,这个时候他没办法只能买特价书。这种现象比较集中在中小学图书馆的装备上。大学就少一些,因为大学里的书都要对专业有用。

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张老师分析道:1990年以来图书馆采购模式最大的变化,是由以前的定单采购转向定单和现场采购相结合。导致采购模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流通渠道,主要是发行渠道不一样了,最突出的就是一些专业化、技术化的大型团体供应商逐步涌现。二是图书出版量大了,为选购提供了条件。三是国家政策方面容许私营机构搞发行,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私营书商有机会参与到发行渠道中来。

李金庆认为,中文图书的采访模式主要有书目预订、现货采购、纲目购书、网上购书等。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图书馆主要根据新华书店的纸质订单选购预订,后来随着电脑的运用和网络的普及,就普遍采用电子订单和网络传递。图书发行商也由新华书店为主变为不同所有制的众多机构的竞争,特别是不同规模和管理水平的私营书店和物流配送公司加入竞争行列。图书的发行和采购在新的模式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逐步地走向规范化管理。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自2000年开始通过现货采购模式购买中文图书,2004年他们对现货采购的效果进行评估,发现缺购比率较高,因此总结出现货采购与书目预订两种模式各有利弊,需要相互结合,扬长避短,才能满足大学图书馆对采全率和采准率的要求。上海图书馆鉴于从订单发出到图书入库一般需要两三个月以上的时间,因此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供货商——书店。书店与图书馆采访在同一地点开展业务工作,在同一办公室共同商讨,随时沟通、随时调整,由原来的图书馆←→中间供货商←→出版社的机制,改变为图书馆(书店)←→出版社的直线快速机制,大大节省了书目信息传递和图书到馆的时间。这些改革自然体现了图书馆采购的进步,但另一方面,也导致鱼龙混杂、不法书商借机牟利的现象。武汉大学图书馆张老师说,烂采书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各个学校情况不一样,尤其在小学校,在评估时,当其他评估因素没有办法增分的时候,就通过短平快的方式把比较容易增分的方面加以弥补,比如说增加图书馆藏书的数量。特价书这个问题涉及很多因素。本身一个是评估的问题。另外,图书馆自己本身没有端正思想,只注重数量。大型学校问题要少些。小学校因为各方面办学条件缺口都很大,师资力量、一些基础设施等各方面都不足,在评估的时候,能通过短平快做起来的内容就临时去做。图书数量达不到指标,不会对图书馆有影响,但对学校有影响,会亮红牌,不允许扩招,对招生有限制。这样一种客观的需求,加之经费紧张,自然也就不可能建立有效的质量评估和保障体系。

防御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特价书特别是那些黑书、盗版书、质量低劣的书大量流入图书馆,引起了出版发行界和图书馆界的重视,在采访中,一些有良知的人士或呼吁或建言,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社会大众对文化、对教育、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拳拳之心。李松建议:第一,如果要做特价书的团购供应,一定要谨慎,一定要保证图书的质量。并不是特价就没有好书,但一旦出现特价问题,就是很敏感的问题。因此,图书品质一定要处理好,第二是账务问题一定要处理好。第三,大家要诚实守信,光靠政策不行,主要是要靠约束图书馆的采购行为。只要图书馆这边没有单方恶意的需求,其他就是供应商之间合理的竞争了。图书馆加强考核,建立考核的指标体系,比如说考核图书质量的时候就要考核它的借阅率,如果书进来之后都没有人借过,那就说明采购有问题。如果国家对图书馆图书品种的借阅量、采购的有效性,对专业的支持作用有一定的考核的话,那图书馆的采购任务就会做得比较精确、比较规范。供应商也就会跟着图书馆的规范来规范了。

余伯成认为,采购者有经济原因,也有观念原因。大的图书馆很有经验了,再便宜也不会买这种没用的书,但是有些就认为,不都是书,有什么好坏。因此,有些问题跟他们的理念有关。要改变他们的观念,需要加强宣传。同时,政府部门、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加大打击商业贿赂和盗版等不法经营行为的力度。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张老师认为,关键是规范行业风气。对图书馆来说,虽然这个问题可能是由政策要求引起,但是我们自己作为行业内的人做业务的时候,不能盲目来做。另一方面,需要政策的科学和评估的规范。比如上边说需要完成任务指标,你这个图书馆采购就得硬着头皮去执行,图书馆在学校属于教辅机构,没有什么地位,接到任务的时候,自己也没有什么办法。

看来,对特价书问题并非没有解决之道。关键看政策,关键看观念,关键看规范。

\Images\2005-2009\sb060616T01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