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教材免费推动出版公益转型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8/7/1 作者:刘海颖

自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1.5亿学生教材全部由政府统一采购;2008年春季,地方课程教材全部实现免费,部分科目免费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启动。作为长期以来中国出版业发展的经济支柱,教材政策的相关变化让出版界难以平静:从文化使命到市场挑战,出版企业如何应对?

社会责任下的公益转型

“这是一项政治任务。”这是业内人士对教材出版的共识。正如山东教育出版社教材编辑室主任李俊亭所说,出版社的利润空间虽然会受到不小的影响,但却是在让利学生、让利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思考,文化企业应该也愿意以积极心态来实现社会效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马朝阳表示,免费教材的推广和循环教材的使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中小学教材出版会越来越公益化,出版单位会担当起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

在免费教材逐步推开的过程中,无论从经济层面还是从服务层面,各出版单位在承担成本和工作量增加的压力下,都在践行着“利国利民的政治任务和影响深远的文化使命”。据了解,北师大出版社平均让利8%,广东省出版集团2007年让利3000万,安徽新华发行集团预计让利近2000万。四川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教材事业部四川公司业务部经理刘晓玲介绍说,免费教材和非免费教材并存,教材征订和发货要分免费和非免费两种情况,原有的征订方式和征订程序以及结算程序都要做较大调整,导致发货工作量成倍增加,书款的结算难度和工作量也大幅增加。加之免费教材的使用范围每一年都有变化,因此公司每一季度都要对工作环节进行调整。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变化的情况,还要专门对业务系统进行重新设计,为此,公司专门引进了德国ERP系统。江苏新华发行集团课本公司总经理曹志良表示,在免费教材的发行中,公司严格遵守“课前到书、教材免费、人手一册”,坚持送书到校、到班,并从2007年开始在每个学校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对其服务的满意度。

针对循环教材,各出版单位纷纷在产品形态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据了解,少年儿童出版社在音乐教材的装订上从过去的骑马订改为布条粘合,教材的边角从尖角变为圆角。青海人民出版社音乐科目的循环教材采用80克胶版纸,封面采用铜版纸,这些改变都使成本较以前有所增加。面对不断细化的出版发行工作所带来的成本增加,曹志良表示,“任务既然交到了我们手里,我们就要全力去做。”

微利促使寻找“新奶酪”

广东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杨维林表示,教材出版一度是中国出版业一个基本和主要的利润来源,微利在短时期内对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数字出版等新兴出版方式的推进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新经济增长点亟待挖掘。李俊亭表示,出版社指望教材过日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教材利润空间的缩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成真正意义上的大浪淘沙,使一些不具备教材出版资质的出版社主动退出。这个变化更可以让出版社意识到一定要花力气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以及有特色的选题方向。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图书结构会发生变化,但是出版业总盘子有限,导致的结果是竞争更加白热化。

从目前情形来看,多数出版社已经不再把中小学教材看作最大的盈利来源,转而向着优化图书结构、多元经营的方向发展。例如,北师大出版社目前正在进行图书结构转型,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图书做为重点着力开发;浙江出版联合集团采取积极措施,大力发展非采购类教育图书,有针对性地开发基础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职教教材和职业技术培训教材;安徽新华发行集团积极拓展文化产业的相关业务,比如三网工程:新网工程用于扩展和改造发行网站,增加市场覆盖率;畅网工程用于加强物流和信息改造;E网工程用于增加广告业务。四川发行集团也不断在零售、出版等环节加大创收,并以其上市公司的“身份”通过资本融资拓宽发展脉络。不少出版单位也表示,目前正在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具体情况会在合适时间透露。

发展仍需政府扶持

事实上,关于教材免费及循环使用引发的利润萎缩程度,业内人士已经算了很多笔账,概括性的表述大多停留在“很有压力”、“问题很多”乃至“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这些字眼上。而上述种种积极尝试是否能“化蛹成蝶”也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实践期去证明。目前,多数业者还是希望能够规范操作,从而规避一些问题。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副总经理孟祥光表示,回款不及时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目前,秋季教材已经开始发货,但是春季教材的货款还没有到位。这种情况往往导致资金周转问题,从而引发贷款及相关利息的负担。马朝阳也表示,政府的采购款至少要延迟半年,而资金链不顺畅关系到教材的研发和相关配套服务的跟进,进而影响到整个出版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出版单位很希望政府能够直接将书款结算给出版供应商,从而缩短其回笼资金的周期。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中国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幼年时期,在很多方面仍需要政府政策上的扶持。江西教育出版社社长傅伟中表示,采购方应充分考虑出版各环节为免费教材和循环使用所付出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尤其是在人力成本和各项原辅材料采购成本持续攀升的情况下,更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价格上为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留有支持空间。也有受访者提出,部分省份的免费标准仍需提高,否则一些学习资源跟不上,会影响实际教学。

有业者指出,免费教材政府采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还包括:采购环节缺乏有效监督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教材采购应完全由当地财政和教育部门具体执行。地方行政部门在采购环节中,较容易受到当地出版集团和教材租型单位干扰,并由此形成“不正当竞争”。个别省份频繁更换教材版本,在违背教学规律的同时也加大了教育的投入成本,不利于学科建设、地方科研提高等。而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在采购环节中,地方行政部门权力过于集中,缺乏长期有效的监督机制。此外,采购代理机构的资质审核形同虚设、挪用中央免费教科书专用经费采购地方教辅等问题也被提及。

关于教材循环使用的问题,多数受访者均表示时机还不成熟,有许多问题还没有解决。比如,教材循环1/3后如何组织调换,目前的循环教材材质及卫生条件是否合格,一些家长仍存在抵触情绪等等。

中小学教材公益出版和企业市场效能的双重任务使出版企业处在压力和动力组成的微妙空间中。或者说,在“短时期的条件反射”之后,问题的焦点已经从“谁动了我的奶酪”和“动了谁的奶酪”转变到了“新奶酪在哪里”。正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教材部主任杨九诠所说,任何一个教材政策的推行,都会引发行业内的诸多不适应,心理上的大波动首当其冲,这跟中国出版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长期过于依赖教材教辅有关系,但如国内出版业能在若干刺激下不断调整和探索,长远看也不失为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