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2005,我的阅读记忆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5/12/16 作者:董保纲

每到年终,作为一个普通的爱书者,我总爱盘点一下自己一年的阅读。但是回首即将过去的一年,站在高高的书架前,我的脑海竟然一片空白,因为没有多少书籍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记忆,我不得不发出感叹:2005年,我的阅读失望大于希望,遗憾大于满足。总体而言,2005年给我的阅读印象是:

旧面孔多,新面孔少。2005年的图书市场上,让人耳目一新的图书实在太少。一是书籍“老”。一些上榜图书的面目其实都已经有些苍老,比如《狼图腾》、《细节决定成败》、《窗边的小豆豆》,还有《达·芬奇密码》、《小故事大道理》等都是一两年前出版的书,或者是再版书;二是作者“老”,看来看去都是一些老面孔,尽管出版社不同了,选本题目不同了,然而重复的文章比比皆是。置身于崭新的“旧书”之中,读者实在提不起阅读的兴趣,尽管“好书不厌百回读”,然而,鲜有新面孔出现,终究是一种遗憾。

跟风的多,有特色的少。2005年的图书出版同样是跟风现象严重。一是出版跟着影视转。比如《亮剑》、《大长今》、《京华烟云》,还有以“超女”为主题的《我为“超女”狂》、《超级女声宝典》、《超级女声写真系列》等图书。不言而喻,“影视同期书”的出现,是出版商想借助影视媒体的广告效应,增加图书发行量。但是也应该看到,有些“影视同期书”制作粗糙,匆忙出版,丢掉了书籍本身应有的文学性,一味追求市场的“短平快”效应,结果并不会被读者认可和买账。二是出版跟着名人转。李敖踏上了神州文化之旅,顿时,《李敖档案》、《李敖有话说》等关于李敖的图书一下子涌进大小书店;巴金先生仙逝,关于巴金先生的多种图书也在短时间上了书架。追踪名人,寻求热点,自然是无可厚非,但是井喷式的出版,难免会让读者挑花了眼,无所适从。三是出版跟着杂志转。近年来,杂志的图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突出的表现就是,有许多杂志社纷纷加入到出版的行列,争相出版各家杂志的年选本、合订本,其实无非就是把零散的期刊杂志合订成册,或者重新整合,冠以年度精选、排行榜的名义二次出售,二次获利。

注水书多,纯正书少。“注水”本是不法商贩为牟取利益“注水增重”,如今这种方法也频频被出版界拿来所用。许多装帧精美却错字连篇的图书堂皇上市,还有大量文不够、图来凑的“图书”和“画传”应运而生,“形式大于内容”的高价书已经屡见不鲜。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风已经刮到学生的教材用书、辅导用书里,诸多全彩色印刷、大16开、定价不菲的书籍把学生的书包塞得满满的。

尽管如此,2005也并非是无书可读,在琳琅满目的书籍中间,笔者也读到了几本可读之书。比如刘心武先生的《心灵体操》、冯骥才先生的《民间灵气》、肖复兴的《黑白记忆》、唐师曾的《我的诺曼底》、老鬼的《母亲杨沫》等等,这多少能给人一些慰藉,但仍感觉这些书实在是凤毛麟角。对于爱书者而言,也许对于好书的要求总是苛刻的,然而,我们依然盼望真正的好书多些、再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