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如何津津有味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6/3/24 作者:徐城北

\Images\2005-2009\yd060324T0802.JPG

陈存仁(1908~1990)

原名陈承沅,上海人。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山东路设诊行医,擅内科、妇科及针灸科,并创办《康健报》。1929年反对废除中医案斗争中被选为赴南京请愿团五人代表之一。曾任上海市国医公会执委、医师公会常务委员、中央国医馆编审委员。1936年主编《中国药学大辞典》,颇获时誉。1949年去香港行医。1985年移居美国。1990年9月9日因突发心脏病于美国洛杉矶寓所去世。

三年前在杭州,参观过胡庆余堂出来,拐过一条街,忽然看见一处饭店,两层楼房,匾额上写着"某某药膳"字样。因为不是吃饭时间,所以店堂无人。就进去看,发现一楼大堂装修素雅,墙壁上悬挂着几幅黄杨木雕,分别是扁鹊、华佗、李时珍、张仲景诸人。这一看就留下印象:吃,还应该加上药膳这一项!至于药膳好吃么,药膳贵不贵,是否能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些实际问题倒没深入去想。我想,作为寻常百姓,没病时是不考虑药膳的;即使有病,去医院找大夫,吃药打针就是,何必通过药膳去缓慢调理呢?中国人,似乎一辈子习惯在酒席饭桌大吃大喝,似乎从来就没考虑把药膳放在去医院治疗的前边。我今天回想,如果当时把药膳摆上一桌,你选择性吃上一口--恐怕很多人一听是"药膳",入嘴时也很难感到"津津有味"了。中国人之爱吃是有名的,既然是吃,进入临席状态的那种"津津"则又是第一位的:菜肴得一个个端上桌子,色香味的综合感觉先得冲击、制服自己的心,这样的"津津",通常就能引出后边的"有味"来。

如今,三大卷"津津有味谭"摆在我的案头。作者陈存仁是位老中医,在海外多年,除了医疗之外,还注意编辑医药大词典。早在1935年的上海,就有大部头的词典问世。随后,在香港等地时常写些饮食小品,引起广大读者的爱好。最后1990年以高龄在美国洛杉矶寓所逝世。很安静的一生,也做了很安静的几部大词典,后来分别摘引改写,遂构成这部百科全书模样的"素食卷"、"荤食卷"、"食疗卷"共三册。

我们看一看书的写法。翻开荤食卷的目录,"猪肉及内脏"排在目录第一条。翻阅正文,发现又有如下的小目录:"孔夫子的食肉之道"、"猪的繁殖能力与品种"、"从乳猪说到旋毛虫"、"中年以后应少吃肉"、"多吃肉食易患痛风"、"家庭食用法"及"猪内脏可供食疗"等多条。这样写来,似是一种通俗读物的写法。比如在"家庭食用法"一节中,罗列了猪肉在京菜、川菜、粤菜、沪菜当中的成品菜肴各许多种。例如在京菜一项中罗列了"酱猪肉"、"酱肘子"、"虎皮肉"、"炸里脊"、"苜蓿肉"、"炸丸子"、"爆双脆"、"炒腰花"、"炒肚尖"、"葱炒猪肝"、"烤肉"、"南乳扣肉"等十几项,不知您看了觉得如何?它就是罗列,并不是菜谱,没有照片,更没有香气,我诚实说来,实在是"没什么",因为北京人吃饭,都讲究进入宴会程序之后,菜要按照规矩一个个地上席,而且要有相应的气氛--菜肴冒着独特的香味,客人主人一起站起来,以筷子互相布菜,再说着各自的客气话,甚至彼此劝酒,人人耳酣酒热。此外,还要加上小孩子的大呼小叫……更熟悉的主客,甚至会打打闹闹,不知何以终场……

在讲究的吃家当中,同一道菜是需要反复吃的,今天在甲饭馆,明天就去乙饭馆,后天还要去丙饭馆,都是这同一道菜,就看三个大师傅如何比赛手艺。这就如同欣赏京戏,同一出《玉堂春》,四大名旦都唱,但各人有各人的拿手之处,彼此不能互相替代。懂得了《玉堂春》,再去懂得其他戏,肯定就容易得多了。吃饭也是一样,先懂得了鲁菜当中的某个菜,再去其他菜系找一个相近的菜,然后找出它们相同与不同的理由,最后举一再反三,你的知识就得到了提升。今天的情况有些遗憾,大家拥挤在饭馆里,拼命地吃喝着,同时又是重复着,缺乏比较与研究,结果这一来,吃喝都变成了白费劲,不但不能成就学问,甚至还弄坏了身体。许多饭馆当中反复上演着狼吞虎咽的悲剧,而不是津津有味的喜剧。

有两种不同层次的津津有味。一种就是饭馆中最实际的狼吞虎咽,其中也能"津津有味",但那是纯生物性的,没有文化品位,正如新民谣中所唱的"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喝伤了身体喝伤了胃……"最终倒霉的还是自己。还有一种,就是一边饮食一边做文化上的提升,让自己能够逐渐吃出真正的味道来,让自己的唇舌不被败坏,能够长期品味出食物最淳朴的味道。同时自己在做人上,也会知道如何才能"津津有味"。我愿意说一点自己的体会:过去很长时间内,我都属于肉食动物,也一直到了最近,我才像上文所说的那样--"到了中年之后少吃猪肉",才渐渐懂得了素食的重要。先懂得了重要,再渐渐培养对素食的好感,于是也能逐步觉得津津有味了。这应该是一种高层次上的津津有味,它比一见到酒肉就狼吞虎咽要好得多,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调整广大百姓心目中的饮食文化。

我前一段曾进入电视谈饮食文化,也接触到一些美食比赛的决赛,曾为一些当场制作打分评奖。今天回头细想,这是些什么竞赛呢?大多偏离了健康的标准,单纯强调口舌的味觉了。现在中华大地美味大赛"风起云涌",真是一波接一波,几乎看不见尽头了。这样的节目,对广大百姓究竟有哪些好处呢?--我想,很值得三思并警惕了。我们还是应该多读一下如"津津有味谭"这样的书,它是人生最基本的书,能够让我们沉静下来,抑制一见美食就"津津有味"的生理冲动。当前全社会急需的,是面对健康食物的另一种"津津有味"的文化咀嚼。口腹之欲不能太"过",人在口舌上要检点,一旦太"过"了也就不好吃了,还会给社会遗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Images\2005-2009\yd060324T0803.JPG

《津津有味谭》(三卷本)陈存仁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32.00元(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