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数字出版由虚入实跨向深水区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8/10/21 作者:田丽丽

编者按

与传统出版产业相比,数字出版业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短短几年时间里,“数字出版”就从一个新兴的概念,变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产业,刺激着出版人从理念思考到实践探索的热情。去年以来,本报持续关注数字出版的最新动态与趋势,循着2007、2008两年“数字出版系列”报道的轨迹(详见本报2007年6月15日1版《数字大潮拍案 出版缘何彷徨》、6月22日1版《认识误区犹存 出版何处破题》、7月3日1版《数字商机暗涌 出版何去何从》,2008年7月8日1版《大学社整装试水数字出版》、7月11日2版《手机出版:数字出版下一桶金?》、7月22日1版《九集团数字出版合纵连横》、10月14日1版《2008,出版集团新媒体竞合年?》),我们看到的是国内数字出版业“从规划到方案,从认识到落实”的渐变,这恰恰契合了第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年会的主题。

“2007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收入超过360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70.15%;2008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收入规模将有可能达到530亿元。”10月19日~20日,在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援引《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的最新统计,引起了与会人士对数字出版前景的广泛关注。

深秋的北京香山漫山红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副巡视员谢俊旗,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以及来自全国各省新闻出版局、出版集团、期刊集团、报业集团及国内外数字出版技术企业的400余位代表和嘉宾出席此次年会。与会人士就数字出版战略、数字出版实务、数字出版技术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分享前瞻的思维,探索的激情,收获的喜悦,失败的思考……

参与:从“曲高和寡”到“万马奔腾”

在政府支持数字出版发展的大背景下,在2006年第一届数字出版年会召开后的短短两年内,中国的数字出版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期。

2007年,搜索引擎、移动终端、电子纸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开始成为推动数字出版发展的关键环节,而曾被认为将彻底颠覆传统出版业发行模式的技术之一的按需印刷(POD)也于2007年全面进入出版业。截至200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已达到2.53亿人,跃居世界第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阅读率大幅提高,一批原创网站蓬勃发展起来。在发行领域,网络书店发展加速,销售码洋不断增加,当当、卓越等大型网络书店成为不少读者首选的购书渠道;与此同时,大型发行集团建立的专业性销售网站纷纷涌现。

在技术提供商涉足内容开发和服务的同时,传统出版商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数字出版的产业大势。由消极观望转而主动进军数字出版领域。据统计,出版社、杂志社、报社三大传统媒体的网站数量较之一年半以前,分别增长了86.0%、78.3%、141.9%。高等教育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等一批大社名社及出版集团纷纷涉足数字出版,如长江出版传媒集团专门成立了数字出版部,山西出版集团组建电子书出版中心,广东省出版集团设置了新媒体中心。中国出版集团更是在成立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后,邀约中国科学出版集团、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安徽出版集团、吉林出版集团、广东省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河北出版集团、陕西出版集团等兄弟出版集团,共同探讨建设拥有先进技术标准和完善数字化出版解决方案的数字网络出版平台,标志着传统出版商进军数字出版的合纵连横之势悄然形成……对于这一态势,孙寿山形容为“从两年前的‘曲高和寡’,演变成当下的‘万马奔腾’,中国的数字出版已驶入快车道。”

商业模式:从认识到落实

在本次年会上,商业模式再度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种关注是实实在在的“从认识到落实”。“我国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能否最终取得成功,取决于是否能找到一个适合出版业特点的赢利模式。”这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比如盛大的赢利其实很简单,就是创造了一种模式——游戏点卡制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提到的这种模式正在不同的企业中以不同方式被实践着。

今年2月,中华医学会所属系列期刊与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结成了战略合作关系,联手打造中国的STM在线出版业务。这一合作被业内人士认为结束了“资源多头授权、重复出版”的局面,开辟了传统出版单位与数字技术提供商的独家合作阶段,向着价值统一体方向发展。有与会专业人士认为,传统出版商在内容资源方面与技术提供商的合作,会朝着重组与整合方向发展,传统出版商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有着多年数字出版从业经验的荷兰威科集团北区总经理David认为,除传统的广告和内容的付费使用外,还可利用数字传媒来推动电子商务,通过客户服务来推动交易,或是通过参与其他组织的交易来推动收入。

在本次年会上,长江出版传媒集团与中文在线就数字出版签署了合作协议。中文在线总裁童之磊认为,此次签约是出版集团和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的强强联手,双方的共同努力将很可能开创出版业发展数字出版的一种新模式,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联盟。据了解,在未来的合作中,中文在线将通过自己的技术平台整合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的内容资源,而长江集团则通过中文在线的平台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这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总裁王建辉对此次合作的未来充满自信。

在数字出版的诸多业态中,手机出版最为引人瞩目。在2007年数字出版产业360亿元的整体收入中,手机出版(含手机彩铃、手机铃声、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收入就达150亿元。对此,孙寿山指出,手机出版将成为数字出版新的经济增长点。业内人士也十分看好手机出版的前景,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数字出版中心主任张立认为,数字出版的下一个焦点可能就是手机出版。几年前还以纯粹的手机通讯和增值服务为业务范围的移动通讯企业,现今已涉足内容生产领域:2007年5月,中国移动宣布与原创文学网站、原创文学写手、服务提供商合作,打造“梦网书城”。用户每看一本书收取2元信息费,在阅读电子书时所产生的流量费,还将另行收取。今年,中国移动又借奥运东风推出了奥运手机报。“相信每部手机背后都潜藏着未来出版市场的新答案——无线阅读和发行将迎来大发展时期。”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副总裁刘爱力的这一观点正在变为现实。2008年,随着3G网络技术环境的改善,用户对手机阅读的体验持续提升,手机出版将吸引更大的受众群。

瓶颈:标准不统一 版权保护差

当数字出版大踏步向前迈进时,除去经验的缺乏及政策壁垒等“先天不足”外,数字出版标准和规范、版权保护被认为是产业发展亟待克服的两大技术性障碍。

不止一位数字出版的从业者向记者表示,标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数字出版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目前,技术提供商根据需求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标准,数字图书馆也制定了自己的一套元数据、唯一标识等规范,数字出版标准与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互不相通、互不兼容。长此以往,必将形成新的资源浪费和新的信息孤岛。

版权保护可以说是数字出版发展的核心问题,在我国,由于数字技术对传统版权保护带来的冲击,数字作品的版权不能得到充分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受到伤害,再加上为数不少的网民缺乏良好的版权保护意识以及正确的数字产品消费观等,导致数字出版产业链不完善,无法进行正常的产业循环。

除此以外,人才问题也被不同领域的数字出版人多次提起,培养和引进熟悉出版流程又了解技术开发与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各个出版单位的当务之急。广东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韩安贵认为,人才短缺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出版单位对数字出版的持续投入和数字化转型。因此,培养和引进熟悉出版流程又了解技术开发与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各个出版单位的当务之急。中国大百科出版社社长龚莉结合该社的实际情况认为,从已有的编辑队伍里面培养出专家型的学者对出版社更为适用,“因为,这样的人才能够和技术人员对话,解决实际问题。”除此以外,资金投入大、传统出版人惯性思维模式仍需尽快转型、尚未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等问题也都有待于解决。

其实,在很多问题上,在数字出版发展上先我们一步的国外同行们也有着同样的困惑。“未来我国出版业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胜出,关键在于能否尽快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抓住数字出版的先机。”孙寿山一语中的。记者了解到,在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加大了标准化的研究力度,各地政府也给予了数字出版发展较为鼓励的宽松政策,我国的高等院校也正逐步担负起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重任,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印刷学院、上海理工大学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有关数字出版的专业方向或相关课程。

尽管存在着上述问题,但数字出版“这一出版业具有革命性的历史进程”的发展态势却是锐不可挡,而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数字出版无疑将会以加速度前进,不久的未来,也许,就是在2009年的第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数字出版就会带给我们新的惊喜。

(注:2005年7月举办了首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2006年10月举办了首届中国数字出版年会,2007年7月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

(相关报道详见本期2版《融资运营:数字出版借“金”生“金”》、3版《网站年会关注价值共享》、6版《按需出版:让读者从旁观者变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