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中国出版:自信源于实力增强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7/10/12 作者:孟叶

\Images\2005-2009\sb071012T0101.JPG

孟叶/摄

有整体,有主题,有目的,有设计,最重要的是有底气,这是记者在法兰克福书展——这一全球性书业展会上对中国展团表现的突出印象。

10月10日开幕当天,来自全球书业的佳宾云集,好书荟萃。记者从新闻中心获悉,来自108个国家和地区的7448家参展商参加了本届书展,占地596平方米的中国展区活动多、人气旺,折射出中国书业融入世界的开放姿态。

力求凸显整体形象是中国出版业在政府支持下,近三年亮相法兰克福书展的一贯宗旨,统一的展位设计与布置必不可少,此次的整体性尤其体现在选择重点出版单位,细分出版领域,使每家出版单位既有自身特色又具有统一的主题。17家出版集团和重点出版社形成重点产品展区,此外还设置了大学社展区、专业出版展区、公共版权区、公共活动区和奥运展区。

事实上,在以超大规模著称的法兰克福书展上,各国顶尖出版单位聚集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即便大家都有好的产品,要抓住人们的眼球,没有鲜明的主题也是不行的。本届展会上的中国展团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成功烘托了“学汉语,迎奥运”的主题。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的对外汉语学习类图书和音像电子等相关产品琳琅满目,《福多—北京,2008奥运旅游指南》和《奥运宣言》等产品与奥运展区的历史图片、宣传招贴、纪录片、多媒体声像交相辉映。

由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公司、山东出版集团、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组成的中国展团,多角度、全方位地向国际市场展示了中国的特色图书产品。与此同时,记者在4号馆辽宁科技出版社单独特设的展位上看到了与一些国际出版商制作水准不相上下的图书,“来之前已经约了二十多家出版商洽谈,一天下来5个人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记者现场就遇到一位来自英国的展商,由于事先没有预约,一直耐心地在辽宁科技社的展位上等待,该社编辑只好在忙碌的间隙和他聊上几句。这是该社第二次专门在4号馆设展,陈慈良副社长表示,辽宁科技出版社整合国外资源,与国外出版商合作出版的图书,在国内与国外市场的销售数据基本是持平的。显然,针对国际目标市场是辽宁科技出版社不惜成本设展的主要原因。类似的还有中国青年出版社在8号馆颇具冲击力的展示。

由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国务院新闻办三局副局长吴伟,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李朋义参加的“中国市场:国际合作的新机遇”论坛,在北京德国图书信息中心主任王竞的主持下,吸引了众多国际出版商的参与。举办这样的论坛反映了中国出版业逐渐利用国际书业平台的趋势。其在更高层次上与国际书业沟通的影响力不可小视。企鹅北京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海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特别建议中国出版界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主题的论坛来向世界介绍中国,来推广本国的文化。有了今年的尝试,明年应该会有更多的声音响起。

在开幕首日的活动上,来自国务院、新闻出版总署、中宣部的高层领导均高调支持中国书业的外向性拓展,而几年的努力也让中国的出版人有了更多拿得出手的产品。不仅仅是让中国的图书“走出去”,而且崭露了中国出版机构更多地投入到国际书业去运作图书的势头。本届书展上,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宣布在美国与英国培生集团成立合资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与美国哈珀·柯林斯签约了战略合作出版项目。中国的出版社与国外的出版商更多采用了超出版权贸易范畴的深入合作方式,在选题制作、出版物发行等方面有了多种模式的探索,从而与国际市场同步发展,比如辽宁出版集团的《中国读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大学汉语》、人民卫生出版社与外国出版发行商的销售合作,等等。有参会者表示,有了好的资源和好的项目,也就有了能够与国外出版商谈判的筹码,这是过去所不敢想的。

中国书业的自信与成熟在法兰克福书展有了更充分的展示。记者遇到一位专门来中国展区找书的瑞典书商,她告诉记者,自己刚开了一家专门卖中国书的书店,不仅在自己的展位上招商,还要来中国展区“寻宝”。在中国展区内浏览图书的还有专门赶来的学生、学者们。这些均体现出中国书业实力的增强,让本国出版人在国际市场发出声音的底气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