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城市社边缘化突围加速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7/8/14 作者:任殿顺

成立时间短,没有太多的历史积累;缺少“法定自留地”,没有部委社的资源优势;自成一体,没有出版集团的“庇护”……城市出版社这一特别的群体,正面临着被加剧边缘化的严峻考验。城市社如何进行转企改革?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近日,重庆出版社、青岛出版社、武汉出版社等17家城市社的负责人齐聚长春,研讨改革发展大计。

边缘化倾向考验城市社

城市出版社一般是由省会城市或计划单列市的党委或政府直接主办,大多以城市命名,定位为综合社,出书范围广,建社时间短,最早的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多数建于1990年代后期。由于多年来服务于当地学习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出版需要,城市社大多市场化程度较低,图书品牌效益、特色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

而与此同时,按资源分类整合而成的各类联盟,如美术联合体、教育联合体、少儿联合体、文艺图书联合体等,多利用其在某一图书领域出书内容集中、种类成规模的优势来打造整体特色,用整体形象来吸引读者,占领市场。城市出版社虽然也成立了城市社出版工作委员会,但由于各社都是综合社,出书种类差异很大,很难形成统一的阵容,更不用提整体优势。在书店专业划分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城市社发行人员不能集中精力对哪一个部门联系工作,只好对书店的几个部门同时开展工作,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很难树立图书品牌。

没有积累,缺乏资源,势单力薄……城市社正面临资源、规模、渠道等多方面的压力。在采访中,当记者问及“城市出版社是否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机”时,绝大多数城市社的老总都表示赞同。“城市社生存空间正受到挤压,要想在残酷的竞争中不失语,就必须创新体制机制,走特色发展之路,把重点经营领域的图书出好、出精、出成规模,在某一领域成为知名出版社。”长春出版社副社长王占通如是说。

体制机制创新是发展内核

由于历史原因,多数城市社在成立之初,与所在城市的新闻出版局合署办公,这既不适应现代出版业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经过几年或十几年的发展,城市社也出现了发展动力不足的弊病,亟需通过体制创新来增强竞争实力。“只有通过改革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城市社才可能有更大发展”,这样的想法在城市社老总中已成共识。

长春出版社社长杨德宏告诉记者,多数城市社虽不在改革试点之列,但都积极主动参与改革,重庆、沈阳、武汉、海天四家社已彻底完成转企改制。尚未涉及体改的社,三项制度的改革也已深入,改革给一批出版社带来了生机。城市社大部分处于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经济基础良好、员工观念开放、机构精简、历史包袱轻,这些都为城市社创新体制机制打下良好基础。

在中国出版业加速集团化的大背景下,一些游离于省域出版集团之外的城市社站稳了脚跟后,也在思索如何发展壮大,纷纷酝酿自己的“集团梦”,通过出版资源的横向联合和编印发流程的纵向一体化,凭借“小、灵、快”的特点走上了高速发展的轨道。目前,除重庆出版社借重庆直辖之势成立省(市、区)级的出版集团外,已有武汉、沈阳两市分别成立武汉出版集团公司和沈阳书业集团。青岛出版社的集团化也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该社社长孟鸣飞告诉记者,今年各所属部门实行了模拟法人经营,对部门主任实行模拟年薪制,引导部门负责人积极转变角色,从“战斗员”向“指挥员”过渡,逐步担负起二级管理者的职责,为集团化打牢基础。

沈阳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田雪峰介绍说,沈阳社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努力建立新型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开展了两次“三定”(定编、定岗、定薪)工作。在全社范围内按需设岗、全员竞聘、合同管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并通过对改革中的问题不断修订和完善,逐步在社里形成了机构设置比较合理、人员配置比较科学、优胜劣汰、竞争向上的工作新格局。

打地方牌塑造区域特色

体制机制的变革,给城市社发展带来了源头活水,加之近年中心城市辐射力日趋显现,一些城市出版社借势异军突起,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如重庆出版社、青岛出版社、长春出版社、沈阳出版社和武汉出版社,年发行码洋都已超过亿元,其中重庆社达5.4亿元,青岛社达3.5亿元;海天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鹭江出版社、南京出版社等,发行码洋也接近亿元;青岛社、南京社、哈尔滨社近几年业务更是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随着教育改革教材“一纲一本”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一些城市社抓住机遇积极竞标出版国家标准教材,为出版社积聚后发优势。记者了解到,重庆社的《小学英语》,青岛社的《小学数学》、《科学》,济南社的《初中生物》以及长春出版社的《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等一批基础教育出版物都已被列入教育部指定教材目录。此外,区域教材方面,重庆社的教材教辅几乎覆盖重庆市场,青岛版教材、教辅已在岛城大范围使用,长春社《语文》已在吉林省70%的地区使用,在河南、新疆也被部分选用。

不过,发力教育出版抢占教材资源,对城市社而言只是权宜之计,“要想有长远发展,必须走‘小而优、小而强’的特色化发展之路”,济南出版社社长王淑铭说出了城市社共同的心声。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各城市社无一例外地将“专、特、精”写入办社理念中,通过挖掘城市文化选题、借外脑等手段来培育核心竞争力。一些城市社利用区域优势,与所在城市的著名专家和作者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提升上游作者队伍实力。近几年,一些城市社还开始注重特色产品线的打造——如青岛社的科普和生活类图书、哈尔滨社的社会科学类图书、海天社的青年读物、大连社的财经类图书等,都得到了市场的认可,逐渐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济南社为细化分工,还对内部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王淑铭告诉记者,该社将文化类“文化中国”文丛、体现山东特色的“齐鲁民俗”文丛、体现济南特色的“泉城文化系列”等作为重点板块,集中力量将优势产品做专做精。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南京社《南京百年风云》、宁波社《中国藏书通史》等一批优秀读物摘得“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等大奖。

杨德宏说,城市类出版社是一个相对弱小的群体,在改革、发展等问题上共性颇多,如今城市社联盟每年都组织社长年会,大家相互交流,以求共同发展。同时,城市社之间积极开展横向协作,每年在全国至少举办两次社店联合发行活动,并通过城市社评奖活动,交流选题策划、装帧设计、市场运作经验,促进了图书质量提高,以合力抗拒边缘化。

中国出版业正进入深度调整期,城市出版社只有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的趋势,以快打慢,变不利为有利,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