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薛 倩(媒体策划人)
试读营销在国内还刚刚起步,尚有许多待挖掘的空间。如从互动角度向深层挖,可以将读者贡献的内容结合到书的制作环节中来,作为公关营销的一部分进行传播;从数据库营销角度看,通过试读与反馈积累的用户信息资源,可以为更多新书选材以及推广提供可靠依据。
■案 例
借“试读”之壳
行“口碑”之实
《失窃的孩子》是美国作家凯斯·唐纳胡出道的处女作,取材欧洲民间传说背景,讲述了一个精灵与人间的孩子互换身份的故事。美国亚马逊网上书店秘密买下其电影版权,作为进军好莱坞的第一炮。随后,该书不仅囊括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更获得各大奖项。
关注《失窃的孩子》缘于一位爱好奇幻的友人博客上转载的书讯,题引中用了叶芝同名的小诗,妖精将孩子从温暖的壁炉边诱走,带到史留斯森林高地,那里有花有水,远离尘嚣,孩子彻底忘记了那个充满烦恼的人类世界……
被这个题材吸引,在网上查找相关讯息时,竟搜到连篇的好评,才发现这本书在海峡对岸已经卖得红红火火了。一篇篇翻过去看,忽然发现几乎所有书评都指向同一个网址,一个建立在乐多日志上的博客——“READ or DIE:不读会死毒舌俱乐部”。再仔细看时,却发现这博客来头不小,背后居然是鼎鼎大名的博客来网路书店。再看看人家说什么:
“(前略)即日起,我们将陆续在博客来网络书店提供(《失窃的孩子》)部份试阅!如果您觉得不够过瘾,那么只要写mail给远流出版公司,在主旨上注明:我要参加博客来《失窃的孩子》试读活动!并且附上您的真实姓名和寄件地址,以及您的 blog 网址,远流出版公司就会尽速寄出完整版的试阅本给您!”
免费送书?还是完整版?不会吧,哪有这么好的事?但是后面跟着洋洋洒洒的回帖,看来还真是这么一回事……等等,下面还有说明:
“只要您在自己的 blog 写下《失窃的孩子》阅读心得,或者直接把您的心得寄到xxx@xxx,授权给我们代为张贴在这里,我们会请远流的编辑们选出最佳的 10 篇心得,致赠《失窃的孩子》博客来独家限量版本!”
看得自己都忍不住心动了,可惜只能隔岸相望,羡慕海峡那边的读者。
话说《失窃的孩子》繁体版的出版也算是一波三折。版权代理灰鹰在其博客中提到,2005年在伦敦书展看到书讯,把样书带回台湾。当时书在美国也还没出版,完全是前景未明。在台湾先后给两家出版社评估,都被拒绝,一家不喜欢有超自然成分的,另一家则认为故事“太说教”。他只好把赌注放在次年的台北书展,做了重点推荐,结果反应热烈。不久的伦敦书展,又从国外的同行口中得知该书被普遍看好,亚马逊甚至秘密买下其电影版权,总算是放了心。最后繁体版的版权竞价给了远流,并在今年顺利出版。
此次网络推广的策划是从新书上市前一个多月前开始的。整个行销过程中,整合了创意策划、试读投放、博客聚合、口碑传播、限量版发售等多种手段,可算是网络营销的一个卓有成效的案例。
一般来说,试读本的发放是为了刺激消费者的直接购买,所以大都是抽取新书几章内容以及故事梗概、评论,使人对该书的内容有所认识,进而引起阅读兴趣,产生购买。不过,博客来却是另辟蹊径,借“试读”之壳行“口碑”之实,走出了一条网络营销的新路。
之前说过,试读本是采用一种“体验营销”的方式,而与“体验营销”连在一起的另一个概念是“口碑传播”。在广告信息铺天盖地的今天,消费者渐渐失去了对媒体的信任度,最原始的人际传播反而成为最有力的传播途径。某调查机构的抽样数据显示,31%的被采访对象肯定他们的朋友会购买自己推荐的产品。26%的被采访对象会说服朋友不要买某品牌的产品。消费者对潜在消费者的推荐或建议,往往能够促成潜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网络渠道则加速并且扩大了这个过程。博客来的试读营销正是运用了这一点。
比起一般节选介绍的试读本,全文试读是一种更彻底,投入成本也更大的形式。由于网络复制过于便捷,使其只能采用印刷物的形式。因为手上没有实物,不知道博客来投放的试读本是怎样的用纸,从网上贴的照片来看,似乎在装帧上并没有下太大的功夫,非常简洁,读者对此也没有任何不满,看来书还是要看内容。
整个网络行销活动流程如下:
2007年4月初,面向博客来部分活跃评论会员发《失窃的孩子》完整全文试读本。
2007年4月9日到18日,试读本投放全面公开,读者只要来函就可以索取。
4月13日,博客来独家封面限量版以7.5折开始预售。
4月30日为止,收到试读本的读者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书评,参加评选活动。
5月1日~15日,远流的编辑们对参选心得进行评选,在此期间,新书开始线上与线下的正式发售。
5月15日,评选出的10篇最佳心得作者获赠博客来独家限量版。……
活动推出后,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一时来函索样者无数。虽然赶上学生们的期中考,但来稿依然十分踊跃,同时也受到了许多白领读者的好评,到截止日期之后依然有多人抱着“志在参加”、“好东西和好朋友分享”的想法,不断贴文。
根据后来的统计,此次活动总共发出了436份试阅本,包括了由博客来所邀请的50位经常在博客来发表读书心得的网友。参与活动的书评约有97位,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正面评论。很多读者也反应,非常欢迎这样形式的试读本推广,不仅是有新书可以抢先试读,扩大了阅读选择面,而且“很多人一起讨论一本书的感觉真是好极了”。
也许有人疑问,既然书都已经看过了,还会有多少人去买新的?确实,没有统计过参加试读的读者有多少人产生后继购买,不过就算产生1∶1的购买,跟试读投放的成本相较,还是不成比例的。其实关键的不是试读本身,而是读者通过试读发布的书评及其连锁式影响,亦即口碑效应。活动的宣传主页只有一个,但发在读者博客上的书评,等于增加了近百个宣传小媒体,并且还被不断转载,向外辐射,效果也是几何增长。由于访问博客的多是博主亲友,可信度高,通过自主传播,朋友间的人际相传,比起名人推荐,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通过链接聚合,将效果成倍放大,在网络上形成了滚雪球式的宣传效果,从而带动了热卖。由于网页在网上保留的时间很长,还会不断被搜索引擎抓到,带来新的访问者,无形中又延长了销售周期。另外,征集到的书评还被运用在后继的推广活动上。活动方经作者们同意将入围作品制成eDM(多媒体网页式电子邮件,进行定向直投),作为继续宣传的素材。后来该书的简体版发行使得网上活动宣传页也用到了部分书评内容。
除了网络推广外,出版方在策划的其他方面也做足了功夫。比如在翻译上,采用朱孟勋与朋萱两位译者,分别翻译两位主人公的回忆,读者可以从文笔的微妙不同中体察出特别的阅读乐趣。发行时又特地分了博客来限量版和大众通路版两个版本。博客来版凸显的是窃取了他人人生的妖精主角,译者朱孟勋放在前面,封面以男孩持钟的形象为主体,封面文案写着:“百年前,我被偷走,在静止的时间中流浪,唯一能回到人间的方法,是去偷另一个小孩……”这个版本只发行2000册,有意刺激市场的不饱和。一般通路版以被窃人生的男孩为主题,译者朋萱放前面,采用与美国精装版的封面,小男孩和大树,采用亮眼的质材做书腰,封面文案则是“七岁那年,我被淹死,而他窃占了我所有一切、我的身份和记忆。而后,我复活……”。书腰上则用醒目的字体写着“如果有人偷走你的人生?”的文字,之下又加上一句“百岁老妖精和七岁小孩,共同写下最传奇的故事”。
《失窃的孩子》正式出版以后,迅速登上了博客来的销售榜首,在其他渠道也都卖得相当火热。这到底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还是通过网络渠道摸索出的一种新的成功推广模式,目前还难以下定论。因为口碑营销的效果,确实还很难有一种准确的衡量标准。不过此后不少出版社也纷纷仿效此招,又先后推出了史蒂芬·金的《一袋白骨》、铃木光司的《魔眼》、获雨果奖的《时间回旋》等试读征文等活动。看样子是要将试读进行到底了。
■案例点评
阅读网络推广的创新挖掘
网络渠道最大的优势就是其低成本、精准定位的传播以及互动的表现形式。博客来试读营销的成功,除了选材、策划、传播渠道的选择等多方面因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已经搭建了一个博客形式的互动平台。
很多出版社都架设有自己的官方网站,有的也采取了博客形式,还有少部分建有直销的平台,新书上市,通过会员电子报发新书讯,或者与通路(主要是网店)的合作,无论哪种形式,都主要是以单方向的讯息传递为主,少有利用到网络的互动。
但是博客来的“毒舌俱乐部”却已经带了一定的双向交流性质,看贴回贴的人都有,编辑也会跑到读者的博客上留言。同时在博文日志也使用了许多网络流行用语,没有一本正经的官腔,让访问者感到十分亲切。其实不光是博客来一家,台湾的许多出版机构或个人都有意识使用网络作为沟通传播的桥梁,不断探索新的营销模式。
网络口碑营销是一种运作难度非常高的营销模式,特别是策划上对商业化因素的掌控与运用有很高的要求。如何把握尺度,将商业诉求点融合到用户自发关注的要素中,形成焦点话题,整合媒体渠道进行传播推广,是相当复杂的一个过程。国内推出话题广告、网络社区营销的媒体并不少,却鲜少有成功的案例。但事实上,口碑营销与新书宣传却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合点,因为图书具有其他产品所不具备的一些优势,正好符合了口碑营销的几个关键点。
1.有吸引力的话题。被选作重点图书的作品大都有其可读性与卖点,对于目标群体是有潜在吸引力的。试读本也是一个非常吸引眼球的宣传点。
2.有影响力的话题参与者。博客来选择了个人博客这个非常简单的载体作为传播渠道,也是使信息的曝光和影响创造指数级增长的重要因素。个人博客有个很有趣的特点,就是内容集中性。很多人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在自己的博客中反复提到相同的主题,比如IT从业者关注新技术的开发,市场人员关注营销方式的运用,还有很多人则是关注自己的兴趣,比如摄影、美食、旅游,当然也有很多会提到书。这些人往往在他们朋友圈子中会被当成该领域的重要顾问,对话题具有相当份量的影响力。而且物以类聚,通过他们也能聚合到更多有相似兴趣的潜在读者。
3.传播行为者的共同动机和易为的传播方式。许多商业话题之所以难以见效,是因为用户意识到对产品的宣传是一种商业化行为,很难调动起主动的积极性。而且对新产品的测评,除非是该领域的发烧友,一般人是很难写出有水准、能引起共鸣的文章。但是图书的受众非常广泛,看书有触动,谈论喜欢的作品,那更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像其他商业话题的强迫性那么强。并且通过博客、社区、论坛等参与和传播都非常容易。
另外,商业化色彩的淡化是口碑推广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在商业社会大型生产线化的服务流程中,试读形式重新勾起了出版人与读者之间最单纯的互动。投放的选择性,使读者感到自己的个性受到重视,从而主动把自己的声音融入传播的一环,让更多人聆听、交流,这个过程同样也让人得到满足感。这些不需要功利元素刺激,只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信任,使得营销过程带上了一种人性化的温暖色彩。
营销需要不断创新,任何模式用僵用滥了就会失去效力。试读营销在国内还刚刚起步,尚有许多待挖掘的空间。比如从互动角度向深层挖,可以将读者贡献的内容结合到书的制作环节中来,作为公关营销的一部分进行传播?鸦从数据库营销角度看,通过试读与反馈积累的用户信息资源,可以为更多新书选材以及推广提供可靠依据,如此种种。期待通过新媒体渠道的整合,为书业营销拓展新的思路。


人以群分,在网络上,人们也要找寻圈子。

传统的口碑营销只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交流:要多和街坊邻居交流一下,小店的生意才会蒸蒸日上。

现代社会,平面和电视广播媒体称为流行的营销工具:人人现在都看电视,生意要上去当然要上电视打广告啦!去买下黄金时段。

网络时代,市场被消费者主导:现在趋势在慢慢转变,要注意网络口碑的发展方向。

网络是一个个小众的聚合。